关于说课稿

时间:2022-11-03 13:19: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

关于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教学理念:

关于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阿Q正传》是高中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阿Q正传》是千古不朽的名著,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文化蕴藉丰赡厚重,艺术手法高超精湛,作品语言幽默讽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是鲁迅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解剖“国民性”、塑造不朽的人物典型的最杰出的作品。这部小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不朽典型,深刻地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国民的灵魂”,无情地解剖了民族根性xxx同的弱点(这种弱点的集中表现就是“精神胜利法”),从而极大地震撼了民族的良知。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2、鉴赏小说的艺术特点,如精湛的白描手法,精彩的人物心理刻画,杂文式的笔调,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内核等。

  3、品味小说意味深长的语句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4、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人思考。例如,阿Q是一个怎样的典型?你怎样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形成的?等等。进而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鉴赏优秀名著的能力。

  5、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6、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小说深广的社会内容和阿Q精神的典型意义。

  (2)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寓庄于谐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

  (1)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准确概括中篇小说的情节要点。

  (2)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和现实意义。

  (3)品味小说喜剧的外套和悲剧的内核这一艺术特色。

  (4)对小说深广文化内涵的整体把握和对教材的详略处理。

  二、说教法

  1、自读研读法。

  学生对鲁迅的文章已有所了解。本文还相当有趣,因此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自我研读。并且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讨的成果。教师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肯定,也要把握好理论指导的尺度。

  2、导读法

  在主人公的思想性上,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了解阿Q的精神本质。以及反思自己或其他人身上存在的这种精神。

  3、讨论法

  通过课下的研讨,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互相置疑,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启示。教师要设置好讨论题,设题要有一定的难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鉴赏能力,使之对中国国民性有深刻的认识。

  2、培养学生在阅读之后的反思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关于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第六节《美丽的田园》,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四大板块来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美丽的田园》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一)的内容。本课以实际生活为例,要学生们解决数学问题。《课程标准》中讲到,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过程

  应用学过的数,让学生从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正确运用20以内加减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2。技能与方法

  在学习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且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运用20以内加减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以教材上的重点习题为主,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想加算减,破十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二、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同桌合作学习,故事讲演,循环问答法,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

  在教学《美丽的田园》时,引导学生先观察数据(如: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2只小鸟)。再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独立试着解决,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同桌交流的机会。然后结合学生的信息反馈,教会学生用合并或者是比较的方法,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如

  ①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2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

  ②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2只小鸟,树上的比空中的少几只?

  ③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2只小鸟,空中的比树上的多几只?

  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第一个问题提出

  ④一共有17只小鸟,天上有12只,树上有几只小鸟?

  ⑤一共有17只小鸟,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几只小鸟?

  让学生以此为基础,同桌互说出其它物体的这类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掌握了学法,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卡,主题图

  四、说教学过程

  一年级的孩子课堂上最容易产生无意注意,为此作为教师,课程的设计既要体现知识结构,又要新颖具有趣味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必需的数学。数学教学,要抓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综合应用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往的创设情境,大多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本节课前我带领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每组一个相同的主题图,以故事的形式编排出来。事先选出三组讲的比较好的为创设情境做准备,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并且都能积极的配合。某月某日,老师带我们到美丽的田园去郊游,经过了一个美丽的公园一角,大家看看田园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瞧,书上有五只小鸟,水里有8只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二年级的孩子仍然对图画讲故事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以这种形式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美丽的田园

  此环节,我将选择一个小组为单位,让他们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环节,来完成一种小动物潜在的数学问题。比如说:同学们看这幅美丽的图画,我看到了树上有5只小鸟,空中有11只小鸟,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呢?)

  学生列式:(11—5=6)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展示自己,此环节,我以小组为单位,让组长分配好孩子们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有讲故事导入的,有提出问题的,有列式解答的,最重要的是说一说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个算式,最后总结。这一系列的问答,学生充分了彰显了自己的特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再次观察美丽的田园

  这一步也是在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提问来考考其他同学,他们非常高兴能考别人,再次激发学生欲望。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并列式计算。学生提什么问题都可以,只要合情合理即可。教师小结,教会学生用合并或是比较的方法,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教师还课题指导学生流出如下算式

  11—5=6

  11—6=5

  5+6=11

  总结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想加算减(此环节之后,我会以小组的形式对书上的重点习题进行讲解分析,首先讲故事导入,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算式进行分析,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通过循环问答法,让学生考学生,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拜托传统的师生一问一答式,让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联系,巩固应用

  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同学解答,列出算式,总结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了让学生们熟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练习为主,灵活的应用。做到举一反三。

  (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观察教室里的人和物,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完成书上最后一题

  总结计算的方法,以生活中实际习题为例。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这堂课同学们的表现怎么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们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清晰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对于自己的其他同学做以平价,扬长补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五、板书设计

  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

  11—5=6(只)

  11—5=6

  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

  11—6=5

  5+6=11想加算减法

  答: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6只。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更突出了本节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于说课稿4

  【说教材】

  本课是大班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结合时节,把孩子们引领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认真读这篇课文,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幼儿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幼儿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说学情】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说教法】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说学法】

  朗读感悟法

  阅读能培养幼儿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要珍视幼儿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幼儿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幼儿通过自由读、默读、合作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说过程】

  (一)创设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上课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轻轻地向我们走来,孩子们想去找她吗?这时媒体出示动画的图片,用美丽的图片,可爱的动画,引起幼儿的注意。看后我让幼儿练习用我看到了什么来说一句完整的话。春天多美啊,春天在哪里?孩子们我们一起唱这首歌吧!

  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被那精美的画面深深吸引,已经被那欢快的歌曲深深感染,再加上我的语言引导,都想一起去寻找春天,很顺利的把孩子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这时我在板书课题,让幼儿齐读课题:找春天。

  (二)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能发掘和提升幼儿的.学习潜能,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全面成长。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上符号。再让幼儿交流识字方法,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猜谜语、编儿歌、比动作、引用同学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进行识记。运用媒体对生字进行直观的教学,充分引起幼儿的注意,在他们的朗读中对于难读准字音的利用媒体进行一一范读,这样幼儿就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识字任务。对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幼儿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我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放手让幼儿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字任务,通过媒体演示难写的字:这样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幼儿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感受领悟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首先让幼儿自由读课文,让幼儿说“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再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再用媒体资源出示相关段落,我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幼儿看图,并让幼儿图文结合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用同样方法让幼儿自主学习课文的5、6、7自然段,幼儿再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比赛读。并要求生仔细听,认真评,这样通过师生的互动学习和幼儿的自主幼儿已经能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现在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媒体出示)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通过播放春天景色的录像我介绍录象资料,生闭目想象。,在悠扬的乐曲中,在美丽的画面中,在老师的激情导入中,就能感受到春光的美好。

