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0 11:29: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疑问:

  今天,我们学习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其中“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一句引起了学生的争议,有的同学说爸爸给她在网上查了“精诚所加”应该是“精诚所至”,到底是哪个对呢?

  解答:

  平常我们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个话是有的,但是“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也是存在的。我们的教材在这句话的后面给出了出处,“《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教材选择“精诚所加,金石为开”,有三方面的原因:

  1、四年级下册第二组“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的是古代经史中出现的格言,如,同在这一单元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论语》中的话,“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为《后汉书》中的.原话,符合“经史”中的文句这个要求。社会上很多人都在强调小学生应该“读经”,多接受一些古代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教材虽然没有安排大量的“经史”内容,但是通过“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培养相关的意识,了解“经史”中的简单的内容,以及这种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对个体的熏陶感染,还是作了一些简单的尝试。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后起的一种表达,它的用例是明人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宣徽院仕女秋千会》中的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贞心不寐,死后重谐”。《初刻拍案惊奇》中的话,明显是《后汉书》中文句的一种变换说法。所以,将“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安排进教材,实际上是有意图的。平常我们都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使用非常广泛,孩子们都能从别人口里、书里学会,这样的话,何不将“精诚所加,金石为开”摆出来,让他明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来源。

  3、“加”的意思是“施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诚心施加到某个对象身上,就是金石也会被裂开”,比喻对人真诚,能产生极大的感动力量。从整个意思来说,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意思是一致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今天,我教学了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我的思绪就像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一样,漫天飞扬。特执笔记录如下: 我对自己以下两点很满意: 一、走进角色,我是“我”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在故事发展到了高潮,幼龟们得到了错误信息,于是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强调了“成群成群”说明好多幼龟;“争先恐后”又说明幼龟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鱼贯而出”说明幼龟又非常的.有秩序。于是,我说:“这么多幼龟争抢着爬向大海,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理解了上述词语之后,再来回答题,学生也是争先恐后、鱼贯而出。“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 “伙伴们,趁着现在安全,快爬向大海呀!” “快,机不可失,是不可再来” “哈哈……”虽然一阵哄笑,但我心里却很欣慰,我觉得学生们已经走进了角色,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幼龟的那种急于寻找安全的行动场面。“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段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段的情感基调,追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办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异口同声道:“愚蠢。”此时,“他们心情怎样?” 生:伤心、悲伤、自责……“他们的内心会有怎样的语言?”; 生:“天啊,看我们干了一件多糊涂的事儿。” “哎,我们帮了倒忙!” “哎!在至今日,何必当初!” 我觉得学生已经深深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充分体会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进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读中体会,悟中想象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生:“我看到作者和同伴们忙碌着救幼龟。” “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的,也顾不上休息。” “我看到蓝蓝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鸟疯狂的啄食;沙滩上遍地爬满了小幼龟,他们无奈的等待着命运的挑战;还有忙碌的人……”“我看到满地的残骸。” “我看到沙滩上一片狼藉。”……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仍在思索,思绪依旧飞扬,能上一节让学生明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幻想,走进每一个故事,把自己变成其中的主人公,这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努力方向。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为了他的尊严》本课教学,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观进行教学,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轻声读、默读、分角色读等方法,有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老师的导读等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地读,细心品读,以读促讲,以读代讲,以读代教,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相信学生,凸显主体

  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时空。当学生知道独臂乞丐成为董事长后,老师提出“独臂乞丐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是什么原因使独臂乞丐的命运发生巨变的”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由果溯因,自然过渡到2—8自然段的学习。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教师的引导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3、发展思维,启发想象

  要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理解尊严在本课的`含义,就应抓住独臂乞丐情感变化这一线索,在教材的空白处启发学生想象,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中多处设计了启发学生想象的练习,如:“独臂乞丐为什么很生气,他会怎么想?”“他看到女主人用一只手搬砖后,他会怎么想?”“搬砖的经历在独臂乞丐以后的生活中怎样激励他面对人生的挫折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这些想象练习的设计,使学生深入独臂乞丐的内心世界,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虾趣》是作者秦牧对齐白石大师虾画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是对艺术的发自内心的喜爱。课文写了作者一边养虾,一边欣赏大师的虾画,在对虾的仔细观察中感受到无法言传的乐趣,表现出齐白石大师精湛的绘画艺术和作者对生活,对虾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内容

