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2-12-31 09:58: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红楼梦》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

  明清时期的经济由于闭关锁国从最顶端逐渐的走向衰败。而《红楼梦》中的“薛王贾林”四大家族便见证了由繁华走向衰落,甚至家破人亡的全过程。

  林黛玉,是因为母亲病逝。她的外祖母(即贾母)听闻此事,心中对黛玉产生了可怜又疼爱之情,想将黛玉接到自己身边,给她一些依靠和安慰。黛玉在贾母的千呼万唤之后才离开父亲来到了贾府。黛玉的母亲曾告诫她在贾府中的生活,要多加留心。所以黛玉在贾府中的生活可堪称为步步惊心。黛玉刚开始对宝玉是不愿靠近,怕这个一直受宠的宝玉会为自己添麻烦。但后来两个人相知相熟之后,特别是在吟诗作曲中更成为了知己。黛玉,柔弱,身体又多病,在贾府中也没有多少地位,而且要小心处事,只怕惹恼了谁的女子,最终在大家(除宝玉外)的欺骗下,在宝玉成亲当晚病逝,无声无息地离开这本不属于她的'世界。

  贾宝玉,一出生便含着一块玉,这就是贾母宠他的原因之一。宝玉的性格叛逆,总是喜欢与女子呆在一起吟诗作对,宝玉最初见黛玉时是先看都没看就去换了衣服,但等见到黛玉后,就非常的喜欢与黛玉在一起。当两人都明白对方的爱慕之情后,宝玉又送了黛玉他旧时的手帕,意喻着对黛玉承诺只对她一个人好,可惜最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宝玉和宝钗成了亲,也知道林妹妹已经不在了。之后他便一直失魂落魄,直到家中有变故,才恢复了。但在宝钗的又一次刺激下,宝玉又变得失魂落魄,直到他看破红尘,当了和尚。

  宝钗,一个一心想坐贾母位置的人。在黛玉生病时,给黛玉送去补品和问候,是为了让黛玉对她的戒心放下。最终,贾府败落,她想继承贾母的那种地位已不复存在,况且宝玉出家当了和尚,她只能成为一个寡妇。

  通过对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三位主角的人物塑造,可看出当时的封建专制是多么的残酷。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也达到了一个最顶峰,使得“薛王贾林”这些大家族一样走向衰落,而平民百姓更是苦。正可谓:国富,百姓苦;国亡,百姓苦。

《红楼梦》读后感2

  今年暑假,我终于在家读完了《红楼梦》,看完红楼,觉得之前看过的小说都弱爆了。一部红楼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小说,换句话说,红楼里任何片段的提取就是一部经典的小说,或描述浓浓的儿女情长,或教会你身边的人情世故,或告诉你现实的世态炎凉,或静静讲述每件事情的前因与后果。直到现在似乎才终于明白以前怎也不能理解的红学研究的`意义所在。难怪张爱玲曾说:“人生三恨为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没读红楼之前,我从别人口中得知黛玉是个生性多疑、多愁善感且爱哭的人。但读完之后,我却能理解她的苦衷。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和冷漠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她在绝望中死去,身边只有一个服侍她的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李清照因“物是人非”而“人比黄花瘦”,黛玉因离丧而作“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要是我与黛玉同在大观园,我恐怕只能做她远远的观望者吧!

  在我现在的年纪,最喜欢看那种并不勾心斗角的掐尖要强,希望活在大观园,活在一个身边是钗黛湘妙等诸人的地方,好像随时都诗意、有趣、灵动。那时候盼望脂砚斋就是史湘云,盼望她们都真的存在过。这种情感其实可以持续一生,并且我想曹雪芹是愿意让我们保有的。所以拿大观园比伊甸园亦可以理解。

  读《红楼梦》,就是聆听一部封建社会里唯一描写女性、颂歌女性的大合唱;读《红楼梦》,就是享受作者那心灵深处的凄凉悲婉、无奈和冷漠。

《红楼梦》读后感3

  近日,我一口气读完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千愁万绪缠绵在心头,剪不断,理还乱。

  《红楼梦》一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末世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贾府由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

  书中的人物大都是伤感的。林黛玉的苦恋无果,含恨而终;薛宝钗如愿得偿,到头来却守了寡;贾宝玉看尽人间悲离,出家当了和尚……仔细品味,那些悲惨的结局,有当时社会背景的一部分原因,却也与他们的性情、人格不无关系。书中最典型的人物要数林黛玉了。

