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书笔记15篇

时间:2022-06-09 13:44:4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目送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目送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书笔记15篇

目送读书笔记1

  很早之前便想看龙应台的《目送》了,它放在我的书架中也已有一段时间,但总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不能执行。如今放假在家,终于得空来好好品味这本生死笔记。

  是的,这是一本,生死笔记。

  翻阅目录,这本书写有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极具亲情,感人至深。

  龙应台素以文笔犀利著称,刀光剑影,寒气逼人。但这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看书时可以感受到她的言不尽,很多东西很多感受她深刻的体会到了,但她说不尽,真的,不好说。

  《目送》一共有七十四篇散文,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这本书需要细细品味,因为其中真的有太多共鸣处,看的时候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似乎作者把我们心中所思所悟都写了出来。这里就选几篇自己最有感触的来谈谈吧。

  一、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这篇文里,作者选了两个背景来做对比。一个是五万人拥挤的露天剧场,那里举行着一场晚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个是住着前行者沈君山的加护病房,那里空空荡荡,只有各种维持病人生命特征的机器在嘀嘀作响,寂寞冷清。讽刺么,不是的。这样的对比只会教看的人心中涌起一阵酸楚。似是怕读者可怜这位“才子”,作者在最后还为他作了解释,也像在安慰我们“他心里也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舞台下的人看舞台上的人,觉得他们光鲜亮丽,风光无限,心有羡慕,或许会想着“如果我们是他们该有多好啊,名声、地位、财富、权利。”然而下面的人永远只看得到上面的人的表面,他们看不到他们真正的人生。明星们的憔悴苦累没有人可懂,除了他们自己。有些路身边的人可以陪着一路前行,但有些路,真的只能一个人走。

  小时候很天真,交到朋友总会开心地说,我们要一辈子在一起噢。那时的心情是那么美丽。是啊,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在一起一辈子。直到长大了才发现,再亲密的朋友也有离开的时候,就连最亲密的家人都不一定能时时在身边,更何况朋友呢。中学时的女孩子不管做什么总会成群活动,最少都要两个人。吃饭、学习、逛街,甚至上厕所都要一起。于是我们习惯了身边总有人陪着。到了大学,一切都不一样了。因为老师或是活动不同,大家经常是一个人活动,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课室,一个人回宿舍。那时候才知道,原来没有谁可以陪在自己身边一辈子,身边的人在变换着,这些走了,那些又来了。他们终将成为生命中的过客。所以我们要学会坚强,学会独自一人面对一切,因为我们要时刻准备着,面对那些只能一个人走的路。

  二、 目送、家

  这本书流传最广的是《目送》,其中有一段话被引用得最多: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是的,不必追。

  一个人在成立一个家庭后就会有两种身份,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于是他站在人生这条路的中间,目送着父母的老去,目送着孩子的离去。目送着生命的逝去。

  当我们对这个世界懵懵懂懂时,父母拉着我们的手教会我们基本的生活,教会我们爱与责任,他们是我们人生的启蒙师。不管我们多么任性,甚至指着他们的鼻子骂些幼稚的话语,他们也不会弃我们于不顾,仍旧会耐着性子教导我们,因此我觉得,世界上有着最宽广的胸怀的人是父母。而当我们在外面犯错了,受挫了,被伤得体无完肤时,也总有他们陪在身边,为我们遮风挡雨。就算他们挡不了那些艰难险阻,但他们守护了我们的心,让我们的世界充盈了温暖。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这样护我们周全的人,终究是要老去的。会有那么一天,他们慢慢地走不动了,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他们变得极其脆弱,一场小小的感冒都能把他们折腾得够呛。那时候的他们再也不能保护我们,而该轮到我们保护他们了。就这样,曾经与你密不可分,不管什么时候都陪伴你的.人,他们渐行渐远,作为子女的我们只能望着他们的背影,想追却也追不上,直到最后一次的目送。

  书里有篇文题为《十七岁》。这篇文记录了作者和儿子华飞的一次相会。自己的十七岁和孩子的十七岁重叠,勾起无限感慨。当自己尚为孩子时,对于父母的一些关爱会表现出不耐烦和抵抗。那时候的我们终究太年轻,不懂父母的苦心。而当自己也为人父母,再做着和当初的父母一样的事情时,面对孩子类似的举动,那一瞬间,自己恍神了。我想,那种感觉一定很微妙。彼时的自己就站在面前,当时没能体会到的心情一瞬间涌入心房。才知,原来,是这样的。

  孩子渐渐长大,欲脱离父母的保护;而自己渐渐老去,在他们眼中自己反倒变成了孩子。他们不能体会我们的心情,他们不知道,人越老越容易感怀以前,年轻的他们还只顾着向前跑,并用他们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想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不胜唏嘘。

  读到一半,突然看到作者被一个问题问倒:家,是什么?

