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时间:2022-05-05 11:53: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 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四、教学教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五、教学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1、(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1)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2)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下面请同学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说一说

  (4)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

  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

  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这部分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你学到了什么”,这是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知识进行运用过程及情感进行总结与反思.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2、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归纳总结本阶段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情操.

  教学准备:农场图一张线路图一张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阶段所学的'知识

  1. 教学时,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说一说本阶段学了什么知识.让学生自由说.

  2.出示卡片:让学生算出卡片上的乘法算式题.

  二、参观农场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才这些桔子是农场的王叔叔送我们的.王叔叔还邀请我们去他的农场参观,你们想去吗?

  2.出示去农场的线路图

  谁来说说去农场怎么走,我们是几点几分出发的.到达目的地用了几分钟

  请学生说出方向与位置以及时间

  3.出示农场图

  请学生认真观察,寻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和大家交流,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大家一起解决。

  三、送书

  创设情境,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叔叔还知道我们二(5)班的同学爱看书,买了很多书送我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书吗?

  出示书图

  接着出示二个数学问题。

  问题一:王叔叔买了一种书,正好用了54元,他可能买了什么书?买了几本?

  问题二:王叔叔还用了20元买了三套书,他买的是什么书呢?每个小组最少说出两种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四、构建学习平台,让学生发表意见。

  说说这节课你对老师的教学满意吗?对老师有什么要求。

  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五、游戏(玩扑克牌)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结束学习任务。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习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习。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习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习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分页标题#e#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 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分页标题#e#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点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也是新编实验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做出新的尝试。

  本次《数学广角》其目的在于试图让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组合数学思想及其方法。本课主要对例1进行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第二点学情分析:

  本教材处于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已有不同层次的接触,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有顺序地、深入地全面思考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数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

  第三点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其中教学重点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因为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对多个事物的排列与组合,常常出现遗漏、重复。所以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突破难点。(因为二年级学生积累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将排列和组合混淆,因此我将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作为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是:师生共同准备数字卡片0、1、2、3,学具。

  第四点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准备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利用学生到数学广角做客作为新课的引入,运用直观情境教学例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从中发现要想摆得快又摆得准确,就必须有序地排列。(理念是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是尝试开启智慧的钥匙,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法、讨论法、谈话法多种方法的组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点说学法:

  我通过合理地安排小组学习、共同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使每名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便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点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老师利用谈话创设情境:在数学王国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哪里有许多的挑战,你们敢去吗,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看一看吧。在此揭示课题并板书:数学广角。(这样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第二步学习排列知识

  第1环节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

  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变化,我设计了比较生活化的“客人来访”,把数字“1”和数字“2”当作两位小客人来到数学广角做客,把数字1和2配上音乐、图画、鲜艳颜色进行多媒体演示。告诉今天学生小客人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由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让生先猜一猜,同伴之间再摆一摆,并进行交流(利用客人来访再提出问题,通过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不悱不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21。如果学生说出11、22这样的两位数,这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对吗?让学生说出理由:只有一个数字1和2,不能摆出。接着抛出问题:12、21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2个数字交换位置,顺序改变,数也发生改变。这就是交换法并板书)

  第2环节探索排列的方法。

  首先提出问题,让生思考。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3人摆,一人记录,由1、2、3三个数字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摆完后,小组交流,你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在操作中获得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比一比,哪组摆得最多?哪组写得更全面呢?(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胜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接着追问:还有不同的数吗?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摆出这些数的?而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这时整理学生的汇报,找出相似的地方板书,例如12、13,十位上都是1,也就是先确定最高位上的数,再确定个位。还有21、23,31、32这些两位数,都是这样摆的。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还有学生会考虑先确定个位和运用交换法都可以摆出这些两位数。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学生。之所以只板书确定十位这种方法,因为这是最优的方法,利于学生今后进行多数字的排列。(这个过程这样设计是因为:在学生的不断探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纠错,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用板书方便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用课件演示。接着用鼠标指着交换法,向学生提问:这3组两位数是用哪些数字摆出的?引导学生说出这3组两位数是从1、2、3这三个数字先选出2个数字,再交换位置。(说明这点是为了让生感受这种方法既运用了组合知识,又运用了排列知识,为今后解决更难的数学题奠定基础。课件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形成整体的认识,加强对排列过程的理解,同时加深印象,初步形成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3个环节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让全班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亲身体验这个过程。(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说得再多,都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好,通过再次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排列知识的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机会,)。