  林黛玉是典型的多愁善感性格。在一次偶然散步的时候,黛玉看到了凋零的花瓣被来往的'府人碾作尘土。看着看着,她便想到了自己的身世,自己寄人篱下,受尽苦闷,无人疼爱,不正如这飘零的花儿?不禁悲从中来,为花儿,更为自己惋惜。于是便有了她哭哭啼啼地把花瓣小心地收起来,用泥土掩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正是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往复循环,我们不必为此悲叹,而应用一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心态去赞美它的无私与奉献。林黛玉正是把这种自然现象看得如此伤情。在对待府中的人时,更因看不惯他们的唯利是图而显得高傲孤僻,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最后看尽人情冷暖,抑郁而终。

  林黛玉,一个标致聪慧、满腹文采的天才女子。若能心胸开阔,积极乐观地处事待人,不那么高冷,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让我们吸取林黛玉的教训,真心对待身边的亲朋好友,宽容他人,收获友谊,感恩父母。你会发现,退一步便是海阔天空!

《红楼梦》读后感4

  刚上三年级,我在爸爸的引导下读了两遍青少年版的《红楼梦》,人称“小红迷”,而且特别专注“研究”林黛玉姐姐。

  在刚接触《红楼梦》一书时有点囫囵吞枣之味,认为林黛玉姐姐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弱女子,总是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一副总不见天日的`忧愁面容。为了与青梅竹马、志趣相投的贾宝玉相恋,在封建社会里落到了一个悲哀的下场,我实在是为她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林黛玉姐姐太过软弱了,虽然爸爸说是当时封建社会下造成的,但我认为不管怎样,人就要活得像自己嘛,人家宝钗不也是坚强地活着呀。而且她的身体也太弱了,书上压根没有提到她积极锻炼身体,只是不断重复提到她孱弱的身躯。可悲!

  第二次读《红楼梦》,我读得特别认真,而且把描写林黛玉姐姐言行举止的一些语句画下来或摘抄,猛然发现林黛玉是个诗、琴、书、画样样精通的女孩,而且还耐心地教香菱吟诗。特别是在“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章节中的“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爸爸的讲解与在网上查找资料后,我弄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对黛玉姐姐多了份同情。她一人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触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自幼体弱多病,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但她却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可敬!

  两遍读《红楼梦》,但对黛玉姐姐的感受却截然不同,相信我的第三遍、第四遍或有更大的收获。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美艳的不可方物且多才多艺的那群女子,薛宝钗与林黛玉则是金银十二钗中的焦点。

  薛宝钗与林黛玉的不同,更是引发了一阵阵的评论。

  薛宝钗处事圆滑,能洞悉他人的心思,投其所好,而林黛玉则清孤冷傲,她的言辞犀利,直达人心丑恶的深处,别人的伪装在她面前似一层薄沙,一扯就破,毫无用处,然而二人的才却是各有千秋,相较而言,我更欣赏黛玉的文笔。宝钗的友好,让人们心服口服,让他当二少奶奶却是众望所归,而黛玉的与世无争,洁身自好,别人怜惜她的同时也希望远离她。

  而在那只有门口两狮子是洁净的贾府,宝黛无疑成为同一种人。贾府中的许多人都希望宝玉能考取功名,只有黛玉了解他,支持他,两个人的淡泊名利,也成了宝玉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抹”的缘由。

  黛玉的病重,病逝,成了宝玉心中最大的伤痛,先是发疯,继而出家。

  副钗最值得一提的人物则是袭人,她总是在良心与野心中徘徊。她低贱的出身,让她不得不想方设法在贾府站稳脚跟,而她的.目标则是宝玉,她必须要让宝玉离不开她,实际上她明白宝玉离不开任何女人,她要让宝玉更依赖于她,最终她做到了。她得到了宝玉,王夫人,贾母和下人们的喜爱,她的忠厚老实也成了她最得意的法宝。她借他人之手将晴雯赶出了贾府,晴雯病重,她也是让一老欧代为探望,想来她是不知晴雯会死的,否则,以她的性格,一定会亲自前去探望,为自己博得更好的名声。

  这个发生在逐渐没落的贵家族的故事,让人不得不感叹,有人用尽大好的青春在其中勾心斗角,到头来却一无所获,那不是很悲哀吗,为何不选择平淡的过完一生呢 。

《红楼梦》读后感6

  记得是在上高中之前的那个假期,我去新华书店买了《红楼梦》。在这之前,我只读过零星几个片段、看过一点电视剧,想要趁着这个假期读一下原著。可每每当我拿起这本书,总是会因为语言晦涩、人物关系复杂等原因停止阅读。一个假期过去,我仅仅阅读了十数章。

