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

时间:2022-09-27 17:10: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初二物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

初二物理说课稿1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初二物理说课稿2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现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惯性惯性定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上这节课作铺垫,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以惯性为题出了一期黑板报,使学生对惯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在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在惯性概念和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归纳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解释过程。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对于本课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都采用先猜测,后实验,再分析解释的方法,使学生思维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于知识的不断巩固和理解。

  2、分析实例。我们在分析实例时,不仅在于怎样解释现象,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释现象,而及时对解题方法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对铁锹铲沙的现象分析中,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释:沙子开始和铁锹一同运动,当铁锹在外力作用下突然停止运动时,沙子由于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脱离铁锹飞了出去。在具体事例的分析中,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并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

  通过活动卡上的练习,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解题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板书。

  惯性现象

  一、惯性概念

  一切物体不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一种维持它原来运动状态(静止也是一种运动状态)的性质,物理学中把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二、解释惯性现象的表述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7、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初二物理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空气的力量”,下面我就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本节课的内容本人觉得安排二个课时,当然实际操作时不能被课时所左右,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说学法

  当今信息时代,实施素质教育,施行新课程改革,改变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所面临的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应引导好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八年级学生有学好物理的*望,但显得比较吃力,本人结合学生实际,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

  1、课先预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

  2、学会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3、结合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

  4、通过动手实验,检验问题。

  5、通过多练,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6、交流与合作,共享成果。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根据本单元特点,本节课可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1、小组合作:全班可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好的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合,互帮互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自主学习:课前布置好习任务,提出思考问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让学生怀有极大的兴趣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实践探究: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复习引入-问题-猜想-分析讨论-结论-验证-理解、应用-延展扩宽-新的问题

  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 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

  如:(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

  (三)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

  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但是,靠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

  实验1、拉开“皮碗”,用力挤出皮碗中的空气,两个皮碗还容易拉开吗?

  实验2、“覆杯”实验,在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水是否会流出来?

  实验3、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得出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释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

  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 ,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

  计算: v=10m×6m×4m=240m3

  ∵ρ=m/v

  ∴m=ρv =1.29 kg /m3 × 240 m3 = 309.6 kg

  得到原因: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根据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

  ①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演示)

  ③分析: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

  ④思考:

  玻璃管的上方不是真空会怎样?

  玻璃管倾斜一定的角度管内外水银柱的高度差如何变?

  玻璃管的粗细会影响水银柱的高度差吗?

  玻璃管的顶端破裂了水银柱的高度差如何变?

  水能代替水银做实验吗?若能,水柱有多高?

  ⑤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0.02m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

  (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①水银气压计: 优点:精确 缺点:不方便携带

  ②金属盒气压计:优点:使用方便 缺点:不精确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1)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

  (2)应用:高压锅。

  5、思考:

  (1)、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

  (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到高楼大厦的楼顶?

  (四)、归纳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用多媒体给出)

  1、体验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讨论了大气压强的特点

  3、探究了大气压强的测定

  4、应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课本第159页,作业1、2、3。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体现所讲知识的顺序性、条理性,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所知识。本人采用如下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1、 大气压强:

  ①生活现象:纸片托水、可乐罐变形、挂钩吸墙上。

  ②验证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③产生原因:气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④解释现象:钢笔吸墨水、抽水机抽水。

  2、 大气压强的测量:

  ①测定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实验注意事项:

  ②大气压值:1.013×105Pa

  ③测量工具: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

  3、 大气压强的变化:

  ①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②标准大气压:1.013×105Pa

  或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 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①大气压强越大,液体沸点越高。

  ②应用:高压锅。

初二物理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初二物理说课稿5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充分的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好动手,但能力不强。他们刚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掌握欠缺,要求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内容。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最为常见,与生活联系紧密。与内能热量、分子运动论的学习也有联系;研究方法是很多探究的模式;能解释很多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热现象。所以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能区别物质三种物态:固态、液态、气态。知道汽化与液化及对应的吸放热。

  知道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沸腾现象、沸腾的特点和沸点。进一步熟悉温度计的使用。

  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3、重点、难点与关键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

  (1)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让事实说话)

  (2)难点:有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决定)

  (3)关键:做好水的沸腾实验。

  三、选用的教具及设备(根据实验需要选择)

  酒精、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打火机、平底烧瓶、水槽、玻璃导管、停表、课件。

  四、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连堂上,用实验导入,创设情景,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晒衣、晒农作物来归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做好沸腾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事实说出沸腾的特点;通过身边事例导出液化放热,汽化吸热;信息浏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物理走向社会)