  第4个环节灵活变式,拓展运用。

  接下来进行变式练习:把数字1改为0,用0、2、3任选2个数字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目的为了让学生感受0不能作为一个数的最高位,告诉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不能照搬照套,要认真读题分析。)

  第三步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第1环节情景演示,感知组合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中奖的同学握手表示祝贺,进行实际演示。提出疑问:我和他,我们两个人握了几次手?学生会说一次?接着我问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握几次手呢?猜猜看?猜测过后,4人小组合作学习,组长做裁判,握一握。学生汇报3次(目的让每个人都亲身体验,感知组合与顺序无关)。

  接着课件演示,三个小朋友握手的过程,显示次数。(加深学生对组合的理解)。

  第2环节探索追问,理解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追问:为什么三个数字能排成六个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握了三次呢?接着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再汇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手时两个人即使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一次。(在这里用课件显示,让学生观察对比,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同时使学生明白像握手这类似的组合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这样也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第3环节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首先运用激励语言对学生今天的学习进行评价:今天你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决定给你们每人买一份特别的奖品。这份奖品要5元钱,现在有一张5元,2张2元、五张1元,可以有几种拿法?(这个环节运用语言自然过渡,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习。)

  通过学生摆学具,多人上台汇报书写,教师整理板书并问学生是怎样拿的?学生很容易想到先拿一张5元的,拿一次。拿5张一元的学生也容易想到。接下来就该拿2元的了,确定拿一张2元的,就要拿3张一元,确定拿2张2元的,就要拿一张元的。(让学生做到有序地解决问题,不重复不遗漏)

  第四步当堂检测,加深理解。

  师告诉学生接下来咱们去逛逛服装店,这里有2件衣服和2条裤子,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搭配买一套衣服呢?有几种搭配方法。(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学生可能会说先选一件衣服再搭配裤子(课件演示),有的学生会说出先选裤子再搭配衣服,对于学生出现的情况合理都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告诉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第五步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广角有趣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老师再和生一起总结,并向学生强调要有序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再次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师说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小精灵让我们进行课后调查。(让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六步课外拓展。

  今天老师想和表现好的3个小朋友中的其中一位站成一排照相,帮老师设想一下,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照法?(通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让生理解题意。这当中既有排列知识,又有组合知识。而学生往往会弄成组合问题。首先选出其中1人和老师照相,属于组合。在照相的过程中可以左右交换位置,顺序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不同的照法。使学生明白不能表象看待问题,而要全方位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数学广角

  排列的方法:付钱的方法:

  ①交换法:12、21

  ②确定十位:12、13,21、23,31、32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蜻蜓、树叶、蝴蝶、京剧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再让学生仿照书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本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发现、探索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正确判断。

  2、难点:探索某些对称图形的对称性。

  二、说教法

  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卡通明星米老鼠来咱们班做客谈话导入,并告诉学生我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尤其是米老鼠,在帮米老鼠贴耳朵的游戏中,即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又揭示了课题,达到了愉教娱乐的'目的。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没有按照例1的模式进行教学,而是将教材进行了改动,用卡纸剪了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小动物——蝴蝶、小鱼、七星瓢虫,这些动物都是典型的对称图形。在出示这些动物时,我设置了一个让学生猜一猜的环节,对这些动物对折出示,依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生边汇报,师边演示对折,既形象又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对称的含义,并引出对称轴,师先示范画,然后叫学生板演,最后全班完成书上做一做,先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再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对称图形的特征,又加强了对称轴的概念。

  在巩固练习时,我又设置了一系列智慧百宝箱的闯关游戏,并根据这些练习题的特点各起了一个象征性的名称,如“火眼金睛”,看谁在“桂林山水甲天下、”“1、2、3、4、5、6、7、8、9、0”这些汉字和数字中找出对称图形。又如“是真是假”,让学生判断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并说说为什么?再如“争先恐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例子。通过这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既巩固了本课的知识,又满足了孩子们爱动的天性;还满足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拓展部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依次折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对称轴,这部分知识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边实践、边汇报,让学生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最后,通过老师给孩子们送礼物,现场给学生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也剪一个对称图形,进行展示、互评、欣赏,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又揭示了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本节可一直围绕“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展开的。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课堂评价语言。如:“你真勇敢,声音再大一点就更棒了!”“你的声音真好听,继续努力吧!”“你的思维真独特,我都没有想到!”……我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及时地进行调控,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验不同程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她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因此,我既采取了自主、合作的方法,又运用了探索、实践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如从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谁最聪明?看哪个小组最团结?小组、个人都有小小的奖励。有了竞争机制,每个人不再是旁观着,而是参与者。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贴一贴、猜一猜、玩一玩、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四、说过程