  作者给了自己三个回答:作为被人呵护的子女时,家是父母在的地方;和人做终身伴侣时,家是两个人在的地方;有了儿女时,家是儿女在的地方。但,还有三个“可是”:可是第一个家,人会一个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第二个家没多久有些会散掉,两个人可以因为渴望安定而走入一个家,也可以因为渴望自由而离开一个家;没散掉的有些会很快就拥有子女,这是第三个家。作者没有说第三个家会怎样,但我知道,第三个家也会和第一个家一样,人一个个走掉,如此循环往复。

  这是个难解的题,于是我也开始思考。

  对我而言,家就是家人在的地方。这个世界很大,大到可以容纳60多亿人;这个世界很小,小到只有一块地方是我的容身之所。不管我去到哪里,有着怎样光荣或凄惨的经历,终究还是会回到那一小块地方。似乎有着一条线绑着我,线的那头是父母,不管我走了多远,只要他们轻轻一拉,我就回来了。我心甘情愿地回来了,因为我知道,那里有着我的整个世界。

  三、 牵挂,共老

  我一直觉得,有人可以牵挂,有人牵挂着自己,真是一件美妙的事。嗯,我喜欢“牵挂”这个词。

  经历过朋友背叛的我,更懂得珍惜真正的朋友。人这一生,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会给与你帮助,而有些人就是来带给你伤害。于是你会懂得,原来不是只有好人,是会有那么一些人莫名其妙地要伤害你。不过之后你会懂得,他们的到来还有另一种意义,那就是教会我们学会珍惜更好的。

  知己从来就不求多,有就足够。只要能有那么一个人,不管你开心还是哭泣都会温柔地陪在身边;不管是凌晨还是忙碌,都可停下手中所有事来听自己的委屈难过;不管缘由如何,都会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携手并进;不管旁人如何评价自己,都能说出一句:我相信他。只要能有这样的一个人,能有他的牵挂,此生无憾矣。

  高考后大家各奔东西,分散在不同的城市,但距离不曾被拉开。当北国开始寒风萧瑟,大雪纷纷,而南国仍一片夏凉时,也会记得给北国的朋友送去一声问候和挂念;当朋友得知自己心情不好抑郁难耐时,电话会及时响起,她在那边担忧地问句:“怎么了?”,仅这三个字便可让泪水决堤。

  所以我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和你们,我的朋友们,一起慢慢地老去。一起看这时光飞逝,看沧海桑田,看生命的年轮走过一圈又一圈。当我们已经头发花白,牙齿稀松时,还能手拉手在一起看夕阳回忆青涩往事。真的,我想,那一定很美好。

  情之一字,说不尽道不完。

  我一直相信,重情之人都有着一颗柔软细腻的心。他们体会着这世间种种情感,他们有着诸多感慨,然而其所说所写,都不过是那感情世界的冰山一角。

  真的,不好说。

目送读书笔记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一直以来,最牵动人心的就是母爱了。

  渐渐地,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想法也会有所改观,会迸发出许多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看法。我们开始变得有思想了。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妈妈懂得东西太少,可能会看见什么稀奇的东西之后大惊小怪。

  但是,在咱们小的时候,妈妈对我而言就是天啊。

  她会在睡前给我讲故事,也会在无聊的时候教我唱歌。那时候,我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博学的'人。

  然而,我慢慢地长大,我渐渐改变了对妈妈的看法,但妈妈呢,她的看法还像当时一样么?