  五、教学过程

  1、物质的三态

  直接问学生水有哪三态?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三态?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其他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状态,老师总结:固态、液态、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归纳法)

  2、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

  用酒精在黑板上写出“液体”两个字,老师抓紧时间把盛有少量酒精的烧杯绕教室走一圈。问学生黑板上的字哪儿去了?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学生回答问题后再给出汽化的概念。红薯,萝卜切开后哪儿易干?(创设情景)再定义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池塘中的水蒸发不论在什么温度下都可以。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通过晒衣服和农作物(如稻子、花生、豆子、棉花等)的做法来归纳: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和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通快慢有关。通过讨论课本92页的问题的进一步熟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节约用水。

  3、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1)提出问题

  家里烧开水你们都看过,你能描述一下当时的现象吗?学生们试着说,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明确实验目的,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2)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按照课本图4-15装置好实验设备。(水量适量、火焰要大水温不能太低,固给水先加热,烧杯加盖,加热时取下盖,让学生看盖有什么,以备后用)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请同学帮忙记时间和数据,特别提醒同学注意观察气泡的产生、变化和沸腾后的温度变化。继续加热观察温度变化情况,移开灯看水是否继续沸腾。根据数据学生在纸上画出图像,老师指导画。因为对学生来说这一步不易。让学生观察后讨论:加热前水中有气泡吗?气泡是哪来的?气泡为什么会有实验中的变化?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如何?酒精灯移开后水是否继续沸腾?说明什么问题?水蒸气肉眼能直接看见吗?

  师生共同总结沸腾特点: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变。

  给出沸腾和沸点的定义,讨论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以加深理解。通过在不同环境中选用温度计来了解多种液体的沸点,进一步强化沸点概念。

  4、液化

  (1)由前面的盖上的水,再引入液化概念:物理学中把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观察课本94页图4—17及前面的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会液化。温度高气体就不易液化,如医生用金属镜子检查病人牙齿时,要烤小镜子,避免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使镜子模糊了。

  (3)学生尽可能的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看谁知道得多。

  除了课本上的.例子外老师帮助列举如:露水,雾,夏天自来水管壁有时出汗,冰箱冷冻室门上出“汗”。(调动积极性,扩大知识面,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4)降温可以使气体液体,加压可以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想到液化气液化的方法,从而归纳液化的方法:降温或加压或者两者兼用及压缩的好处

  5、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1)让学生回忆打针时,身上涂上酒精时的感觉及前面做水沸腾时,水要加热的实验事实。让学生得出:液化吸热。

  讨论

  秋天同学们下水洗澡时,上岸时觉得冷,而在水中反而不冷,说明什么?该过程发生在液体表面还是内部?

  夏天狗,牛等动物的嘴巴张开并伸出舌头,有何用?人运动时,出大量的汗有何用?(生活走向物理)

  (2)让同学们猜煮饭时,是上面的先熟还是下面的先熟?学生很少有这种生活经验,老师帮助解释。再结合我校用蒸气煮饭烧开水,天要下雨时特别闷热等例子来帮助学生来知道液化放热。(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6、课堂练习

  课本96页1、2、3、4、5

  第1题是考察对实验的观察,第2、3、4题是考察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其中第2题注意节水意识的培养,第3、4题观察生活。第5题是液化放热,注意安全保护自己。

  7、师生小结

  本节内容:(不求知识全面,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但望人人想说、敢说。)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汽化、液化的概念及其吸放热的情况。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利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8、课后作业

  1、作业本中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及简答题目。

  2、试做课本97页的课外活动。

  六、板书设计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汽化:把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3)、汽化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沸腾:把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此略

  2 、此略

  3、此略

  (5)、沸腾的特点(此略)

  (6)、液化的概念(此略)

  (7)、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初二物理说课稿6

  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题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

  (二)新授课程

  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蜗牛在地面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他们的运动情况有何区别?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先到终点的运动的快。

  (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1s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

  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公式

  (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如:

  1m/s=_____km/h;5m/s=_____km/h;72km/h=_____m/s

  2、在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机械运动时怎样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想想议议”,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还应让学生了解,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

  3、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学会使用公式v=s/t及变形公式s=vt、t=s/v解决简单的问题。在练习过程中,应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养成先分析,在解题的良好习惯。