  虽然有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所了解,但学生掌握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提示课题后,我让学生通过观看生动的画面,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获得直观感受。

  二、以生活体验情境

  课前已经让学生观察虾,找一些有关虾的资料,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身田赛就可以体验到美的'存在,从面为体会课文描述的“虾趣”找下情感基础。

  三、多媒体创设情境

  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学习资源,以稀有和特有为主,让学生大开眼界,学生瞪大眼睛观察,还情不自禁地发生一声声赞叹,看完后让他们互相交流,学生不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争相说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以及每种虾的重要特征。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本课的教学我有很多的体会:

  一、在质疑中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

  这样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故事,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我想,这篇课文情节很简单,不用在细节上多耽误时间,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于是,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阅读当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同学说蔡桓公为什么几次三番不相信扁鹊呢?有的同学说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为什么要跑掉呢?还有的同学说蔡桓公的病扁鹊怎么能够预测得那么准确呢?

  同学们的一个个问题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意识,于是第二轮的默读,同学们都读得很深入。有几个同学还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在课本中上上下下地反复地找答案。接下来的交流也变得活跃起来。

  二、通过想象,丰富文本的语言。

  寓言故事大多比较言简意赅,但是,本组课文学习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复述课文。要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读好人物的语言是关键,而读好人物的.语言必须通过联系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扁鹊每一次劝蔡桓公时的想法,透过蔡桓公的态度猜他的想法,了解扁鹊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执的态度,体会扁鹊的高尚医德。又通过朗读时语气对比和语言对比(将每次病情的发展后果提前告知结果又会如何?),发现扁鹊的话语含蓄、谨慎、机警是为保障自我安全,人物语言的朗读就显得活泼生动起来,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也大放异彩,课堂气氛也被大大激活,避免了为复述而朗读的被动记忆,读活人物语言是本课教学一大重点,通过各种手段让朗读完成了记忆、思维等多种训练。

  三、理清思路,为复述架设桥梁

  这则寓言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明了,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理解寓意做铺垫,然后根据单元导读要求能复述课文。既能让复述课文的方法的引领能无痕且扎实而有效,又不使课堂学习枯燥、僵化,是我对本课教学的追求。所以在执教时,我以复述课文为教学主线融概括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寓意理解为一体进行教学。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程颢的《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我教此课,引导学生在大体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像,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领着孩子们走在松软的土地上,感受春光明媚,沐浴在充满暖意的大自然中,来一起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是不过的了。我和学生一起搜集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读、背诵,效果非常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今日,作为新教师的我理解了教研室教师的听课指导。本次我选择的是一篇略读课文——《将心比心》,这是一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我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本事,用自我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经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到达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纵观整节课,我亲切自然的教学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适当有效的评价、切实有效的学习效果得到了陈教师的肯定。可是在磨课、上课、评课的.整个过程中也引发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读课文究竟该怎样上呢?我只是粗浅地认为略读课文也应当做到“精”、“略”得当。虽然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所以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将心比心》中出现了两个小故事,该如何把握呢?是两个都具体展开还是选择其一?在反复的思考后我选择了后者,我就课文中第二个故事而展开具体化,事实证明这样既节省时间、不显重复,教学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自学本事,不用过分注重朗读等方面的重复指导,应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大胆自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受拘束。最终在教育意义上,我想经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必须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教师的我,经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学会了将心比心,这是我更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

  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动作到位,如读到孩子回答“是”的时候有的学生用力地点了点头,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1、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欠缺乏,导致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灵活把握。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失败,这让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3、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与前几篇课文不同的地方是作者不是冰心,而是山曼,主要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冰心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有过着怎样的童年生活,体会童年的大舞台对冰心一生的重要影响,并由此文收到教育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既注意观察,又用心思考。