  在《目送》中,我开始学着处在妈妈的位置上来看我现在的行为。龙应台的一字一句使我明白,不论是处在那个年龄的我,变的都只是外在的表达方式,不变的,是妈妈对我的爱。

  所以,从那时起,我开始注意起妈妈的感受。我不再抱怨她讲话啰啰嗦嗦,不再怪她懂得太少。因为这么多年来她都在包容你,爱护你。

  有些话啊,要快些讲出来,因为也许某天,你已经没有讲的机会了;有些爱啊,要快些表达,因为这爱太深厚,要用一辈子回报;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因为路途中的各种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也许,你只能在某个瞬间强烈的感受到父母的爱,让你觉得这爱不过是沙上印、风中音、光中影。

  殊不知,这感情,早已深入骨髓。

  或许有一天,我们就会与她身在不同的世界,做着痛苦的永别。或许有一天,满上遍野的茶树盛开着花,满上遍野的一片白,在这个场景下,我们做着最后的诀别。

  我们还小,这一天不会离我们太近。但我们也必须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我们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才不会在未来的某天幡然醒悟、后悔不已。

目送读书笔记3

  一本好书,每看一次,都有新的体悟。——题记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十三年前的谷雨这天,我来到了这个温馨的家庭,妈妈成了我温暖的港湾,“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妈妈凭着那份对生命的热爱,为我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图画,鼓励我扬起生命的风帆,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小时候,母爱是舒适的肩头。“妈妈,我想睡觉!”我稚嫩的声音在车厢内响起。每次出去旅游,我都会说这句话,妈妈就会让我靠在她的肩头,熟睡。每次都在朦胧之中,感到身上多了一件衣服。睡着了,我原本故意放松的头就渐渐变重了,那时的我不知道妈妈有多难受,只管安心地睡觉,有时车子很颠簸,我还很埋怨,她只好努力保持镇定。长大些,母爱是甘甜的水果。现在,母爱是鼓励的眼神。“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人们都说:“母爱是无私的,父爱是无言的。”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深深体会到母爱的.同时,却忽略了无言的父爱。爸爸是一名中学教师,记忆中,他总是一副严肃的神情。小时候,我很调皮捣蛋,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不拘小节,学习上这样,做人也一样。有一件事让我难忘。一年级时,老师刚刚教我们握笔写字,我没有好好学,字写得歪七扭八,还出奇得大。在被批评过后还不悔改的情况下,老师打电话跟爸爸说了我的情况。回到家后,他拎起我就狠狠地揍了一顿,我嚎啕大哭。事后,妈妈跟我说,爸爸打你,你觉得委屈,那难道爸爸不爱你吗?他为什么要打你,还不是为你好,让你把字写漂亮!妈妈那时的话,一下子把我唤醒了,对爸爸的怨恨也烟消云散,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无言的父爱。直到现在,不知过了多少个日夜,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句话:“注意握笔姿势!”

  爱心满怀,静等花开……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时间是一直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这些都是儿时的事,现在,我已14岁,父母的爱只有当岁月走过,你才能渐渐明白其中的寓意, 品出那淡淡的清香。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而我,只管一心离开,可曾回头张望过?

目送读书笔记4

  龙应台的《目送》虽然不是我看过最触动我的书,但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在你看完前几篇,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忍心读下去,读完了,就没得读了。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是她个人的情感。写她与儿子一起逛街时,儿子不愿跟她牵手过街,儿子大了,有了疏离感;写她母亲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复复的问她是谁,写她与母亲逛街,母亲的那个爱美样子;写她与父亲同样在过街时,要牵她的手,而她已经人在中年,写她父亲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时,由于佣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龙应台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只是让人不禁为之唏嘘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觉得在美丽文字的背后,龙应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时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这个社会是需要关怀老年人的。虽都说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迟暮,美人易老时。那是一个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时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时刻。

  那时,多少预示了人生的悲怆。或者,说的白一点,人,要有个好死!

目送读书笔记5

  龙应台在《目送》这本书里写下这么一句话:“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初读这本书,一开始我也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当我几年后再拿起这本书,这句话却最令我感慨万千。不知道是际遇的辗转,还是思想的沉淀,让我对这本书深深怀念。

  想起这几年走过的路,路上的人、事、物,像是一部漫长的电影。剧中情节跌宕起伏,或是平淡如流水,我都这么坚持着走过来了。而我也是带着这种信念过好每一个当下,是激励,也是经验。现在,每当在学校看到新进来的初中生,我都忍不住喟叹。一方面是感叹逝去的如歌岁月和年轮的苍老;另一方面,却想起那时初出茅庐的自己,天真单纯,胆小脆弱。