  4.小结:新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是否还有疑点?”,并对本节课做简单的总结。

  5、完成达标测试,展示答案,集体纠正。

  6、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二匀速直线运动

  1物理意义1概念

  2定义2变速直线运动

  3公式:v=s/t3平均速度

  4单位:1m/s=3.6km/h

  八、教学效果

  本节通过教材及身边的实例,科学、规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对于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并掌握,但解题时过程不规范还应课下加强训练。

初二物理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建立概念

  电流做功形式很多,如电流通过收音机做功,我们听到声音,电流通过电视机……让学生再举电流做功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猜想,有的说与电压、电流和时间有关,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让学生看书图9-1,画出电路图,目的了解实物的连接方法,……当一个量随着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让ABC层次学生各一名,在教师引导下计时读电流表、电压表示数。让全体学生观察小车上升的高度,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改变电压值,电流值做两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第二次小车为什么升的高呢?学生答: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大。教师讲解:电流对电动机做的功近似看成等于电动机对小车做的功。小车上升的高,说明电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回答: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越多。让学生推想,保持电压、电流值不变,延长通电时间,小车上升更高。结论:保持电压、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通过上面实验得出定性结论: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告诉学生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出了计算电功的公式W=Uit,讲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导学生说出公式的物理意义。为了让学生对电功的单位焦耳有一个具体认识,告诉学生在力学中将两个小鸡蛋举高1米(匀速),做功约1焦。在电学中每秒钟通过普通电灯的电流所做的功是几十焦,每秒钟通过洗衣机的电流做的功约为200焦左右,使学生认识到这个单位在电学使用中显得很小,生活中用起来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单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么来测电功呢?用电能表。

  3.电能表

  讲清读数方法和计算某段时间内用电度数,看书上图9-4,让学生了解一度电的作用,渗透节约用电教育,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为此我设计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填空题,采用自查形式,选择题,用答题卡,判断题用手势出示。这样,教师一目了解地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了双重反馈。

  四、说板书

  采用横向板书。一什么是电功。二、怎样计算电功。三、用什么仪器测电功。使教学具有流畅性,同时学法一目了然。难点:讨论归纳法。重点:感知探索法。

  五、说时间

  复习提问约4分钟,引入新课约1分钟,新课教学约24分钟,小结1分钟,巩固练习约14分钟,作业约1分钟。这样做到三快一慢,导入新课快,进入重点快,训练节奏快,突破重点、难点慢。

  附:(练习题)

  一、填空题:采用自选自查形式

  A层次:1.电流所做的功叫()。国际单位是()。

  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能转化成()能的过程。通电的电动机将砝码提起()能转化为()能。

  3.实验研究表明:电流所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和()成正比。计算公式是()。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和(

  )。生活中常用()做电功的单位。

  4.用来测定电流做的仪表是()

  5.某户电表月初示数:123 4 0月末示数12962,本月用电()

  B层次:6.有一用电器通过它的'电流是0.5安,在2分钟内电流做了900焦的功,那么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是()伏

  C层次:7.两只电阻R1:R2=4:3,串联接入电路R1与R2两端电压之比U1:U2=(),若t相同W1:W2=(

  ),并联执着入电路,I1:I2=(),在相同的时间内W1:W2=()

  二、选择题(出示答题卡,对3个为A层次,4个为B层次,对5个为C层次)

  1.以1安的电流通过5欧电阻,在1分钟内,电流所做的功是()焦

  A300 B1800 C720 D360内

  2.两个阻值相等的定值电阻,分别并、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在相同时间内,总电功W1和W2之比为()

  A2:1 B1:2 C1:4 D4:1

  3.一只灯泡两端电压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在相同时间内,它消耗的电功为原来的()倍。 A B2 C D4

  4.电能表测()A电功B电压C电流D消耗电能

  5.属于电功的单位有()A度B焦C伏·秒

  三、判断题:(用手势,出示左拇指和食指为对号,两食指交叉为错号,对3个为A层次,即3A,同理:5B,6C

  1. 1度电表示电流能做功3.6×106焦耳

  2.电阻是484欧,两端电压220伏,通电一分钟消耗电能是6000焦耳3.导体两端电压越长,通过电流越大,做功越多。

  4.导体中通过电流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在这段导体中做功就越大。

  5. 1焦=1伏·库=1伏·安·秒

  6.某导体电阻为4欧,每秒钟内有5库电量通过,电流做的功为100焦。

  电功

  《电功》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电功的概念:知道电流做功的常见形式是推动机式做功,使导体发热发光等;理解电功的公式(W=UIt)和单位(焦);能综合欧姆定律和电功公式计算用电器(只限于一个)的电功。