  激趣趣导入

  1、今天我想邀请一位可爱的动画明星和咱们一同来上课,你们愿意吗?(愿意!)瞧,它是是谁呀?(米老鼠),对!是可爱的米老鼠。我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尤其是米老鼠和唐老鸭。现在,就把我的老朋友请出来,大家欢迎一下。怎么,我的老朋友少了一只耳朵是我不小心把它弄掉的,谁愿意帮米老鼠把耳朵贴上。(生贴,生评)贴这行吗?(不行)为什么?贴这行吗?(行!)为什么?(因为左右两边的位置一样)。对,你说的真不错,咱们可以把左右两边耳朵的位置说成对称,(板书课题)。在这里你还能说什么是对称的?(眼睛、嘴巴),在自己身上找一找,看有哪些是对称的?(生找,并汇报,师评)

  讲授新课

  1、小朋友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有关对称的例子,咱们给自己一点掌声吧!看到你们这么棒,有三位可爱的小动物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先来猜一猜他们是谁?(蝴蝶、小鱼、七星瓢虫)师边说边板贴。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左右两边一样)我们把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就叫作对称图形,(补充板书图形)这些都是对称图形,(生边说,师边示范对折)

  3、使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老师用虚线把它表示出来,这条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知道?不知道的学生打开书第68页找一找。(对称轴,生说师板书)小鱼的对称轴在哪里?谁来画?(请一名学生来画,其他学生观察)七星瓢虫的对称轴在哪里?谁来画?(生板演)(生评、师评)

  4、刚才咱们认识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现在也动手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对称轴,画之前先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然后再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师巡视指导,点评。

  巩固练习

  1、瞧,老师给咱们班的同学带来一个宝盒,是什么呀?(智慧百宝盒)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想!)谁来开启百宝箱?(生依次从盒子里拿出闯关的题卡:火眼金睛、是真是假、争先恐后)这里有三个游戏,你们想先玩哪一个?(生选择,进入游戏环节。)

  2、刚才在游戏中表现了同学们聪明才智,现在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的小手是否灵巧?赶快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依次折出它们的对称轴。在折圆形的对称轴时,师须加引导,直到学生说出无数条。(无论怎样折,我们发现圆的两边都是一样的,这样一直折下去,能折完吗?)

  3、冬天来了,有一个节日是我一直都盼望的——圣诞节,我准备了提前送给咱们班同学一棵圣诞树。现场剪圣诞树,师剪,生观察。然后,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动手剪对称图形。剪完的同学四人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内挑选一件最满意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请大家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对称美。

  小结

  这节课,你上的满意吗?(生评价)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大家能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欣赏的眼睛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成功的体验,让我继续杨帆,在课改中远航,每到一站,你都会收获更多的惊喜。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 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四章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意义后,学习乘法口诀的延续。让学生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明确乘加、乘减试题的算理及计算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后,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一说乘法,学生会不由得想到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在这节课里,既要让孩子明确,通过苹果图,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结合图,能理解先算乘法。关键的是如何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用乘加乘减的式题体现,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更需要多媒体的帮助理解。

  3、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感受解决乘加、乘减的不同方法,明确算理.

  (3).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4).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4、 教学重点:

  理解乘加、乘减先算乘法的道理。

  5、 教学难点:

  如何列出乘加、乘减算式

  二、 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的教学重和难点,我采用了一下教学方法。

  1、 利用苹果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图片横看竖看,理解几个几加减几,从而引出新知,并解决。

  2、 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往学习内容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 乘加乘减的理解,并且明确计算过程。

  3、 运用迁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三、 说学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复习旧知、探索新知、习题巩固、反馈总结。

  (一) 复习导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找准新知识起点,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出示苹果图,先出示1列3个苹果,

  再出示第二列,

  列式3+3=6(个)

  3×2=6(个)

  学生明确1个3+3

  再出示1列苹果,引出新知,学生类推

  (二) 探究新知

  1、乘加与乘法口诀的联系

  3列苹果图

  学生明确并说出2个3+3就是3个3

  列式3×3=9(个)

  或3×2+3=9(个)

  先算3乘2等于6,再加3等于9.