  刚离开家的孩子,看起来是那么可怜、无助,遇到困难动不动就哭,第一个想到的总是父母。可是,这是她迈向成长的'第一步,毕竟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父母不会陪我们一辈子,谁也无能为力。那时她还不懂伪装,傻得不能再傻,最真心的话三言片语就被所谓的好朋友骗去,得到最多的也只是欺骗和背叛。她就一直想着:为什么交个朋友这么难?然后再一次地相信,再一次地被伤害……最后在眼泪中才真正明白: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成长。

  有时候回到家向父母诉说,还没开口,眼泪早已放任成滂沱。一瞬间,那些过去的委屈,难过,像是喷涌的泉水,怎么都止不住。时至今日想起,也都十分酸楚,我不知道在别人的成长史中,有着怎样波涛汹涌的故事,但在我心里,那是我前所未有的经历,也是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最珍贵的宝藏。在那时我就明白,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如今,我已是一名正式的高三学子,眼下等着我的是高考。路途上伙伴众多,而真正能陪伴自己的却没有一个,父母也已然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帮助了,唯一能做的就只是认真学习,努力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因为这是梦想,只有靠自己一步一步积累,才能铸就新的辉煌和高度。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书笔记6

  龙应台女士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喜欢他叙事的方式、很细密的用语、以及文章中缜密的心思,读它的书总让我有无限的想法,总让我灵魂在心灵深处摆汤,一面读著书,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里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这次选了很喜欢的龙应台的作品—目送,为我的阅读主题。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得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心的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一开始觉得要批判这本书实在很难,母子的亲情哪有批判的馀地? 後来,当我在一次的仔细阅读,很惊讶的发现,这一次的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以前的这本书,在心中是惊不起多大的波澜的,而现在,读完这本书,种种思绪却纷纷如潮水涌入。上了大学之後,离乡背景之後,对於一切的观感都变了,对父母的爱也不再认为是理所当然,很珍惜回家的时光,

  对於父母,总觉得对他们亏欠许多。

  其实这本书中常常说的是父母对子女离去的叹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叹?因为有自己的命运,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我们身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尽绝时,默默的.流下思乡的眼泪,每一次回家,都觉得父母为何以如此衰老?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渐渐离去? 总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过得很好,游子在它乡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总是在告别时微笑的说再见,在上车时独自在心中流泪。

  想讨论的第一点,这本书可能是叙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个倔强的青春期孩子做对比,却总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母亲的离去,对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开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书有类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归类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对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头发,而父亲因为工作产生了无尽皱纹的双手,每一次回去总是担心,是否他已渐渐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苍老。

  每一次返家总是仔细的为他涂上层层的护手霜,因为平常的他总觉得,手已经有了厚厚的皮涂上去也是没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时候,他辛劳的双手可以不因冻伤龟裂,其实我一直明白,我们常常在目送著他人远去,可最不舍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总是知道父母对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舍,父母却总是不知道,目送著他们渐渐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舍,子女离乡了,总会有回来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却是再也换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为目送,龙应台女士想必也曾经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离去,是否,是否这种感觉已经随著年龄增长而渐渐消失了?

目送读书笔记7

  这个暑假,一本名叫《目送》的散文集伴我成长。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母子手牵手,当铃声响起,儿子奔跑在人群中,妈妈在穿梭纷乱的人群中无比清楚地看到自己儿子的背影,而儿子也在不断地回头看妈妈。

  华安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当妈妈在机场与儿子拥抱告别时,“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华安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母亲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意搭母亲的车。母亲只能在高楼的窗口望到儿子的背影。“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在文字中看到一个孩子的长大,更读到一个母亲的深情。我不仅想到了我自己。幼儿园里,爸爸放下我后坚决地离开,我的眼睛一直望到爸爸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小学时,当我独自一人走过热闹的十字路口,不必回头,我知道,有一双眼睛在望着我,直到我安全。爸爸说:“儿子,你要快快长大!”妈妈却说:“儿子,你怎么这么快就长大了呢?”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当孩子长大,从父母的生命中分离出去,父母任是不舍,也多欣慰。爸爸的`厚望,妈妈的深爱,且珍惜。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书中的那些生老病死聚散离合,那些恩恩怨怨坎坎坷坷,告诉我,人生的漫漫长路,注定要一个人走。在我8岁那个暑假,父母让我一个人搭飞机来回北京。虽然这边有爸爸妈妈送我到机场,那边有奶奶来接,但心里还是忐忑,当然还有一些小刺激。脖子上挂着无人陪伴的标志,随着空乘员上飞机,找座位,下飞机,等到奶奶来接,一切都顺利。自豪感一下子上来了,离开爸爸妈妈,我也可以。小升初报名,排一天长长的队,独自进到陌生的环境,接受陌生老师的考试,当老师说“不错”的时候,一天的劳累都烟消云散了。我知道,这样的路,我还要一直走下去。