  到了高中,课外阅读中有四大名著,借此机会,我查询了一些大家对红楼梦的梳理和见解,认真读完了《红楼梦》,虽说还有许多不明朗的地方,可也有了一些粗略的看法。

  不可否认,在通读这本书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贾宝玉持有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可在读完《红楼梦》之后,我对贾宝玉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第二回中,贾宝玉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贾宝玉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可能就是他对女性的热爱与尊崇了。他对许多女孩子多情,甚至对画上的美人多情。以前我把这种多情当作滥情,可读完之后,又感觉宝玉是真心地爱护、尊重这些女孩儿,亦是真心地守护美。尤其鲜明的一个表现是在“平儿理妆”一节。宝玉伺候平儿理妆,感到“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作者在书中多处描绘宝玉的这一特征,宝玉期待“美”、维护“美”,甚至到了“痴”的地步。宝玉对女性的尊崇,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他爱的这些女性处于社会底层备受压迫,而他厌恶的是封建社会中的压迫者,这也与他的叛逆性格相符。而他的叛逆还存在于其他许多方面,他轻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读书应举、鄙视功名利禄等等。这些性格特征甚至让我对他产生一种尊重与羡慕。可是他的性格、处事又充满矛盾。他的一切,都离不开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他所反对、厌恶的正是他所依赖、凭借的。他的思想最终寻不到出路,只能归于超现实世界中。

  我也只是粗略地读完《红楼梦》,心中仍有困惑,可通读完这本书再查阅了一些大家的赏析,还是被当时的社会、书中的精神所震撼。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仔细阅读,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红楼梦》读后感7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赚取了我太多的眼泪,可是她清灵秀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气质又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能说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而她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恋爱也注定是个悲剧。黛玉病弱的身体、孤傲的个性与自定终身的行为都不是贾母所喜欢的,所以敏感多病的黛玉注定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纯洁的爱可对世俗的`怨愤离开了尘世间,实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黛玉小小年纪,父母便先后离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她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因此,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黛玉的泪所表达的是世间最贞洁的情感,是对“异端”的崇敬,更是对自身的怜悯。黛玉葬花便是她这一性格的真实写照。她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冢,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一首《葬花吟》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我感受颇深的是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从小便在荣国府长大,可是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并无影响,黛玉仍保持着纯真的天性从不顾及后果得失,所以很难融入到大观园里去,而且她从不劝宝玉追功求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以这种性格在贾府这样声势显赫的家族中我行我素自然没有好人缘儿。

  昨夜红楼入梦里,红楼梦里梦红楼。黛玉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现实中香消玉殒,而贾府也最终归结红楼。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

  伤怀日

  寂寥时

  试遣愚爱

  因此上演这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8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又在低吟着的悲凉的诗……

  《红楼梦》,一部旷世奇作掀起了一场时代的热潮;一首绝韵的史诗唤醒了一种葬花的美妙。

  大抵红楼中人,或蒹葭苍苍,或浮萍随波,有水澈似碧,有泥污如秽。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融入这池淖中的观园,用易逝的生命化为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可叹停机德,堪絮咏絮才”,黛玉流落观园檐底,诉尽前生今世,曲终泪尽逝,玉去香消时;宝钗闯入美玉的生活,然金钗虽贵,奈何玉自洁?空门纳玉石,空留钗西望。也许那时期的女儿只能是悲剧的代言,不管是贵为皇妃,还是贱如下仆,殊途的归点只是悲剧的角色:似那与青灯古佛寥伴余生的惜春,若质纯洁终陷泥淖的妙玉,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晴雯,像以命相随,为人嗟叹的鸳鸯。除此,大观园里更有一本正经的贾政,荒淫无耻的贾琏,憨痴无比的薛潘,冷面无情的湘莲……

  一部红楼梦,声声控诉,封建思想毁了多少有情之人,然而,文笔却是那么的美好,它是用金钗雕刻美玉而成的,扫去的尘土的都似玉屑。这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谢幕了,可怜可叹:说是辉煌,原来败落。就这么一部封建社会的记实曲,在清末灰暗的天空里残喘,在而今的'艳阳夕照中生辉。

  现在,再一次站立在这夕照之中,看着那斜阳落下前那也曾灿烂的时刻,不禁感慨:这不也是一部小小的《红楼》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读后感9