  针对于教学重点,我教学本课时主要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所谓的“大舞台”就是指他玩的地方:山上、海边、炮台、营房等,而正是这些经历让冰心有了以后书写的素材,为她能成为作家提供了不可剥夺的经历。经过引导,我班的学生基本能够理解,为了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我还在教学完第一课时后,进行了拓展:你的舞台有哪些,你准备如何利用你生活的'舞台?我觉得这样的拓展才是让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而学生们也愿意将自己的舞台给他带来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通过教学本课,给了我深深地启示,那就是多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来教学,会使他们的学习更有兴趣。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中彩那天》(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间抽中了大奖,那是一辆他梦寐以求的汽车。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当教学进行到“拓展环节”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父亲,你会把汽车送给库伯吗?我想,只要是上过这一课的老师,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学生思考之前,我郑重地说:你们必须讲心里话,讲真话!这样强调的目的,也就是为了突出主题:做人要诚实守信,首先就是说话要诚实。

  当我抽学生回答时,无一例外的都说:“不会!”不过各自的理由不同。有的说,库伯太傻了,我才不那么傻呢;有的说,库伯家很富有,我家很穷,不给他没有关系;有的说,我的父亲做生意时有一次多收了50元钱,不但没有退还,而且还高兴得不得了啊;有的说……

  孩子们说什么的都有,可就是没有一个人说,汽车应该归还给库伯!这与我的教学预设有了很大的出入,课堂上的这种生成,有社会风气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的原因。面对孩子们的这种回答,我很无奈,也很痛心!怎么办?课堂生成、个性化阅读,就是这样自由吗?如果就这样肯定学生,那么这节课的教育就是极大的失败!怎样改变学生的这种误区呢?靠说教,靠灌输吗?

  我放弃了对学生的评价,紧接着进行说话训练: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说一说“第二天库伯派人来开车时,会发生什么?”这时课堂十分地活跃,孩子们分组讨论,一个个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大家争着在班级交流自己的高见:

  有的说,第二天一家人清早就起来,父亲围着价值百万的奔驰轿车看了又看,我知道父亲十分喜欢这部车。我也不舍得就这样白白地送给他人。这时母亲对父亲说,怎么?你想反悔?这可不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啊!父亲说,我怎么会反悔呢?只是我特别的喜欢这部车啊!

  有的说,第二天清早,父亲带着我一家坐上了汽车,在路上兜了一会儿风。坐上这样豪华的汽车,多神气啊!我对父亲说,不给库伯行吗?父亲对我说,做人怎么能这样不讲诚信你呢?

  有的说,第二天我和母亲起床后,发现父亲正在奔驰汽车旁边,我知道父亲十分喜欢这部车!我对母亲说,我们就这样白白的'把汽车送给库伯吗?

  有的说,第二天上午,库伯派助手来到我家,对爸爸说:“您真了不起!库伯为了感谢您,让我带来了10万美金感谢您!”父亲说什么也不可收,可是助手说,这时库伯的意思,您不收下,我还交不了差了。父亲只好收下了。助手开着车走了,父亲对我说:做人要诚实。诚实就能得到感谢。

  有的说,第二天清早,只见一辆宝马是驶进了我家。从车上走下来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他来到父亲面前说:“我是库伯派来开车的。您真的了不起。库伯为了感谢您,他送您一辆宝马的车,希望您喜欢!”父亲听后,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好,嘴里不停的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那人说,这是您应该得到的!奔驰被开走了,可宝马来到了我家。一家人特别的高兴!

  很多同学意欲未尽,我及时抓住了课堂上同学们的教育时机,对同学们说:“大家都说的很好!”想一想,如果当初父亲想你们想的一样,将汽车偷偷的留下来,会得到这样的感谢吗?你的心灵会得到安宁吗?

  所以说,做人要诚信,才会得到感恩!在诚信和感恩的教育中,让学生明白了“父亲”的高达形象!当然,诚信不是建立在感恩的基础上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本文用优美的文字向人们描绘了北国寒冬的美丽雪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在结构上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联想,夸张的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思路,理清文章脉络,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学习全文。“以学生为主体”,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想象,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景色美,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朗读是一种古老的却极富生命力的学习方法,也是品读美文的重要方法。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朗读去体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堂课总得来说是较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整堂课各个环节的设置合理,上课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而且我在上课的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带领着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到结尾。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最值得珍藏的一点便是学生的朗读,从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体会到学生从诵读中享受到了快乐。特别是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默读,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这个句子读出声来,之后读给你的小伙伴听,接着指名读他(她)喜欢的句子,一边读还一边做朗读指导。这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读书的方法,从第一次读到最后的一次读,学生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一个精读的过程了。