  目送,当我们目送身边亲爱的人背影渐行渐远,只要珍惜曾经相聚的时光,珍爱彼此,就不必遗憾;目送,当我们目送时光的背影渐行渐远,只要我们曾经踏实走过,再回首,也坦然。

  读龙应台的《目送》,我沉思良久,也感悟良多。

目送读书笔记8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小时候你牵我在你身边,送我去上学,短短的路程,我们走啊走啊,从幼儿园走到小学。后来只盼着下雨的日子看着你给我送伞来。

  长大了啊,你看着我搭着车去上初中,高中,后来,你看着我提着行李坐着动车去了另一个城市。再后来,我们煲着电话粥,想着重聚的日子。

  后来的'事

  你看我越变越坚强,你很欣慰;我看你越来越老去,我却无能为力

  后来的事

  你就像书里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现在,我只是在想,只是在祈祷,只是在等待。我在想,我怎么样对你更好,我在祈祷,给我更多时间,我在等待…

  那时候啊,我陪着你们一起走。

目送读书笔记9

  儿子长大了,母亲依然目送他离开,就像曾经她的母亲目送她走远。父亲老了,走了,女儿想要抱起他,再走一次尘世的路,就像她的儿子,总会有一天“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目送她的老去。这是一场轮回,一场目光和

  生命的轮回。儿子的疏离不可避免,父母的老去无法抵抗,他们的离开不能停,而你我不必追。

  “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记忆衰退的母亲认不出自己的女儿,电话里一遍遍重复:“你是谁?你是我的女儿?”但她知道她“只有一个女儿”。

  女儿陪母亲买衣服、做按摩,给母亲涂指甲油玩。长长的夜,空荡荡的街,女儿牵着母亲散步。母亲已看不懂写着安慰话语的便条,母亲衰老得手背只剩一层皮,母亲一遍又一遍回到四十年前的记忆。韶华逝去,时光不

  返,但她的女儿,还是那个谁也夺不走的女儿。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母亲拨开女儿的手,恐惧溢满深陷的眼睛。她要回到她的.旧时光。旧时光里,她的家在小溪尽头、群山深处,那儿有一座传下几代的房子,开着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田里种着

  豆,杨梅和桃子挂在树上,晒辣椒的竹篾子靠在井边。

  可是她再也回不去了。

  她听不出女儿的声音,她只知道电话那端是她“喜欢的人”。母亲很幸福。就像女儿说的: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

  儿子已经长大,不再黏在妈妈胸口上听故事,不再跟着妈妈到处爬,像一只小狗。儿子已经长大,耳朵上挂着耳机,手插进口袋,眼神里是冷淡和不羁,像极了这个年龄的我们。儿子不会表达,母亲能够理解;儿子拙于

  亲昵,母亲全部宽容。儿子会教给母亲怎样做饭,节日里发一封笨拙的信函,居然也,像极了这个年龄的我们。

  中年人就是这样,目送着儿女长大、离开,转身再目送父母的衰老、离去。这份悲伤里夹杂着惆怅和欢欣,于是他们写出文章,给儿女以启迪,给父母以缅怀。儿女和父母,一个是爱,一个是恩。一个是全然付出不求回

  报,一个是全然回报也报答不完。但不管怎样,中年人的安慰,是早晨背起书包上学的儿子和挎上菜篮出门买菜的母亲,晚上还会平安完整地回来。

目送读书笔记10

  《目送》这部作品出自龙应台的笔下,是她“至今未毕业的学习”中作业的一本。

  谁说女作家的笔下一定是优柔寡断,柔情似水?龙应台女士是个特别好的反例,虽然她也有柔情的地方,可她批判起来却毫不留情。比如我最喜欢的其中一篇——《狼来了》。这里面数落了鸽子。其实它们是长了翅膀的老鼠,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疾病,却只因为《圣经》中的一段话,使本应令人讨厌的“老鼠”成了天神般的幸运儿。它的肥胖被视为可爱,它的呆笨被视为和平,而它的.粗俗,恶心,却有许多人视而不见。甚至当有人说要消灭鸽子时,那些“爱好和平”的人还会驱逐他。这一篇中,龙应台对鸽子的讨厌,对那些盲目相信童话而大量杀灭狼群,还自称爱好和平的人的批评也绝对是毫不留情的。