  这个寒假中,我阅读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书中人物的塑造、刻画生动。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是那么深入人心,可以让人为之研究一生。“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每当我读到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一定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她,无论是自己的离别仇恨,自己的伤心往事,还是草木枯荣,四季更替。她都会黯然泪下。也许她真如书中所写的绛珠草,来到世间“还泪”一般。她切实地向人们显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就只能是暗自落泪,这不禁让人觉得她有那么点“窝囊”,当然,这词儿并不怎么适合她。哎,黛玉真叫我又爱又恨啊!相对于书中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他虽不是女孩,但一样是那么细腻柔肠。他与那些灵气、清秀的女孩相差无几,宝玉厌恶他人“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对丫环毫不歧视,反而他会挺起胸膛保护她们,怜爱她们当宝玉得知无力帮助她们时,他伤心欲绝。当他失去迎春、晴雯、黛玉时,他比任何人都想挽回这一切,但是他追求完美,他追求独道的美!内心的美,行为的美,在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别人没有的美。他不是一位女子,但他更像一位愿意拯救那些女子“美”的勇士。与其他两相比,薛宝钗那宽豁开朗的胸襟无疑让人产生敬佩之情。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恰恰相反,心胸狭窄,贪财,泼辣让人发指!

  《红楼梦》,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果然内藏真经,对情节的描述荡气回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管谁看了都会像我一样爱不释手的!

《红楼梦》读后感10

  看了石头记真正能吸引我的人物也就那么几个,上次写了宝钗的是是非非,今天就写下红楼梦重要的人物——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林黛玉吧

  说到林黛玉,广大读者首先想到的就是第一回,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小草,日夜受到神瑛侍者的浇灌,由于侍者要下世为人,绛珠草也要下世为人。神瑛侍者是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而小草下世是为了报昔日的浇灌之恩,用一生的泪水来报答。以这么一个故事来吸引了读者更加深入的看石头记,我就是其中的一位读者。

  说到林黛玉这个人物有很多的迷需要思考,其中最值得思考的就是其死亡的方式,如果按照刘心武先生所说的`死亡方式还是续书者的高鹗所续的后40回中黛玉的死亡方式那种更接近曹公的意思呢,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如果按照刘心武先生在CCTV-10百家讲坛所说的,黛玉是沉湖而亡的说法,看上去还有点可信的成分。刘心武先生以往在百家讲坛说的可卿之迷,文本证据不怎么充分。但是在黛玉这个问题上,参考的文本就多了些,其中就有了脂批的部分。看上去有点依据,但是说到沉湖这个事情上,遭到的非议就多了。在下不成熟的看法是黛玉是双重原因造成的,忧郁+疾病,还有泪尽。

  而从高鹗的续书的98回,说黛玉因为宝玉娶宝钗含恨而死,也说的过去,到底黛玉的死亡方式到底是什么至今我也搞不明白,但是从我看的脂本的情况,虽然才看了不到30回的庚辰本(我是细看的),里面提到了几处,都说的黛玉泪枯这样类似的字眼。因此,我觉得黛玉的死亡就应该是泪尽,泪枯而终止自己的一生,就象第5回,12支曲最后的当中的一句:欠泪的,泪已尽,也能说明黛玉是下世还泪的,泪尽,泪枯了自然自己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以上是我的最肤浅的看法,石头记本来就是一部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小说。有什么不足评论提醒我哦。

《红楼梦》读后感11

  上学期,我读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其中一本书——《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学芹,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爱好广泛,如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工艺等。他出生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历经多年艰辛,创造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属于章回小说。在书中,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宫廷的、官场的黑暗进行了赤裸裸的揭露和毫不留情的批判。此外,作者还对封建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

  《红楼梦》写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其实,《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是在此,能以小见大,没有一个情节不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关于这一点,我觉得《红楼梦》可以从这两个地方来看,首先,以四大家族为中心的政治婚姻,以及家族政治。这一点着重表现在贾元春的妃子身份上。贾元春很早就进宫,她的进宫自然是给贾家带来了不少好处,然而,贾元春一死,贾家就被抄。其次,爱情和传统观念的'对峙。这样戏剧性很强的情节,正是作者对当时封建礼教下的包办婚姻的一个控诉。

  《红楼梦》中还有很多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如林黛玉丧母进京都、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薛宝钗羞灯笼红麝中、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等。

  《红楼梦》一书不仅描写了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而且大胆地揭露和控诉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毫不掩饰的指出的封建贵族们的虚伪、贪婪、欺诈......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中,虽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写出封建社会的丑恶,但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讽刺,却无处不在。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文学性以及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书中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隶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阶级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无故寻根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此词表面上在写宝玉不务正业等贬低的话,实际上。这是似贬则褒,寓褒于贬的手法,借宝玉的性格暗讽封建礼教和旧社会。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里是在讲金陵四大家族的家大势大,极言四大家族之钱多,讽刺这四大家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骄奢之气蔓延,在这里的时候基本就可以看出四大家族的结局了,入不敷出,家中年轻人又都是纨绔子弟,没落是迟早的事儿。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便印证了这一点,后来贾家被抄家,皇恩大赦前不就是作猢狲散了吗?