  (四)课内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我激趣导入: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音乐中的春天充满幻想,孩子们朗读中的春天犹在眼前,孩子们把自己眼里的春天画下来吧。让幼儿动手画,画好后让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课内课外的春天场景达地到了有机的整合。孩子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也得到了升华。

  (五)说板书、练习。

  本课的板书采用了简笔画的设计,把孩子们找到的春天一一展现,充分给幼儿以美的体验。在读课文以后,让孩子们来进行补充、添画,这样的板书,既归纳本课的重点,又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练习是让幼儿在“手抄本”上选择本课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再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目的在于有意识的指导幼儿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找春天》,最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这里有惊讶、有欣喜、有展示时的成功感,学习成了一件非常主动、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兴趣的诱发,给幼儿营造宽松的氛围,采用平等对话,个性阅读,并让幼儿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以致生活走进了语文,语文走向了生活。

关于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与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六单元“精彩演讲”共同组成了人文色彩浓郁的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苏教版语文课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性强,语文工具性的强调相对较少,所以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灵活一些,也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2、教学内容:《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诵读品味法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 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 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 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 浅;深。象征美:物;人;神。第五块:拓展延伸。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 人们去赞美 的牡丹,去鄙视这 的莲花 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八、说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以点及面,理清学生容易接受的路子。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做到一学一得。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色。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

关于说课稿6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之一—方向、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两种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活动、比较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辨别方向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结合鼓励性语言、课堂活动等、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学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2、【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和技能;为突破难点、教学过程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

  本节内容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学以致用”为主、讲授法相结合、并设置教学情境与课堂活动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分析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

  基于本节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合作讨论法: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

  2、图片演示法: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图片演示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问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教学过程分析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设计思路]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导入新课。由创设情境设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是从同学们的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了解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2)重点使学生掌握如何在地图上判别方向的两种方法

  首先、分别强调两种定向法定向的方法和步骤。

  其次、让学生动手上黑板画、以加深印象。再根据学

  生动手画的情况、强调注意事项。

  最后、再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角色扮演等、学以致用。

  (3)让学生了解如何在野外判别方向、重点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和用指南针定方向。

  3、课堂训练、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强化认识。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引用。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这么两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关于说课稿7

各位老师:

  早上好!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今天来我们学校参加本次研讨活动。这次是我们区小学品德“推进课堂转型”专题研讨活动,要体现的是“以生为本,学为中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育理念。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负责向各位老师呈现一堂课,这堂课是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美好的家园》,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过有爱心、负责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前两课分别是《美丽的大自然》和《动物、植物和我们》。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神奇,激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体验了生命的巧妙与神圣,培养了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美好的家园》是第三课,包括家在自然中、保护家园和心中的家园三部分,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家在自然中和保护家园两部分。

  下面,我主要谈谈我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

  首先,寻找“学为中心”课堂的呈现点。

  第一,到底这堂课我要呈现给各位老师的是什么内容,涉及哪些方面。在第二个环节环保大讨论中,谈到破坏环境的不良现象,破坏环境的现象有很多,在这里,我主要预设了四种跟生活比较贴近的,学生容易想到的现象,也是比较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分别是:垃圾污染、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和破坏绿化。其中我重点关注的是废水污染,这样就使内容既丰富又有侧重,在这里我还结合了近期比较热门的黄浦江死猪事件,通过播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废水污染对环境的破坏。

  第二,以学生个性特点,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来多形式的呈现学习成果。课前我下发了一张调查表,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自己去搜集材料,在调查表上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发现你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2、你们小组准备重点研究哪种污染。这样的形式培养了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通过四人小组讨论让他们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先四人小组讨论,在讨论前明确四人小组讨论要求,这样待会讨论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有目的性,讨论也会更加有效。讨论完以后让小组派代表来介绍他们搜集到的资料,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上来。而老师在这里就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主要还是让学生自己上来说来表达,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其次,确定“学为中心”课堂落脚点(预期目标)

  第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的破坏。在导入部分,我采用的是图片的形式,用一组嘉兴南湖等地的风景图和两张班级学生个人的照片并配上音乐,这样的形式能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用嘉兴本地的照片和学生自己的照片也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定格在美好的画面中。第一板块主要是用画面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与美丽,引发他们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在第二个环节环保大讨论中,学生呈现的各种破坏环境的图片文字,老师呈现的破坏环境的图片和之前美好家园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思考,相信这样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应该能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给我们家园造成的破坏。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拓展想象: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会变成什么样?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破坏环境带来的巨大危害,激发他们要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第二,让学生在心中埋下一颗美好的种子。

  之前这些大量的破坏环境的照片相信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视觉冲击,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更加激发了他们要保护环境的愿望。在环保加油站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说说你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并且用约定的.形式让学生写下来,并上来贴,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不扔一张垃圾,不乱踩草坪、不随地吐痰等等,我们的家园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埋下一颗美好的种子。

  最后,力展“学为中心”课堂新特点。

  第一,是教的纬度。这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当然必要时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是创设了一个大的情境:以羊村长和羊儿们要到嘉兴来寻找合适居住的地方入住为载体,一步步展开教学,先是他们发现这里有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然后听了同学们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汇报,有点担心了,犹豫着要不要留下来,后来听了同学们为他们规划的美好家园,看了同学的承诺最终决定留下来。这样的情境创设比较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进入课堂。教师在这里主要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学习的主动权始终在学生手里。

  第二,是学的纬度。这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年龄特点,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在这堂课的设计中,主要体现在课前由学生自主选择要研究的污染项目搜集材料,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另外,在规划心目中美好的家园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心目中美好的家园,这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关于这堂课的思考,非常简单,可能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包括在整个试教以及磨课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困惑:比如,环保是一个很大的主题,低段可以上,高段也可以上,那么到底上到什么样的程度是真正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还有在大量的资料中,如何取舍也是我比较困惑的。

  在这里,我还想感谢一下我们品德教研组,特别是周老师和沈老师,她们一直陪着我走过来,感谢你们在试教过程中给予我的宝贵意见以及勇气和信心。是你们的点点滴滴的给予,让我在这个忽冷忽热的春天里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暖意。也要感谢凌老师在磨课过程中给我的宝贵的意见和指导。

  最后,至于这堂课最终呈现的效果如何。待会请各位老师看了以后,能给我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在座各位应该都是我的前辈,在品德教学方面都有比较有经验,希望能给我待会的这堂课把把脉,提出一些好的建议,我一定会虚心接受。谢谢!

