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时间:2023-10-16 16:39: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1

  河北省廊坊第四中学 刘海艳

  一、说教学资源

  1.文本资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还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应该说,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人力资源: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3.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 地球仪 手电筒 大量图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④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

  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三、说教法

  1.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图、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生活的体验,感悟科学道理。

  四、说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进行试验演示,自己去分析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讨论,达成共识,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教学程序

  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学生熟悉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直接引入新课。

  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先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再把学生分组,让同学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带着问题一边演示,一边思考,认真观察,并进行分析、总结。

  ㈢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自己动手试验得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师开拓学生思维,设疑让学生大胆论证。

  施教流程

  【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究竟是地球在动,还是太阳在动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

  (一)地球运动的方向

  【教师启发】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坐车的经历,并且能够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演示】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怎样的?(倾斜。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看图分析】教师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学生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

  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依附于图上,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地球运动的周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演示过程。

  (自制教具)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

  设计意图: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不可视的,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单位,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层层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中国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

  (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把学生分成小组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

  2.地方时的产生

  【教师设疑】播放课件“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引出“地方时”的概念)

  【教师演示】

  1.在地球仪上的同一纬线上做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至于地球上的任意两地时间究竟相差多长时间,教师就不必展开说明了)。

  2.对于好问好学的学生,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时,经度每转动1°,时间就相差了4分钟。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等几个城市的经度,然后进行计算,看看它们的时间相差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本着因材施教和层次教学,让学生每个都能“吃好吃饱”。

  ●拓展创新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

  2.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3.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太阳从西边升起”能不能实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论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五、说预期效果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这一基础知识内容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难度,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用地理现象代替地理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观念。对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或者能说明哪些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就可以了。关于地方时的问题,课文并没有展开,我是通过计算两地的经度,而计算出地球上的两地所差的时间,但这一知识点,我只对部分学生要求掌握。

  本课倡导的自主性学习,重点强调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的需要,巧妙的将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演示,观察,讨论,总结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归纳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自转。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在静止状态下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学习过渡到地球的动态学习,并为之后进一步学习地球公转运动打好基础,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在前一节中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的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2.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设悬导入,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们产生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提起同学们对地球自转的探究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其他同学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活动、自主思考让同学们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可见的具象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线则是晨昏线。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活动探究,让同学们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可见的具象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教师设置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教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地理思维,教师加以引导,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了解地理的神奇之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总结式的结课方式,让学生在总结中思考本节课所学知识,自我归纳,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收集地球自转的其它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增进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理解,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由昼夜更替而产生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不同地方时间差异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系统的理解.

  二、说教法

  1、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网络,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转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运动情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

  到学习的目的。

  3、做:使学生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从现实实验中获得感知。

  4、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五、教学程序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新知、活动应用、巩固小结。

  (一)情景导入

  创设“是天转还是地转?”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由讨论得知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运动,那么怎么说明地球在运动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身边有关现象入手去思考.学生也许会讨论多个方案,我原本计划就案说案,可为了突出地球自转方向,所以准备结合学生案例,准备二个例子:

  (1)当你坐车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路旁的树、房子是怎样运动的?

  (2)当你坐船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船外的风景是怎样运动的?

  (3)当看到外界景物使静止的,说明了什么?

  从而引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看外界静止只能说明二种:一:二者都没运动:二:二者同步运动。从而也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地球在运动而我们却观察不到。

  为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地球自转,让学生观看地球自转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情况,主要从三个方位:正方位(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顺时针)。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转动自己手中的地球仪,做以下练习(播放课件)。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且具有一定难度,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地球仪和小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

  (三)活动应用

  创设生活情景:同一时刻,在美国的姨妈和在中国的畅畅的问候。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在解决本节重点的同时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时间差异的问题。

  该活动还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在把知识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品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

  (四)巩固小结

  最后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归纳本节主要内容,教师总结,以板书形式列到黑板上,重、难点内容用彩笔重点表出,以巩固本节知识。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4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自转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学生初中的科学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运动的基本原理,比如自转角速度、线速度。高中生的好奇心强、观察敏锐,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插入学生自己动手的小实验模拟地球的自转。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自转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模拟地球的自转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转的意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用演示法和情境法。利用地球仪等教具动手演示,将难以观测和想像的地理过程模拟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通过合理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设问质疑,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创设情景,总结归纳三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我会这样问同学们: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体)为什么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怎样解释?从而导入新课。 类比情景,剖析问题—— 对于第一部分,我将从方向、周期和速度三方面来讲述地球自转特点。通过让学生拨动地球仪来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然后我边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边提问: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怎样。这样做能使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自转方向,为能分析各种地球运转示意图打好基础。

  在讲述自转周期时,涉及到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由于这个问题较抽象,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说明。学生观看完课间后我提出问题:假如今晚八时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颗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以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讲解地球自转速度时,通过介绍自转的概念,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角速度大小,这样可加深理解。在介绍线速度概念后,显示线速度示意图,由学生得出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此时可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提问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怎样,加以巩固。 至此,可通过列表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归纳,从上述三方面来对地球自转特点作一小结。

  创设情境,总结归纳——

  我将创设情境进入新课第二部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情境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得出意义一: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通过情境二,炮弹偏离目标来说明第二大意义:水平运动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宾馆里的时钟显示不同时刻,得出第三个意义: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通过这三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此时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

  为了验证自转的存在,我会让同学们自己动脑创建可以证明自转存在的试验,比如 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

  。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时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块,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其与学生的求知欲望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05-11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07-17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04-15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04-16

地球的日记04-21

地球小学作文12-25

地理实践报告08-10

地理教学反思05-30

地理教学反思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