  当然,这堂课也让我暴露出不少自身的不足,这些不足带领着我进行更多的思考。首先,在教师基本职业素质方面,我感觉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除了课前设计过的一些过渡语和叙述性语言外,其余在课堂临场发挥的语言都缺乏感染力,不够美!这一点也直接牵扯到我对学生的评价语。所以,第二点便是评价语单调,对孩子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激励或纠正的作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这堂课让我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这堂课的反思与感悟,我想自己会在教学道路上前进一步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故事很简单,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作者以别于常人的细腻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盲女的一个小小的动作,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被这一小小动作所感动着。

  [课堂回放]第二次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学伊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今天老师就同大家一道走进文字的心灵深处,跟随安静去触摸春天吧!下面请几位同学接力读全文,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

  上课伊始,我将“竞争激励的机制”引入到了课堂,“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学生找读,感悟,旁注,老师巡视并个别指点;然后然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在进行交流。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

  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这就是我的一节语文课,一个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比美妙的语文课。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清、精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学习呢?在教学《峨眉道上》这一课时,从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事先的教学设想基本上都能实现。整堂课学生都很兴奋,发言很积极,能通过自己反复的朗读,读懂文章的内容。并且读的比较多,读的比较放开。如:峨眉道路的基本特点:高、长、窄、陡,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自由发挥。同时,也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整堂课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尽头自始自终都很足。

  但值得反思的是:

  1、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度不高,总怕学生学得不好,体会得不深,因此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太牢,放手的力度还不到家。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学会课文,自己读出“我”和“铺路人”交谈的`不同语气。课后,我在想:是否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感受到他们高尚的精神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当最后让学生说说学了本课的收获时,从中也让我看到了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刻板,学得不灵活,发散性思维比较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创设训练学生思维的情景,应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看问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但要让学生弄懂书面上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探究课文所隐含的深刻含义。总而言之,要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设法让学生爱看课外书,遇事多动脑筋,多问为什么,多角度思考问题。

  3、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最广,有几个学生甚至整堂课都没有举手发言。以后的教学应多多注意,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核心提示:《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并让学生及时将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阅在相应的句段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学生李洁白养生春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同时在板书设计上,图文并茂,使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一目了然。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设计有所偏离,细细想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深思: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然而,在教学概括白杨的特点时,我又不知不觉得牵引在学生朝我心中的标准答案靠拢,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古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老师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尊严》讲述了年轻落迫的哈默坚持用劳动换取食物,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最终也获得了成功。对学生来说,“尊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尊严”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解读,在第二课时开始,我就借复习词语而引入了“尊严”这个词,让学生先从字典中了解它的大概意思,之所以坚持让学生先查字典,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学生可以对“尊严”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化的认识。

  二、让学生了解到理解一个词语有不同的方法,而结合文章来理解会更加具体,更加深刻。为了使整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即:“文章从有哪些词句最能够体现尊严,请用横线划出,并谈谈你的感受。”根据这个主问题,学生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窃以为,这个问题既能将整个教学过程串联起来,也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生汇报时,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灵活教学,而不拘泥于讲解段落的顺序。

  在学生理解“尊严”含义的过程中,渗透写作的方法的指导也是至关重要。故此在教学中我也引导学生从神态、动作和语言这几方面来理解哈默的.尊严,特别是对“仰”字的理解,几乎所有同学都没有注意这个动作的意义。

  于是,我出示了两张行乞人的图片,让他们进行比较,使他们发现哈默的不卑不亢。为了拉进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课文,在教学的最后,我准备了一个小故事,并让学生交流了关于“尊严”的名言。总的来看,这节课还是比较有条理,比较完整的。但是,在老师们的提醒下,我开始反思:是不是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讲到哪,这个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不同的文章,或许应该有不同的解读。对学生来说,理解“尊严”是有难度的,所以当他们根据个别段落来谈感想时,老师总是要做过多的引导。

  在整个教学中,我始终没有把哈默的言行进行整合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尊严”的理解是来自片断而非整体。其实哈默的“尊严”就是体现在他一次次的坚持,如果能将三次对话呈现出现,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更到位,也会更节省教学的时间。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9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10-05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6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4-21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0-24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0-11

语文的教学反思12-27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31

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反思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