关于说课稿8

  一、说教材分析

  《我的劳动感受》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他人”的第一课。这一组教材的专题是“我的家乡(社区)”,直接体现的是“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结果。”

  由于过去对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教育只是停留在道德认知的层面上,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肤浅,感受匮乏。本课通过身体力行的不同劳动,重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真切体验和感受劳动过程。进而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学生在校参与劳动,感受、体验劳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2、让学生了解校园内的各个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理解;

  3、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体验劳动过程的情感,让学生“零距离”、有意识地参与劳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要求每位学生参与一项劳动,可以涉及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劳动。

  2、让学生写一篇劳动体验日记。

  二、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应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劳动的“苦”与“乐”,使学生形成新的劳动价值观,逐渐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学法上,让其主动参与劳动,自己去感受劳动的苦与乐,体验劳动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播放歌曲《劳动最幸福》,学生欣赏,谈话导入。

  1、你觉得歌中小蜜蜂、小喜鹊劳动时心情怎样?(随即板书:幸福、快乐)。

  2、是呀,劳动有收获让小蜜蜂、小喜鹊产生了幸福、快乐的感受,那么我们每个同学劳动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我的劳动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播放的动画歌曲有趣、生动,一下子激发并唤起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及过去曾经的劳动过程和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谈劳动,重感受。

  1、出示课余时间在孩子们劳动时拍的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我们班谁的身影,他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样?

  2、找几个在照片上劳动的孩子询问:你当时劳动的心情怎么样?你觉得累吗?经过你们的劳动,校园变得干净了,你高兴吗?

  3、平时你还参加过哪些劳动,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赶快拿出你的劳动体验日记和朋友们交流交流。

  4、课件出示一则劳动体验日记,学生欣赏。

  5、师小结:是呀,这就是我们的劳动感受,累,并且高兴,累,但很幸福。是吗?(随机板书:累,并幸福着)。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应该着重引导学生讲出劳动时的感觉和劳动后最终的感受。累,并幸福着。正是因为劳动这种独特的感受,才能鼓舞孩子为着最终“幸福”的感觉而克服劳动过程中的种种不良情绪和感受,体现了教育的有效性。)

  (三)现场采访,了解他人的劳动。

  1、同学们,你们劳动的感受是“累,但幸福”,我们学校也有很多的劳动岗位,很多的劳动者,你们想了解他们的劳动感受吗?想,就请把你的问题准备好。同时课件出示:采访问题提示。(学生主要讨论采访时该怎样提问,教师指导学生在采访时要注意礼貌,并帮助学生归纳采访问题。)

  2、请出学校管理学校电路、多媒体的教师—孙瑞炎老师,让同学们做现场采访。采访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老师对采访的情况作了总结:是呀,孙老师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虽然很忙、很累,但看到你们在一天天地健康成长、慢慢成熟,他还是感到了一种幸福!

  (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课程资源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传递和升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产生经历,感受经验,形成新知。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现场采访孙老师的劳动感受,不但深化了自己的劳动感受,也从另一个侧面使孩子们有机会走近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实现了师生互动。)

  (四)现场劳动,体验真实。

  1、刚才,我们听了班上同学的.劳动感受,也现场采访了老师的劳动感受。既然劳动能让我们快乐、幸福,那么我们就在课堂上尝试一下吧!

  2、分工合作,安排劳动任务:第一组:叠衣服;第二组:缝纽扣;第三组:剥花生;第四组:整理教室。(课件出示课本P42页“劳动须知”)

  3、学生进行劳动。

  4、刚才的劳动,你遇到困难了吗?你用什么办法解决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说:①原先我觉得“穿针线”是很简单的工作,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呢!②叠衣服时需要耐心才能叠好。③我在剥花生时,发现有些壳特别硬,我怎么也剥不开,后来我就用东西把它砸开了。④拖地板真累,现在我知道妈妈平时干家务很辛苦。)

  5、展示劳动成果:整齐的衣服、缝好的衣服、一盘花生仁、干净整洁的教室。当你看到这些后,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6、劳动让你有什么收获呢?(课件出示:课本P45页“劳动的收获”)让学生说一说。

  7、师小结:同学们在劳动中学会了方法,开动了脑筋,培养了能力,所以劳动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给我们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劳动最光荣。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会从劳动中得到更多的快乐,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板书:忙,但有乐趣!)

  (新课程强调,学生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性的发展不只是一种依靠道德知识灌输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依靠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经历、体验、建构的高效率的品德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以学生个体的亲身经历、主题体验为前提的,离开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德育的自立建构,提高品德课堂效率就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主体,通过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的创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发和深化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本课堂我以“劳动感受”为主线贯穿课堂,通过“谈自己的劳动感受”、“访问别人的劳动感受”、“当堂劳动体验感受”这些亲身经历或互动体验活动,实现了学生的主题道德教育与构建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累,并幸福着!

  我的劳动感受:幸福快乐

  忙,但有乐趣!

  (本堂课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劳动经历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劳动的“苦”与“乐”,获得了对劳动的真实感受,从中得出了劳动的最终感受:累,并幸福着!忙,但有乐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上板书,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劳动的感受。)

关于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春风》,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春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该单元以“斑斓春色”为主题展开。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

  1、动词的妙用、短促的句式、排比、反问,使语言富于变化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2、采用了对比烘托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突出了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3、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4、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教学重点】

  1、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关于说课稿10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以xxx健康第一xxx为指导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既强调教师xxx教xxx的重要性,又突出学生们xxx学xxx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模式上,本课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们的实际,自己选择练习的手段、难度、伙伴,依据教师设计的评价标准,由学生们对自己进行评价,并及时调整练习手段、难度和评价标准。从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身心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本着全面提高,突出个性发展的思想,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不同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两班男生。该两班男生特别喜欢体育活动,班级纪律好,集体荣誉感强,农村孩子身体素质普遍较好,大部分学生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xxx前滚翻xxx等基本技术动作,这为本课次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结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懂得身体跃起腾空是区别于前滚翻的关键。

  2、技能目标:大部分男生能独立完成鱼跃前滚翻动作,20%完成动作圆滑优美,具有明显的腾空过程。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们接受美的教育,初步具有开拓创新、勇敢果断、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四、教材处理

  鱼跃前滚翻是在学习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为以后技巧联合动作教学服务。xxx鱼跃前滚翻xxx的蹬、跃、撑、滚等各技术环节,同其他滚翻类动作技术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学好本课对以后的滚翻类教材的学习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重点:跃起远撑;