  我不仅欣赏龙应台批判时的果断和勇敢,还佩服她对自己父母的在意,照顾和尽力的孝心。

  在这本书中,有八篇文章写了母亲,十一篇文章关于父亲,都十分感人。作者的母亲在年轻的时候特别爱美,有一大堆的首饰,她一直很珍惜。当她老了,自己化不了妆了,没事儿,女儿帮她化,还帮她染指甲,母女之间的亲情令人动容。作者的父亲一直为改善家庭条件而忙碌。为了给家里省钱,一个小货车他一开几十年。直到出了车祸,才把钥匙交给女儿。他后来生病了,很重,很重的病,变得不能走路,不能说话,唯一一次发出声音还是因为女儿要离开去上班。这使作者感到很伤心,整个家也因此变得沉默。

  作者龙应台一生的后半段,父亲逝世,母亲老年痴呆,儿子不再亲近,整个世界好似离她远去。作为孩子的责任,作为母亲的责任,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她肩上的担子一定很重吧,正因为这样,她才能写出一篇篇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对家人朋友的留恋与心疼,对儿子亲近的渴望的散文吧。

  《目送》就是这样一本关于生命、岁月、亲情、人性的书。郑重推荐大家都来读一读吧!

目送读书笔记11

  在朋友家小聚,在其书房看到龙应台女士所著的《孩子你慢慢来》,为其所写的温情的亲情和坦率的词汇所感染,于是果断借阅,读后意犹未尽,发现这是她系列人生书作的第一册。于是四处寻找第二册、第三册,偶然在一个高铁站等车时在车站书店发现了龙应台女士所著之人生三书《目送》,于是欣喜之中果断买下。

  这本书共有散文七十三篇,有人曾认为它就是二十一实际的《背影》,作者以独特的、深邃的视角对父母之情,兄弟朋友之爱,对儿子之念进行阐述和描写。在她的笔下,写到她的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送她第一次去大学任教时因羞于自己的小货车掉头而去的背景,愧于父亲瘫痪时因忙于工作而未能在医院伺奉父亲而留下父亲低垂的背影,以及对父亲的去世,她目送父亲的棺木在推入火葬场的背景;对于她的母亲的逐渐老去,甚至已经不太记得她的女儿的名字和容貌,作者陪着她母亲去阳明山旅游,第一次带她去坐了捷运快车,看着她母亲坐在凳子上拍照时时亮却迷离的眼睛,她看到了旁边另外一个老人的背影,母亲的形象变得更加娴静,更加清晰,也更加孤单,作者于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她日益衰老的母亲;更是陷入母亲坐火车时记挂着“家”而嚷着“天黑我要回家”凄然声音的深思:母亲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对于孩子,作者如世间的万万母亲一样,目送着儿子的背影慢慢长大,目送着儿子的背影从蹒跚学步到步入学堂、从儿子刚入学堂时的`怯怯眼神而不断回望到十六七岁时埋怨母亲管束太多而毅然离去留下不再回头的背影,到上了大学之后,甚至是连同坐一台车时儿子也是戴着耳机听着只有他一个人呢能听的音乐,留下他高高瘦瘦的背景在公交车开走前的公交站台。于是,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今生今世就是在不断的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父母永远都是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对于幸福,她说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幸福就是你早上看着她的背影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安安的回来了;幸福就是你还有时间等着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父母,他们还能走到街角买两副烧饼油条回家再叫你起床。所以,时间,总是无法停留,就如数不清沙漏里边的沙子还有多少粒,也听不见沙漏流沙的速度能否不在加快,但是唯一可以百分百确定的是,那沙漏不停的在漏、不停的在漏。

  是的,生活的压力,压得我们有了逃避回家冠冕堂皇的理由,对于我们日渐老去的双亲,我们真正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的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我们能够给予的往往只有逢年过节的回去聚首,甚至是偶尔的几通电话,父母给予我们的却是无微不至的关爱,无穷无尽的牵挂。孝道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立人之本,莫要等“子欲养而亲不在”,莫等闲,不管工作有多忙多累,想想父母送你出去读书时因挥别而吃吃不能放下的手臂,想想父母在你毅然决然转身离开时隐蕴在眼眶中的泪水,多陪陪父母,因为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对于孩子,我们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开始注视这孩子成长的背影或欢欣或忧伤,我们能交给他们的也是自己逐渐逝去的时光,所以,教育孩子,善待父母,以身作则,从心做起......