  而文中贾宝玉所带之寄名锁,薛宝钗所带之几金项圈。以及贾家上下各处。无不流露着封建迷信的气息。大家族之间的联姻使迎春,探春,史湘云等下场悲惨。你=也表达这曹雪芹对这种习俗的反对和憎恶。

  讽刺,也许不是曹雪芹所擅长的技巧。但他的讽刺不仅文艺,而且富有深意。

《红楼梦》读后感13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题记

  春去春又来,花开花落。

  我轻轻的合上《红楼梦》,倚在窗边,缄默不语,让自己回到那个风情万种的故事中去。

  净土从你的指尖缓缓流过,掩盖着凋零了的花。曾几时,花儿们自以为有亘古不变的璀璨,可如今却是低落的埋葬。曾几时,你花容月貌,香气袭人,然而你最后却徘徊在香玉消损的边缘。

  那时,我明白了花的无奈,你的寂寞,我一时无语,自是低下头去。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连王熙凤都没有见过如此标致的人。而你对宝玉则是一见如故。当晚你为引起宝玉掷玉的事还伤心落泪。

  “侬今葬花人笑痴,它年葬侬知是谁?”每当花落之时,你都会小心翼翼地将花瓣收集起来,埋进土里,还免不掉伤心地哭一场。如今,花锄犹在,可它的主人再也不能使用它了。

  在水边,你吟出了“花落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句;在水边,你发出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疑问;在水边,你发出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

  你是忧郁的,在三生石前你得以甘露滋润,为报灌溉之恩下世为人,“我把这一生的眼泪都给了他,这也偿还得过他了。”你从此注定为了“无故寻怒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花花公子流尽了眼泪。

  你尝遍了寄人篱下的滋味,贾府中的'人勾心斗角,宝玉送你的手帕上该有多少在贾府流下的眼泪啊!

  紫鹃等人哭的死去活来,而你却奄奄一息了。

  你短暂的几十个春秋,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千古奇缘,一段令人感叹、欣惋的凄美故事,一段闻名遐迩的爱恋,一个千秋万代的遗憾。

《红楼梦》读后感14

  清朝小说家曹雪芹,早年经历富贵兴盛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生活日趋贫困。他有感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凶残和内部的分崩离析,在评定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石头记》。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一般。后来,乾隆年间进士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保留了贾府被抄,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等悲惨结局,但贾府又终于复兴,则违背了原作的本意。

  读过《红楼梦》将来,感觉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无异于《刘外婆进大观园》了。刘外婆进大观园时正是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时期,而刘外婆则凭借我们的花言巧语,把贾府上上下下哄得团团转,愈加客观的披露了贾府的奢靡腐败之风。

  《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收获在于对海量人物成功的塑造,而每个人物又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凤姐精明能干,办事有条有理,但一生作恶多端;贾母体贴周到,平易近人;贾宝玉自由散漫,痴情重情;薛宝钗知书达礼,漂亮大方……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内慧外秀、惹人怜爱、美丽动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她的美不只体目前外在,而且还体目前才华横溢和具备浓郁的诗人风韵。林黛玉有一张利害的嘴,正如薛宝钗所说:“共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世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大多数人觉得,这是林黛玉“气量狭小”,“小肚鸡肠”的表现,但我感觉,这不过是林黛玉借机说出了事情的真相,道出了自己寄人篱下的感觉而已,更显示出她纯真、耿直的个性。

  鲁迅过去说过:“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了宫闱秘事……”而在我眼下,却看见了宝、黛、钗三人的`婚姻悲剧,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红楼梦》包罗万象,生动的为我没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历史的沉淀在吟唱:到书里去吧!《红楼梦》的精彩之处实在太多了,值得大家读百遍!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先生虽为男子,却文笔细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小说中,他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不得不说曹雪芹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着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红楼梦》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9-19

《红楼梦》读后感09-09

《红楼梦》读后感09-11

红楼梦的读后感09-23

红楼梦读后感09-20

《红楼梦》读后感【推荐】10-28

【热门】《红楼梦》读后感10-17

《红楼梦》读后感【精】10-14

【荐】《红楼梦》读后感10-16

红楼梦读后感【精】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