  难点:屈臂团身的时机。

  五、教学程序

  1、课堂常规(1’)整队、宣布本课内容

  目的:加强组织纪律,明确教学任务。

  2、热身部分(6’)

  在结合技巧特点,做徒手操。六节,4×8拍。接着做诱导练习,团身滚动4次。半蹲后摆开始做兔跳练习5次。

  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们兴奋性,同时为学习技巧做好身心准备。

  3、学习与体会部分(18’)

  (1)教师示范鱼跃前滚翻完整动作,并结合图解,归纳、诱导、讲解鱼跃前滚翻动作要领,及保护帮助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了解鱼跃前滚翻完整动作,教师优美示范动作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分解学习

  ①前滚翻xxx②远撑前滚翻xxx③保护帮助下做鱼跃xxx④跃过一定障碍物做鱼跃前滚翻xxx⑤独立完成动作。

  设计意图:这样分层递进、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教学,再加上语言的激励,使学生们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从旧知到新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分散了各个难点,保护帮助下做鱼跃、跃过一定障碍物做鱼跃前滚翻,两个练习内容的设计主要是为完成本课教学重点,跃过同伴平举的手(或者越过橡皮筋),都是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蹬、跃、撑、滚,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巩固练习部分(10’)

  学生们掌握技术动作后,根据自己练习情况结合动作标准,组内讨论进行自我评价,通过练习反馈,进行自我调整。练习难度分三组,基本完成组、达标组、提高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分组后对基本完成组同学要进行重点辅导。

  最后请2--3名不同类型的同学示范。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并能分析动作,然后师生客观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力,自由组合充分的展示自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们都能体验到体育运动乐趣。培养学生们观察动作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审美能力。

  5、结束部分(5’)

  教师领做放松操(手臂、身体波浪),学生们模仿练习。在音乐伴奏下,师生同做,放松身心。最后教师总结讲评,归还器械,师生道别。

  设计意图: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逐渐恢复学生们机体功能,对学生们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们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最后结束本课教学活动。

  六、教学方法

  1、教学理念:xxx兴趣是最好的老师xxx,挖掘能引起兴趣的因素,激发学习的热情,让每个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2、教法:讲解示范法、分层递进法、语言激励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分层递进教学法,因为在教学中xxx鱼跃前滚翻xxx的.腾空高度和手撑的远度,应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来定。同时再加上课初的示范、课中的语言激励使学习重点分散,学生们易于接受新知,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3、学法:观察法、模仿练习法、讨论练习法

  在课初让学生们观察完整动作,建立整体概念;在学习与体会阶段主要是模仿练习新知,同时联系旧知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在练习阶段主要讨论练习法,根据学生们的实际,自己选择练习的手段、练习的难度、练习伙伴,学生们自主的练习,依据设计的评价标准,由学生们对自己的技术水平、运动能力、学习效果进行讨论评价,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练习手段、练习难度和评价标准。从而激发学生们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为终身体育学习打好基础。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本次课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说课稿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国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板块中的第三课《鸟的乐园》。

  一、说教材

  《鸟的乐园》是一篇情境识字课文,由11种鸟类生活的情境图组成,展现了各种不同的鸟,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快乐生活的情景。在情境图中,出现了要学的生字,课后适当安排了巩固性的训练和扩展性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从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基于此,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和2个部首。会写一个字。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并发展语言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总结识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喜欢鸟类,建立保护小鸟的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善于动脑、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2个部首。会写一个字。

  教学难点:能利用多种方法识字。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增强教学趣味性,让识字过程在多种情境中完成,使学生对识字兴趣盎然,从而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能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交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扎实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同时注重发挥了电教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记一记,议一议,说一说,编一编”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动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理念,现结合第一课时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上课伊始,我首先通过电脑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森林图,飞来飞去的小鸟正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学生被此情此景带进了美丽的大自然、带进了鸟的乐园,做到了课伊始,趣即生,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马上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本环节通过借助多媒体把课文的插图展现给学生,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鸟的资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在相互介绍中了解了不同鸟的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并发展语言能力。

  三、图文结合,自主识字

  (一)读准字音

  要想记其字,首先要正其音。所以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读词语,然后多媒体出示各种鸟的图画,将鸟与词语对照学习,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再次拼读词语。最后去掉词语中的熟字,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带拼音的生字,三次拼读目的就是让学生读准字音。

  (二)利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在学习生字时,我首先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先说一说哪些生字是你以前就已经认识的,你是怎么认识的,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然后让学生通过生字卡片来交流记字方法。

  由于识字本身是很枯燥乏味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地识字,交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猜字谜等。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

  如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学习“鹊,鹃,鸦,鸵,鹰”这5个字。

  学习燕字通过字理识字图来记忆。

  结合丹顶鹤的图片来学习理解丹的意思。

  学习孔字时认识孔字旁,同时教师教写孔这个生字,本着一看二写三对照的

  原则让学生写好这个字。学生可用加一加,替换法来记这个字。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这些生字,我还给一些生字编了字谜,

  如麻雀的麻字编成“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两棵树,搓绳它最强。”

  喜鹊的鹊字编成“双十一日鸟飞来。”

  杜鹃的鹃字编成“口月鸟”

  通过以上学习生字的方法,能够扎实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使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四、回归整体,巩固练习

  1、小游戏:“猜猜我是谁”教师说鸟的特点让学生猜鸟的名字,然后在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读词语。这个游戏即能加深学生对鸟的特点的了解,同时又巩固了本课的生字,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2、把本课小鸟的名字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小儿歌,使生字再现,学生读儿歌的同时又巩固了本课的生字。

  五、课外延伸,总结升华

  通过让学生看小鸟的公益广告,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喜欢鸟类,建立保护小鸟的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总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意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习得的学习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如有疏漏与不足,恳请各位领导与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整堂课中,我认为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涨。但是在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时,我发现还有个别学生参与意识不够强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关注这些学生,使合作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实效性。

关于说课稿12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六单元第1节《口算乘法》,首先我先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口算乘法》是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56—57的内容。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着重从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融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社会经验,让学生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计算数学,使得数学学习生活化。

  3、教学目标: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不仅为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4、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及理解口算原理。

  二、教学策略

  1、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要由学生自主建构,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动学习把新知纳入旧知。

  2、教法

  (1)情境教学法

  (2)问答法

  (3)练习法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3、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1)自主探究法。

  (2)观察发现法。

  (3)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想一想,练一练,写一写,看一看的过程中发现整十、整百、整千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规律。