目送读书笔记12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到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这样的人,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目送读书笔记13

  一直决心好好读书,却都因为忙于工作中的琐碎不能坚持。20xx年伊始,决心借助外力监督,让自己不好意思找理由。1月7日,收到西城团区委快递来的《目送》,打开看见外包装,就有一丝欣喜,淡绿油画封面设计,套上半透明的硫酸纸书封,忽然就那么走进自己心里了。目录中看到三部分73篇散文,加上自序《你来看此花时》,共74篇。翻开正文,每篇中都配有相应主题的照片,感觉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作者的距离,更难得可贵的是,很多张照片都是作者自己拍摄的作品,不由更加佩服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行动力,想想自己在很多时候,空有想法,总不能落实,时间久了,具体的事情淡忘了,留给自己的却是越来越多的惆怅和落寞,是对自己的“不争之恼”,时间长了,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如此,在这个年关前,在述职测评慰问考核等常规工作忙不开身加上民主生活会更忙死人的情况下,决心有个不一样的开始。

  全书名为《目送》,开篇也是《目送》。读完,觉得这篇所述是全书灵魂,像一根线串起了全书,奠定了全书的调子。虽然,目前我还只读完了第一部分,但已经找到很多共鸣,有些是感情上的共通,如《目送》中作者与孩子一起手牵手第一次上学,那种母子之间的依恋我相信是大家共有的。而此后,孩子大了,仅剩下母亲自己的守候。也是很多家长在孩子长大些后落寞的共感。作者最后从这些回忆起自己和父亲之间的过往及现在。进而告诉我们她的所悟,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如此,短短的一千余字,把为人父母与孩子从小到大互动的心路勾勒清晰,也把为人子女从小时与父母强烈的'依恋到青少年时对父母的不屑,到自己成为父母后“养儿方知父母恩”的感悟写得很到位。但是,作者最让我钦佩的是,她不仅写到位了,而且悟得很透,所以她不偏执,她告诉我们,面对父母子女渐行渐远的背影,不必追。

  看完这篇,我强烈感觉到要活好当下,当父母子女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在缘分中尽自身可以尽的职责和任务,当他们需要独立可以独立的时候,我们要能放下,明白不必追也追不上。这点,对现在孩子尚小的父母而言,尤其更为重要。生活中,总有很多父母爱替孩子包办很多,不舍得让孩子尝试很多第一次,觉得这样才能体现父母的爱,才能让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其实,可能适得其反,在该做什么的年纪没有能够得到相应锻炼的孩子自我效能感会较低,与周围孩子比较会让他没有自信……如此下去,他们不仅不会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厚爱”,连与父母间正常的缘分关系恐怕也很难保持,新闻中常看到的母亲给儿子下跪,晚辈要杀长辈,虽然是极端,虽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想,和最初父母没有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应该是有关系的。如是,今后更要时时提醒自己,别假以“爱”的名义去包办孩子的事务,以避免自己的失落。

  以上是翻完目录,读完第一篇时强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后的20来天,仔细阅读全书,期间无数次落泪,无数次心底有深深的触动,只是耽于提笔,渐渐的感觉也没了。8岁的陶陶见妈妈读书还落泪,也抢起书来读,一周下来竟也读了不少,还总拉着我讨论。于是,在29日晚我领她一起参加了读书沙龙,回来路上我们一起聊她幼儿园门口的别离,聊她刚入小学时的不舍,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湿润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开始就有不舍,收拾行囊时总问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后晚上搂着我聊到半夜。早饭和午饭都说没有胃口,还流出眼泪,直说不要离开妈妈,搞得我也潸然泪下。只是,我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需要以分离为目的。于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励她去看外面美丽的风景并画下来让妈妈也能欣赏。而且,妈妈的心和她在一起,会天天电话联系她。最终,在车站分别时,她笑了,并逗贫道,“妈妈,你要看着我背影渐行渐远,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点头。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见,我方回头,回来路上,更加强烈的想起分享会上最后大家齐声诵读的那段:原来,这两本存折之间,是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中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累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中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去回头来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无法兑换。……“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写到这里,我决定赶紧好好做晚饭,等老爸回来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场电影,要像对孩子一样陪他开心过好每一天。