  2.知道电度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二)教具

  1.课本上电流做功砝码提起来的实验装置;电键一只

  2.电动玩具汽车一只

  3.带灯座的小灯泡(或电阻丝)一只

  4.电度表挂图(或实物)

  (三)教学过程

  引言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电路的连接方法,引入了反映电路工作状态的几个物理量-电流、电压和电阻,以及这些量的相互关系-欧姆定律。这些,都是电学的基础知识,在第一册中我们研究了力对物体做功的问题,那么,电流能做功吗?显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工作是由电流做功来完成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电流做功有哪些特点。怎样计算电流做的功。

  (板书:第九章电功和电功率)、

  首先学习电流做功问题

  (板书:电功)

  1.复习提问

  (1)过去学过力可以做功,怎样才算力对物体做了功?

  (答: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就算力对物体做了功)

  (2)你能举出日常见到的做功的例子吗?

  (教师引导学生答:水流推动水轮机做功,汽车、电车的牵引力带动车辆行驶做功等)

  2.讲授新课

  (1)电流可以做功:电车的牵引力实际是由电动机产生的,电动机是通了电流才工作的,所以,电车行驶,实际上是电流做功的结果。

  (演示:玩具电动汽车的行驶)

  (2)电流做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电流通过电动机可以做功,那么电流通过电灯时发光,电流通过电炉时发热,算不算做功呢?

  在这里我们应把"功"的概念加以扩大。用电动机移动物体或使机械转化,是电流做功的一种表现。电流使导体发热、发光,是电流做的又一种表现,总之,电流做功的现象很多,例如电流通过电铃发声,电子表显示数字,电视机显示图像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3)电流做功多少跟什么有关系?

  演示课本图9-1的实验时,电流和电压应采用大型的示教电表来显示,实验分两步:

  ①用变阻器改变电流和电压,观察在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首先指明:砝码被提升越高,表示电流做功越多。

  先将变阻器滑片移至某位置(使接入电阻较大),闭合电键,观察砝码上升的时间和高度(通电时间电键控制),并记下电流、电压值。

  再将变阻器滑片移至另一位置(使接入电阻较小),闭合电键,观察相同时间砝码上升的高度,并记下电压、电流值。

  比较两次实验,得出:

  在相同时间内,电压和电流越大,电流做功越大。

  ②保持电压和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

  (这一步可以不做实验,直接推出)

  指出:上述实验,所得出的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是定性关系,如果把实验做到精确些,可以得出:电功跟电流、电压、通电时间都是正比关系,如果电压U的伏做单位,电流I的单位用安,时间t的单位用秒,电功W的单位用焦,则有W=UIt

  应当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公式中的W、U、I均指电路中同一段电路(即某个用电器)而言,二是W、U、I、t必须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

  (4)电功的计算

  (把课本图9-1的实验装置中的电动机换成小灯泡,做两次改变电压(取整数)电流的实验,通电时间都取10秒钟,让学生观察灯光的亮度,并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两次电流做的大小)

  提问:把重为1牛的物体举高1米所做的功是多少?(答:1焦)这些功如果由电动机完成,那么,电流所做的功是不是1焦呢?

  (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电流通过电动机时,除了提举重物做功外,电流也会发热做功,因此电流的功为这两部分功的和,这就是课本图9-1的实验不定量的原因,因此在选用电动机时,发热愈小的效率愈高)

  列举常用电器工作时,1分钟能做的功:如手电灯泡为几千焦,照明灯泡为几百至几千焦,洗衣机为几万焦。

  由于焦这个单位很小,生活中常用"度"作电功的单位:

  1度=3.6×106焦

  (5)电能表(俗称电度表)

  出示电度表挂图(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读出读数。

  指出电流做功时,表的转盘就转动(盘的边缘有个红点显示转动),每转3000转,耗电1度,表面上最后的数字是小数点后的一位数。

  最后结合课本图9-4介绍1度电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3.巩固练习

  (1)电流做功有哪些表现?(列举常见的实例来说明)电功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2)把同一个灯泡先后接到220伏和110伏的电路中,则电流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电功之比:

  A2:1 B1:2 C4:1 D1:4

  (3)一盏电灯所用的电压是36伏,电流是1.5安,通电50分钟,电流做了多少功?

  (4)一个电炉通电4小时耗电6度,所用的电压是200伏,通过电炉丝的电流是多少?