  三、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抢答的形式进行复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必要的铺垫。本节课重点是学生能说出口算时的算理,这些复习题就是为学习重点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探究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规律

  教学时先出示游乐园的场景图,通过学生观察主题图后,自己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由问题列出20×3这一新授内容,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动手做一做。学生在计算20×3时有的学生是直接算,有的用加法列式计算,有的口算,有的笔算,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也不同。这时我会结合实例让学生感悟出口算与笔算的联系及各自的特点,从而在鼓励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又注重计算策略的优化选择。

  教学完20×3这道题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提出一个新问题200×3和20xx×3让同学们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运算规律。

  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出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运算规律。

  2、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规律

  通过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坐过山车的问题列出算式12×3,提问学生是怎样进行计算的,小组交流后有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规律,学生观察后由老师给出计算方法。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题目训练。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20×3=6012×3=36

关于说课稿13

  时间:20xx年9月1日

  地点:三楼探究实验室(科学专用教室)

  人物:科学教师陈建秋+已相处二年的6年级学生

  开场白:同学们,今天是我们这个学期的第一节科学课。按惯例,我们这节课不上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大家一起来聊天,说说和科学相关的事,下一节课才正式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那么,我们先说点什么呢?

  活动一:变与不变

  师:还是在这个教室,还是上科学课,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真的没有变化吗?仔细品味,许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同学们,那么你能说说,和去年相比,你发现了哪些变化的量和没有变化的内容呢?

  生1:我们的身高变了。(当学生说出这话时,许多学生下意识调整了坐姿,坐得笔直。)

  师:是啊,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快速成长的阶段,同学们大了一岁,身体明显长高了,我相信大家肯定会更懂事了。

  生2:我们的座位变了。(有些学生笑起来,估计是觉得这个回答太幼稚。)

  师:说的好!每个学期开学班主任往往都要重新编排座位,座位确实是个容易变化的量。有人欢喜,因为终于可以和讨厌的人不坐在一起,或者是终于和喜欢的朋友坐在一起了。也有人不喜欢这个变化,因为同桌的好友被活活拆散了。

  生3:学习气氛变了。

  师:你是说感觉到学习更紧张了吗?(是的。)恩,确实如此,因为你们是毕业班,所以任课老师比以前更抓紧了。不过现在还不明显,到下个学期——嘿嘿(我故意冷笑两声),到时候你就会真正感受到了。

  生4:班级人数变了。

  师:新同学的到来,为班集体增加了新鲜的血液。在这老师也提个建议,需要各位同学多关心新同学,让他们能早日适应新环境。

  生5:有许多同学戴眼镜了。(发言的是个平时很顽皮的`学生,他的这个发现让我很是惊讶。)

  师:这是今天最有价值的发现!科学家专门作过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近视有两大趋势,一个就是近视率明显上升,二是近视越来越幼儿化,有些一年级学生就有近视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玩电脑、看电视没有节制导致视力下降。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活动二:三年回顾

  师伸出手掌,竖着4个手指,问: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或是纳闷或是摇头。

  师:这4个手指表示的是我们小学的四年科学学习时间。

  师顺势弯下一个手指,剩3个手指竖立,说:这三个手指,表示我们已经过去的三年科学学习时光。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回顾一下,在这三年中,你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或者是特别想说的话?注意前提是和科学有关。

  沉思了三分钟后,部分学生举手了。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气球小车比赛。

  师:那我考考你,气球小车在行进中,那个阶段的速度最快?为什么?

  生2:我想起了三年级的养蚕。

  师:养蚕是个很有意思的活动,如果你认真观察,就会有许多收获?比如蚕宝宝的斑点有什么用,它是怎么吃桑叶的,怎样区别蚕蛾的雌雄等。

  生3:我喜欢那次女老师给我们上的摆的研究。

  生4:我有次科学考试考了50分。

  生5:我想起了绿豆发芽实验。

  还有许多学生没有发言

  师:如果三年回顾,你什么都没有想起的话,有两个人很失败。一个就是你们的科学老师,他辛辛苦苦教了你们三年,却什么都没有给你留下,这是他的失败。还有一个就是你自己,三年啊,你白白在教室里学了三年却一无所获,真的是糟蹋生命!

  师把前3个手指收起,竖起食指,有意识地在押晃动几下,说: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就剩最后一年了,希望大家好好努力,争取有所收获。

  活动三:新书阅读

  师:现在给大家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翻开新书,看看这个学期我们要学些什么,有没有你特别感兴趣的内容。

  生饶有兴致的翻看着,有的同学悄声和周围同学讨论。

  之后,教师对学习常规进行了简要说明,主要强调了“书本使用”、“作业要求”、“实验室管理”等。

关于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是在学习1——9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代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认识10的组成和写出数。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相同:

  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没有像前面那样具体介绍。

  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而将写10安排在认识数的最,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集中练习10的书写。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认识数字10

  难点:区别10基数、序数的含义。

  关键:通过看图,说力,操作认识数字10。

  二、教法学法

关于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出处、分析

  《我们的影子》选自岭南版小学美术标准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本课教材以“美术与科技”为切入点,以影子这一科学常识为题材,以“我们”为物象形态,进行有趣的联想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现实的关注和兴趣,培养想象力与概括的造型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影子形成的因素。

  2、技能目标:能运用线与色表现影子并组成有趣的画面。

  3、情感目标:对造“影”和创作影子感兴趣。

  (三)教学重点:能用线与色表现影子,并组成有趣的画面。

  (四)教学难点:了解影子形成的要素及原因

  二、说教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我们的影子为线索,充分客观条件,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造影游戏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运用想象创造影子人物的现场演示,提供了想象表现的空间,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又激发了对影子造型创作热情。

  三、说学法

  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运用游戏联想的学习方法;(2)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了解影子形成的因素

  (二)在欣赏与造影,感受影子的抽象美和意象美

  (三)创新与表现

  (四)欣赏与评价

  下面,我向各位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了解影子形成的因素

  以“阳光下的影子”导入,让学生在阳光或灯光下的照射下做各种动作,引导学生感受“光与影”的美妙,从而认识影子形成的原因,理解小博士的话“物体挡住光线,就会在后面投射出影子”的科学道理。这样的开头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因素,同时又让他们发现了影子的美,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二)在欣赏与造影,感受影子的抽象美和意象美

  接着,让学生欣赏《用剪影的方法画运动的人》,模仿一下画中人的动作,比较画中的影子和真实的人物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在比较中感知影子的特点,