目送读书笔记14

  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龙应台《目送》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时光,我希望可以碰到这样的一本书:

  它所展现的,正是眼前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友谊,亲情,爱情;生活,学习,娱乐。它最好不要说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阅读障碍,内容应该简洁却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它当然不能太过简单、空洞、荒诞、离奇,或者只是单纯地讲个故事,至少在我阅读过程中或者阅读过后,有一种随时想要再打开重新阅读一遍的冲动。它让你忍不住拿起笔,在深深触动你的句子处来回咀嚼、反复诵读,然后誊写在自己最宝贵的笔记上。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

  幸运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涩的岁月,我遇到了这样的书。

  它在我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闲的时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触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把它放在枕边,睡前翻几遍,嘴角带着笑意,安然进入甜甜的睡梦中。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写友谊,写亲情,写失败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写尽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它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

  读《目送》,你能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苦铭心的'痛。

  作者如是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或许,在作者与儿子,作者与父亲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时光中,他们目送一个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涩的少年岁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独自走下去。他们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时光里,我只能一个人走。可是我知道,他们眼中的担忧,他们眼中的不舍,他们眼中一逝而过的伤痛,纵然我看不到。

  读《(不)相信》,你能领悟到人生心灵旅程里最大的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目送读书笔记15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摘自《目送》

  每次看到扉页上的这段文字,心中总会感慨一番,觉得作者有种悲凉的味道,也许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离别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

  目送孩子,华安,华飞。十七岁,正值最叛逆的时刻。

  他只是勉强地接受着母亲的温情,厌恶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脸上,勉强让离他很远的母亲抱住他的影子,空荡荡的影子。或是有时在用餐鄙视着母亲引以为傲的学识:“你怎么才知道?”以自己相对前卫的思想,抨击着母亲那“过时”的观念,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着母亲发自内心的感慨,施行着自我的风格,不可理喻着关于母亲对于人生的见解。也许这就是代沟吧,可怕的'代沟。听着母亲电话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话语,不禁心生恼怒,以同样的方式“赠送”给母亲,使母亲的心,变得伤痕累累,也变得落寞了。

  目送。

  目送母亲,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只记得从前的点点滴滴,忘了身后的繁华世界。

  她总是在做同样的事,在问同样的问题,期盼着女儿的回归,疑惑着“你是我女儿吗”的问题,有时虽然面对着自己的真正的女儿,却依旧不认识,还一直在喊“女儿女儿,我的女儿呢”。无奈,她永远都不知道了。也许她刚刚问过的问题会再问一遍,刚刚吃过的零食会希望你再给她一份,她认为自己没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顾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但,她什么都不知道了,让做作者感到无可奈何,花儿总是要落去的,小草总是要枯萎的,再参天的大树总有一天也会轰然倒下。使一个作为女儿的心,伤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

  目送父亲。一个军人,年迈的老人。记着故乡,有着尊严,意志坚定的老军人。

  他送作者去大学,曾经,却只是送到一个无人、静静的地方,不想让女儿在大学里出丑——他开的车子不够好。虽然他很想继续把女儿送到校门口,可是这样的车子实在不适合送一个大学教授。在他看来,女儿的面子比自己的愿望更重要。他的尊严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曾经,他会念着《陈情表》,而音,变得婉转凄楚,会聆听着《四郎探母》,而潸然泪下。如今,他却魂归了,故里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可满足了他,却使女儿心中无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在小路这边呆呆地望着远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发出强劲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来,然而,又倏尔布满了坚定、担忧、不舍的坚定目光。只得看着背影渐渐远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后头,不能做什么,只能用目光将所有的情感挥霍在这茫茫的空气中,看着它们像一粒粒微尘,落到各地,消散。这是不可改变的结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别,属于自己的亲情。

【目送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目送读书笔记11-15

《目送》读书笔记03-16

《目送》读书笔记02-01

目送读书笔记11-16

龙应台的《目送》读书笔记12-11

目送读书笔记14篇06-09

目送初中作文09-16

目送记叙文10-20

2020有关目送读书感想范例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