  这四道题应预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和计算,学生回答第2题,可能有争议,有的选A,有的选C,教师可让选C的学生说明理由,然后提问:对同一个用电器保改变电压,而不改变电流是否可能?对不同阻阻用电器,电压相同时电流是否相同?引导学生用电功公式结合欧姆定律分析问题;对同一用电器I∞U,因此U增2倍,I亦增2倍,故W增4倍,对不同R的电热器,U相同时,I与R成反比,故W亦与R成正比)

  4.家庭作业

  如果巩固练习第3、4题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完成,可留为作业,课本习题-第1题也可留做作业。

  5.板书设计

  第九章电功和电功率

  电功

  电流做功的各种表现:

  电动机牵引物体或带动机器转动

  电炉发热

  电灯发光

  凡是通过电流引起的任何变化,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电功大不上与什么有关?

  电功公式W=Uit

  注意:公式中各个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

  各个量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电功单位:焦

  常用单位:度

  1度=3.6×106焦

  电度表用来测定电功的一种仪表

初二物理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正确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投影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

  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初二物理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力图展现光学是有用的。在光的传播规律学习之后,通过感性认识的丰富,表现光学知识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即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结合展现出七彩世界。教材安排了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获得生动的事实材料,感悟实验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成长。

  【教材重难点】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光的折射,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也比较熟悉,感兴趣且容易接受,色光和颜料的混合学生探究的价值不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色散现象,知道是白光由色光组成的;

  ②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③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②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的绚丽多彩和美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②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通过亲身的体验,使学生感悟实验方法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④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四、【方法手段】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实例情境,逐步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顺利实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通过联系前一节光的折射内容并模仿伟大科学家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的实验,让亲身经历探究学习和思考,使学生意识到观察、质疑、实验探究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学法上采取:观察法、实验探究、归纳法。以丰富的实验用具及设备作为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和拓宽了知识的广度,而且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对比:在太阳光下,我们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各种物体。然而,在漆黑无光、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场所里,我们却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有灯光的照射,则光照到哪里,我们就能看到那里的物体及其色彩。这一现象说明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与什么有关?

  追问:白天我们看到的光从何而来?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

  引入: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最单纯的光,不能分解,到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一种极为奇妙的现象,让人们对于上面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大家想知道他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吗,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这样设计给了基础差的学生一定提示,使其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利用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便于学生更新已有经验,接受新知识,诱导学习动机,丰富感知。

  2、新课教学

  (1)光的色散现象

  ①介绍三棱镜,引出光的折射,将三棱镜放在太阳光下,调节位置,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现象

  思考:我们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1、白光不是最单纯的光

  2、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

  ②列举生活中所见到的色散现象,解释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过渡:了解了什么是色散现象后,我们再来关注这样一个问题:能看见其它颜色的物体,说明有色光是进入我们的眼睛,进入我们眼睛的色光是不是只有七种?那么这些颜色又是怎么产生的?

  2、色光的三原色及色光的混合

  学生不能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和验证,引导学生去观察电视机,通过研究电视机的'画面发现光的三原色及各种色光的产生原因。

  学生观察之后能够发现,电视机的画面上只有三种颜色的色光存在,其它颜色的光是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过渡:电视机能产生各种色光,因为电视

  机能够发光,那么大家现在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物体,如大家的衣服,桌椅,它们有颜色,但它们能自身发光吗?它们为什么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3、物体的颜色

  指导学生朗读,诊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问: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当光照到物体上时,物体对光有哪几种作用?

  (1)实验演示:透明物体的颜色

  强调透明塑料片的颜色,观察透明物体的颜色与什么有关

  ①将红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红光)

  ②将绿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绿光)

  ③将蓝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蓝光)

  ④无色透明玻璃片放在白光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七种颜色)

  学生思考反馈:

  塑料片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2)实验演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观察白纸上的光谱的颜色,反射的是什么颜色的光?(七种颜色)

  思考:红花,绿叶在太阳光之所以呈现红色、绿色是因为什么原因?

  4、颜料的三原色

  提问:大家在画水彩画时,是怎么得到水彩盒里没有的色彩的?