  1、影子比人物轮廓简洁和概括,省去细节,

  2、影子只有轮廓。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所以在学生对影子的特点了解之后我进一步学生自己试一试,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想象创造有趣的人物影子,感受影子的`变化,以及感知抽象美。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为了进一步拓展思维,激起兴趣,我利用灯光,用手造影,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影子都像什么使学生发现意象美。自己动手创作意象手影,锻炼他们的想像和创造能力。同时为影子的创作表现提供了前提。

  五、创作与表现

  与学生探究影子的表现方法,

  1、造影

  2、用笔描绘

  3、着色4装饰影子

  在了解影子的表现方法之后,播放以影子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同时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影响下创作有趣的影子。

  六、欣赏与评价

  教师收起几个学生作品(好、中、差各一件)让大家评一评。从以下几方面来评:造形美、色彩美、装饰美等三个方面来品评。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并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鼓励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就能用影子创作出美丽的画面。

关于说课稿1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一小节《口算除法》的第一课时《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二、知识背景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口算商是整十、整百的一位数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能力。重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口算商是整十、整百的一位数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除法口算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四、设计理念

  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设计中我把数字稍微改动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明算理时,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质疑60真的变成了6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丰厚了探究的底蕴,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3、及时反馈,内化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本次练习有两个层次。(1)基本练习;这些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2)内化提高。练习中巧妙设计300÷5教学资源,实现了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学习的良好效应。相对课始的探究素材,显然最高位数字比除数小的这类口算除法要复杂一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辨别,对比练习,突破难点。

  4、巩固升华,总结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块内容:一是摘苹果游戏,8道口算题。“被除数末尾要保留零”的情况和不用保留零的情况。二是由关联的两组口算题。让学生感悟: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商也扩大10倍,渗透商的变化规律。三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萌发和培养。尤其是在自然贴切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口算解决问题。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以有层次的体验贯穿全课,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彰显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是突出对教学实效性的追求,使教学目标不再是一个虚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分解并落实到了具体环节中。三是广泛地链接周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下,变得丰富多彩。

关于说课稿17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

  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笑。

  本节活动课来自于XX州市小学试用读本,心理健康教育里面四年级下学期的一节活动课。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

  1、让学生体验笑的感觉,了解笑的时候面部、身体等的生理表现。

  2、初步了解笑容背后的内涵。

  3、明白建立在不同基础上的笑容会对别人产生不同的效果。

  活动的重难点是:

  知道笑有很多种,了解笑容背后的内涵,明白建立在不同基础上的笑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活动过程呈现如下:

  (一)热身并揭题

  (二)初步感受笑

  (三)体味笑容

  (四)体验笑背后的内涵

  (五)活动感悟、反思

  (六)小结

  本次活动,我利用了四个信息整合点,轻松地引入课堂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以下我将会逐个介绍。

  一、幽默短片轻松引入课题

  传统的引入课堂手段有:复习引入、讲故事、播放音乐等等,但是这些手段对教师的要求高、而且不能从视、听、想等多角度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在课的引入阶段我播放一段幽默的短片,非常简单地就让学生通过看短片,从听、视、说、想多角度,生动形象、直观地进入学习笑容的情境。

  二、不同的笑声音效切换引起学生注意

  就像刚才大家听到的幻灯切换声音一样,我在幻灯片的切换上也设置了一系列的音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知道笑也分许多种这个教学重点。

  三、数码照片呈现笑容教学的内容对比,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上课前、上课时分别抓拍照片,利用软件,对数码照片进行放大、缩小等处理。

  看:在正式上课前,我抓拍下学生无表情的样子,在观看刚才的动画短片时,我又抓拍到学生笑的时候的样子,通过放大、缩小等信息技术软件处理,突出两幅图的不同,让学生轻松掌握教学目标:了解笑的时候面部、身体等的.生理表现。

  在课堂中,我出示了预先准备好的两组照片的让学生进行对比,突出两种笑容内涵不同的对比,让学生掌握了教学的重点:笑分许多种,建立在不同基础上的笑会对别人产生不同的效果。

  四、网络投票交互功能反馈教学效果

  传统的师生投票式交互,举手、小组统计等等。比较费时,低效。

  最新网络投票式交互,利用局域网、广域网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投票。优点:马上知道学生的选择,即时、迅速反馈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这四个整合点提高了我的教学效率,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笑一笑,十年少,最后在这里,我送给大家一个大笑脸,希望每位每天能拥有真挚的笑容,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关于说课稿18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口诀求商》,我想通过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来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3个: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能正确口算被除数不大于12的除法算式的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感觉用口诀求商的合理性,能联系除法的含义解答一些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学习活动,获得探索算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培养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

  教学重点: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根据除法算式,很快地找到相应的乘法口诀。

  三、说教法学法

  接着,我说说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观察、讨论、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我想采用以下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自主合作,探究口诀,(三)、实践运用,巩固深化,(四)、总结提炼,课后延伸。下面,我具体说说每个环节的安排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猴妈妈分桃的情境,以生动有趣的对话故事引入,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猴妈妈是怎么分桃的?引导学生搜集图中的有用信息,并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后及时发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出12÷3的结果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究求商的方法上来。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特别是习惯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事务。比方说学生看到猴妈妈分桃图马上就会下意识的去数出桌上有12个桃子,是三个三个一分的。学生看懂了图意,也就轻而易举的根据图意提出了“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探究口诀求商方法做好了准备。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设计,以学生感兴趣的讲故事入手。同学们在根据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探究口诀

  用口诀求商的算法教学部分我也事先预设了几个教学层次: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计算12÷3的方法,再通过小组交流,得出多种计算12÷3的商的方法后,进行算法优化,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得到共识:即采用乘法口诀求12÷4的商的办法最简便。然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力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用口诀求商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如学生提出解决第(1)个问题的方法,并列出12÷3之后,分小组讨论解决“怎样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求商的方法。对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给予鼓励,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让学生通过了解、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体现了优化算法的思想。接下来第(2)个分桃问题意在使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设计两组有层次的口算练习,使学生体验到用口诀求商的关键在于看除数,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那么,两组题目训练下来,大部分学生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用2-6的口诀求商的程度。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这个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自己通过归纳交流,到了多样的解题策略的化,紧接着提问:这么多种办法你认为哪种方法能很快地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各自个性化的算法,让孩子们在倾听他人意见时,反思、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算法的最优化,培养了学生的择优意识。]

  第三环节:熟练方法灵活应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创造性地运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不同程度的练习题。

  1、计算小博士: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为做后面的题作好准备。

  2、爱心小天使:让学生找到商是1的除法算式的特点,并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3、小小设计师:侧重于加深对除法算式含义的理解,在展示学生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初步渗透符号意识。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练习设计,既着眼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又着眼于相关知识的拓展,在这些多层次的练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四环节:总结全课适当延伸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一课后的收获,将本课的学习延伸到以后将要学的知识中,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说说这课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关于说课稿1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树理远大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的品质。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

  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时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并学会感受美、创造美。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朗读教学法、示范分析、师生合作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不知多少人读过朱自清的《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之后,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我认为像《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其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带领学生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图片,欣赏春天美景,进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问:提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三课时(因为我们的学生语文底子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本课教学用三课时完成,我上的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程序

  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导入

  二、考点回顾

  1、朱自清(1898-1948),字,号,江苏扬州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主要作品有散文、

  、等。

  2、《春》这篇文章可分三部分,分别为、、。

  其中在“绘春”部分又描绘了五幅图画可依次概括为:、、

  、、。(设计此题目的在与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三、赏春

  欣赏几幅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春天的诗句(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扩大教学容量。)

  四、读春

  请几位同学分别颂读3-7自然段,教师或学生对朗读予以简要评价。出示朗读要求:

  1、读音正确,声音洪亮。

  2、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设计此题旨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春天形象,传达内心喜爱春天的情感)

  五、品春

  再读课文,说出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写出春天的______(景物),用了____修辞,或是从____角度来表达_________的情感。

  六、析春

  1、春草图:写到了哪些景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关于说课稿2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简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入册掌握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认识。清楚了平行四边形平行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之中。有利于学生学会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二、说教法

  整个教学由复习引入、探究体验、实践应用几个环节组成。在复习引入阶段,使学生感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内在的联系,并复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后面的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在探究与体验阶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数方格。让学生体验光靠数方格的方法太麻烦,必须寻求一个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更简便的方法。由“为什么不同的图形面积却相等?”找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进而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等于什么?

  第二个层次,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布置了两项任务:

  1、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填好实验报告单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目的更明确一些。然后,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老师注意巡视学生的操作,方法,并加以引导,把典型的方法几下来,我提前考虑到有这么几种情况,接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多注意学生的语言的准确性强调“平移”。最后,有老师的一个问题:“在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结合报告单得出:面积没变,形状变了,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从而很顺畅的得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这样学生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亲身经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

  第三个层次是自学公式的字母表示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应用阶段,分为基础联系和拓展练习。在基础练习里,首先完成了例1,直接利用公式计算面积,然后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动手测量,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计算面积所必须的条件,并根据这些条件去求面积。最后把平行四边形变换姿势,让学生准确的找到底和高,并计算出面积,完成做一做1、2题。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在拓展练习里,首先安排了判断题,选择题。通过辨析、选择,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与底和高两个因素有关,求面积用面积单位,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是一组对应的底和高等知识。接着出现了一道开放性题目:“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4平方厘米,他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底和高都是整数)。如果不限制小数呢?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最后出现了一道思考题”长方形框架,长15厘米,高10厘米,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会怎样?通过这一部分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达到熟练,灵活掌握的目的。

关于说课稿21

  第二,说课题

  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精彩极了”概括了母亲的评价语言,“糟糕透了”概括了父亲的评价语言。文题将这两句截然不同的人物语言用“和”连在一起,记叙了巴迪在母亲的.鼓励下和父亲的批评中健康成长的故事。这两句话又是课文的中心语句,主题所在。

  第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腼,腆”等7个生字;会写“迪,描”等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腼腆,誊写,出版”等词语;多读并抄写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含义。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父母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评价。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第四,说教材

  课文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可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关于说课稿22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整理图表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1.关注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中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过程得出韦恩图,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又让学生经历现场的调查并以图形表示出来,最后运用语言、图表来表现,是对集合知识高度理解与综合应用的体现。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调查感知。

  在课前通过合理有效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首先调查学生喜欢游泳和足球两项运动的情况,又引导学生用“喜欢”、“只喜欢”和“既喜欢……又喜欢”来介绍自己,提醒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埋下伏笔.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之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出现森林运动会小动物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情况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让学生发现表格之混乱,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及时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点要求:怎样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几种动物?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整理,在合作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当学生整理出简洁明了的表格后,再巧妙地引出韦恩图,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义,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使本节课的难点悄然解决。

  接着根据学生观察韦恩图得出的信息,引导学生从图的形式转化成算式的形式,从而解决了“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重点。

  然后组织学生一步步创造出韦恩图即集合图,再比较图与表,突出韦恩图的价值,从而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整个环节完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主动地打开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同时,通过一道追加习题,强化新知。进一步感受交集的含义。

  4、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改下很流行的话语。作为一节新授课的尾声部分——实践运用,应该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读图训练,强化新知。2、完成教材中设计的习题,加深对集合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当场调查爸爸吸烟喝酒的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在内化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

  习题的设计在有层次、有梯度、有价值的前提下,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又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神奇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四个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作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造,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关于说课稿23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情感积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强。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需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我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根据新课标中“语文教学中应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要求,结合学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个维度作了设定。

  四、说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运用为主线,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凸现语言运用”的教学理念。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关于说课稿24

  一、依据大纲,确立目标:

  2、从人文、情感的角度确立了:在阅读实践中产生不伤害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整体把握,立足品味:

  1、教学整体思路:

  归纳内容,回忆认知。

  牵出情线,初步感悟

  深入领悟,品味词句

  读中感悟,升华主题

  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2、要读书,更要学会读书。

  示范性

  反复读品味培养语感

  读写结合,促进品悟。

  三、落实能力、习惯培养。

  1、长文短讲,把讲落在实处。什么是孩子会的,什么是孩子不会的?什么是教学的重点?

  2、面临高年级,情感体会是教学重点,在内容要讲,情感更要讲的`基础上,怎样突出重点训练,如何落实重点训练?