  介绍:色光三原色

初二物理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下面,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这节课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新课程实施后增加的一节内容,知识相对独立,内容对应于物理课程标准中物质(一级主题)的一个二级主题,本主题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有重要联系。学习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自主的发现物质的一些属性,如:密度、透光性、弹性、导电性等,目的是希望强调物质属性的多样性。接着将硬度作为一个比较突出的属性,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对物体的硬度进行比较排序,在比较的时候用到了刻划法。最后谈到对物体属性的深入研究,促进了材料学的发展,催生了新技术和新器件等。教材整体内容特点是知识比较浅,但内容可以铺的很开,教师设计的空间大,同时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处于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思维已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随时发表见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密度,对鉴别、区分物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物质物理属性的理解(由于其概念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密度、硬度、导电性、弹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会描述物质的这些属性。

  ②会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与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导热性、导电性、硬度等属性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归纳的能力,并体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能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爱护公物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分析:

  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了解物质常见的属性,会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难点确定为:如何通过实验发现和认识物质的物理属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在实验中突出重点,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5.实验器材:

  保险丝,回形针,塑料勺,金属勺,钳子,火柴,牙签,肥皂,钢针,干电池,小灯泡等,学生自带物品。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实验中,既能满足初中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的体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讨论中,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又能展现个性,学会交流,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启发、观察、实验、讨论中,眼手共用学动手,手脑共用学动脑,在动手动脑中完成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获得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因此指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手脑共动,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体验等,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体会这些属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让知识和方法随着课堂的进展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置、教学评价、板书设计)

  1.说教学环节设置

  物理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为了有序、有效地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1.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发现问题是学习的开始,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开端,所以我设计了以实验引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中,自然进入本节的主题。

  实验一:两个不同的回形针(买来的回形针,用保险丝做成的回形针),分别进行打开拉直、拉断、用火柴烧断、烧不断用钳子夹断等实验过程,体会硬度、韧性、熔点等属性的不同,在对比中让学生发现不同,从而自然引入对物体属性的研究。

  环节2.新课教学

  “一、多种多样的物质,按属性分类,便于研究和应用

  二、物质的物理属性:密度、熔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1.硬度

  问题讨论:怎样比较硬度,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评价(多种方法对比优劣,其中经验不可靠)。

  实验二:牙签刻肥皂、刻木块,铁钉刻木块,全体学生用牙签刻粉笔等,引导学生得出判断硬度的方法:刻划法(有缺陷性,注意告诉学生要爱护公物),再比较得出图片中物体硬度的排序。

  问题讨论:为什么铜钥匙越来越少见?

  观察:自己的各种铅笔,说明硬度不同,用途不同。(对知识的应用)

  2.导热性

  实验三:放在热水中的两个汤勺,手摸感知温度的不同。(导热性)

  讨论应用:划火柴说明空气、木头都是热的不良导体,羽绒服保暖,锅各部分材料等。

  3.导电性

  实验四: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换用不同材料接入电路,包括实验一用到的金属丝(说明一种物质有多种属性)

  讨论:以上材料的特点,解释电线的材料选择理由

  4.其它属性:

  观察:第一组图片,你还能发现什么属性,填写书上的空格。

  小练习:说说下面物质的一到多种属性(橡皮、刻度尺、瓶子、水等,尽量选取随手可得的物品)。

  转承:对物体属性的深入研究,促进了材料学的发展,催生了新技术和新器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应用和发展

  爱迪生对耐高温材料的研究,使电力照明走进千家万户;科学家对半导体导电性的研究,导致了晶体管的诞生,开创了人类社会是信息化时代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航天飞行器的特殊“外衣”)

  思考交流:新型陶瓷有哪些物理属性?烧蚀材料有什么特点?”

  环节3.反馈练习(与环节二融合,小循环反馈,更能及时查缺,有效调整教学)

  环节4.小结(学生小结,培养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整体印象)

  环节5.作业布置:

  (1)设计标签:调查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材料,为其中一种材料设计标签。

  (2)制作一个保温盒。

  多样化、操作性强的作业,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适度、恰当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对自然探索的兴趣,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评价融于过程,利用课堂观察、课堂练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兴趣、参与度、能力水平、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通过评价及时了解自己在那些方面获得了提高,还有什么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价、学生互评等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3.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便于学生记录、记忆、理解,形成整体印象,心理学实验表明,进入人脑并被记忆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因此,适量的板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节板书三个标题,第二个标题是重点,黑板分左右两部分,分别为主副板书,书写中注意彩色粉笔的应用。

【初二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二物理说课稿01-17

高中物理说课稿07-06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03-01

初二物理教学总结05-22

初二物理教学计划09-12

初二物理教学计划12-13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5篇03-16

初二物理下册教学计划01-19

初二物理教学计划15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