  3、对考试技巧的指导要落实在课堂上进行。

  4、审题,读懂问题在动手做题的意识在日常培养。

  四、自己的想法:

  1、课堂不仅要努力展现学生的能力,也要展现教师的风采。

  2、精讲多练,练在关键处(趣在何处在爷爷的角度上写话等),练在恰当时(比喻等)(盼望等)。

  3、课文是例子,也是范文。

关于说课稿25

  一、说课内容

  河北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课《面对自然灾害》。

  二、解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本单元《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农业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设计了《我门的衣食之源》、《农业大家庭》、《面对自然灾害》、《考察农业的历史》《蒸蒸日上的新农村》五个主题。第三个主题《面对自然灾害》分为三个小的版块:抗灾保生产、草场的悲哀、生灵的呐喊。主要是通过一些资料图片,了解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极大破坏和危害,体现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精神,并懂得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才是防止自然灾害的最好办法。基于这种认识,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了解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做的斗争。

  能力:在搜集资料,调查中初步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人类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可贵品质,懂得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的重要性。

  其中“了解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做的斗争;体验人类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可贵品质,懂得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的重要性”是重点,因为只有通过了解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做的斗争,才能懂得尊重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才能体会农民的辛勤劳动。而这些仅从书中的几幅图去了解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收集大量的资料,然后分析、整理,才能彻底的理解和感悟。所以把“体验人类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可贵品质,懂得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的重要性”确定为教学难点。

  那么,怎样组织教学活动,才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三、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五年级小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接有趣的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乐于想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精神,并懂得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才是防止自然灾害的最好办法。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学中我们要作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的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基于这一基本理念,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教学中,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情境体验法,我不仅用好书上的文字和图片,还补充了一些音频、视频材料,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以得到在情景中悟理,在情境中陶冶情操的教学境界。其次辅以合作、交流讨论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孩子。在学习方法上,我主要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凸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开始”。上课开始,我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同时欣赏美丽的田野风光引入课题:如此优美的风景,大家喜欢吗?此时话题一转,让学生观看受灾后的图片,这样形成强烈的对比,把学生引入研究自然灾害的课题中从而激发了兴趣。

  自主探究――循序渐进、激发情感

  在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下,我让孩子们联系课本结合资料,进行研究讨论,自然灾害有哪些,危害有多大,如何预防?学生自主学习后,我相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通过视频、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巨大破坏。然后,我再引导:“孩子们这些灾害都是自然形成的吗?还是有人为因素呢?”让孩子们明白:由于人类的破坏,使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正用自己方式向人类报复。最后让孩子们懂得: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才是防止自然灾害的最好办法。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识由理性提升到感性,形成了课堂教学的主线。

  教学延伸――强化情感体验

  给学生播放有关自然灾害的影片或幻灯片出示各种自然灾害图片,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究自然灾害自己得到的收获。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该怎么办?让学生知道在灾害来临时,我们不应躲避,应积极面对,进行抗灾、救灾。因为我们有坚强的后盾――国家、人民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重要性。

  激励践行――升华道德情感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不止是让学生了解‘是什么’,明白‘为什么’,更重要的是懂得‘用观点指导行动’,实现从明理到导行的顺利过渡,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所以在全班同学了解了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及防治措施后,我引导孩子们开展防灾宣传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化,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得到和谐统一,最终完成《品德与社会》教学“导行”的目标。

  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模式下,从尝试中学,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并对他们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现存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活化教材,发掘各种内在因素,这些都有利于品德与社会学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于说课稿26

  首先说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

  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其次说教学法。《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如下:

  1、导读法——创设情境,指导点拨。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知识。

  再次,说教学程序,分四个步骤来说。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出示一面屏风,由此导入:1、这是一件什么东西,谁能说明一下?2、大家回忆一下,那篇课文中提到过这东西?3、除老师提到的外,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屏风?

  问题1有实物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并由问题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至于问题3,《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此一环节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老师适当点拨,对学生适当表扬,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班级气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关于说课稿27

  题目:(小、中、大)班(领域)活动《活动名称》

  开头可以这样说: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选择《纲要》或《指南》中的一句话,下面是我自己用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觉得好用的

  语言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秀,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健康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艺术活动:培养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科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数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社会活动:属于xx班社会领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环境与社会文化)活动类型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纲要》中指出,……,所以我设计本次教学活动。

  如果怕麻烦不想多背,万能的

  根据《纲要》和《指南》中的要求,《课题》符合xx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我设计了此次教学活动。

  二、说学情

  xx班幼儿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此年龄特点,选择此次教学活动。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xx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的目标。

  认知:了解……理解……知道

  情感:喜爱……乐于……

  技能:学会……掌握……

  四、活动重难点

  活动设计的顺利组织和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对活动的重难点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因此根据活动的目标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的活动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结合情况选择两个目标就可以。对于幼儿来说比较难得就是难点,一般来说情感目标比较难,比如喜欢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不是组织一节活动就可以养成的,但是体育活动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幼儿本身就比较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所以这个就不算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幼儿的年龄特征,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教法、学法:教法学法可以通用,可以根据自己的说课时间选择一个到两个。这一部分,我把它们是什么,和使用依据都对应着写,大家说教法学法的时候只说是什么就可以了。后面说活动过程的时候,如果你用了什么教法或者学法,后面可以对应着说设计意图。

  1.提问引导法:是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提问,并引导幼儿经过思考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依据:《纲要》中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步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让幼儿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用一个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推动活动的'实施。

  2.讲解示范法:(体育活动常用)通过用语言讲解并动作示范指导幼儿掌握基本动作技能的一种方法。

  依据: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快速掌握动作的关键步骤和要领,以便顺利开展动作练习,以达成本次活动的(认知或者技能)目标。

  3.讲述法:(故事)教师边播放背景音乐,边声情并茂地完整的讲述故事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的方法。

  依据: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能更精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

  4.直观法:通过展示(图片实物和视频),让幼儿更加形象直观真实的感受……

  依据:通过直观的演示可以使得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幼儿更加形象直观真实地感受到……从而有助于幼儿的理解,促使幼儿很快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5.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将游戏和本次活动结合起来,避免单一的活动方式,技能,使活动充满趣味性,又能在游戏中帮助幼儿巩固(知识或动作)。

  依据:《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与教育生活和游戏中。

  6.小组合作法: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共同实现活动目标的一种方法。小组合作法可以使幼儿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依据:《纲要》中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和幼儿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7.练习法: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操作/动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依据:练习法在巩固幼儿知识,引导幼儿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幼儿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8.多元鼓励法: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幼儿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的一种方法。

  依据:采用多元鼓励法对幼儿的优点进行强化,使幼儿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给幼儿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

  建议:游戏法,多元鼓励法、小组合作法,提问引导法万能。什么活动都可以做游戏,老师都可以鼓励,分小组讨论,分小组联系,老师通过问题引导。

  六、说活动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动,实现活动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体现教法学法,我进行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

  经验准备:

  七、说活动过程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更多说课稿、面试咨询可以咨询我们,服务于您。

【说课稿】相关文章:

《观潮》说课稿09-11

《猫》说课稿03-08

《雷雨》说课稿08-16

白鹅说课稿01-30

音乐说课稿04-26

《匆匆》说课稿05-05

《咕咚》说课稿11-03

《抱抱》说课稿11-04

登高说课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