  都用口诀三三得九

  在此基础上,学生类推3×3+3也就是4×3。

  为了呈现横着看,又设计了放大一行行的苹果。

  学生知计算乘加可以先算乘法,也可用口诀计算。

  (先练习类似的口算题,再类推乘减的式题就更好了)

  2、不能直接用口诀的(转化为口诀)乘加乘减

  最后增加1列只有2个苹果。

  学生自然地得出:

  4个3+2

  列式4×3+2

  (课程中,有孩子想到此过程,先让孩子说,再出示这个图就更好了,即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又那么自然)

  为了引导学生列出乘减的式题,设计了借一个苹果,又还去,借来的苹果,变成虚的苹果,学生更好的借助图,理解乘减式题的由来,也能呈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学生理解了算理,进而算法迎刃而解。

  先借1个苹果,

  列式4×4

  再还1个苹果,

  列式4×4-1

  五、说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1个3+3 就是2个3 2个3+3就是3个3

  3+3=6(个) 3×3=9(个)

  3×2=6(个) 3×2+3=9(个)

  3个3+3 就是4个3 4个3+2

  3×3+3=12(个) 3×4+2=14(个)

  3×4=12(个) 4×4-1=14(个)

  六、反思

  本来使用多媒体,自己就不熟练,再加上自己不会制作,多数情况下直接下载使用,往往用的不顺手,且不适合学生的口味。为了得到乘加乘减的算式,以及如何理解乘加乘减的算理,我费了好大的劲做的这张苹果图,一列列的呈现,让学生知道相邻口诀间的联系,又能得到乘加的算式,还理解了算理。同样横着看图,列出同样的算式的道理。丰富了学生同样算式的理解。下一步重点引导学生得到乘减的算式,通过借还苹果的环节,再把此过程呈现,为了学生的理解,变成虚线的苹果,学生更能把握乘减算式的由来,算理自然得到。这样,孩子的意识中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3的乘、除法》。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已经学会用10的乘法以及5.2.4.8.7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3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7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练一练。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练一练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已学的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实践3的乘法的形成过程,理解3的乘法含义,培养他们的探究和推算的能力。

  2、熟练掌握3的乘法,并会用3的乘法口诀求商。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手机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3的乘法意义,编撰乘法口诀,熟练进行3的乘除法运算。

  2、会用3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3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

  2、通过抢气球抢答口算。

  3、情景导入

  师:出示幼儿三轮车,一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就是一个3,两辆呢,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呢,就来学习下3的乘、除法。等我们学过后呢,再来帮小兔子解决它的难题。

  二、自主探究

  建构新知

  (一)主动建构3的乘法

  1、观察与思考

  出示媒体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感知。

  2、操作与感悟

  (1)学生独立完成:画弧线、填数、写出几个几。

  (2)交流描述强化乘法含义。

  〖放手让学生观察、思考、实践、描述,让学生深深体会3的乘法的产生,充分理解3 的乘法意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3、探寻规律合编口诀

  (1)独自推算下列一组算式的积

  (2)想一想:这一组乘法题有什么规律?

  (3)编一编

  a、想一想,编口诀时要注意什么?

  b、同桌合编3的乘法口诀。

  〖在推算出一组乘法算式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规律,并让学生想一想,编口诀时要注意什么?而后让学生两人合编口诀可以大大降低编撰口诀难度。

  (4)说一说

  a、指名介绍所编的乘法口诀

  b、说说编乘法口诀时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乘法口诀

  (5)看看想想:3的乘法口诀中有几句是新学的?

  4、自寻方法熟记口诀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熟记3的乘法口诀

  a、给学生1分钟熟读口诀

  b、赛一赛: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c、讲一讲:熟记口诀的方法

  5、独立写出交换题。(写后看书校对)

  〖自寻方法、熟记口诀,给学生一分钟自由空间,教师要巡视,指导学生快读,比赛时请好学生引领,再分小组背,男女生背,学生会兴趣盎然,不要两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二)互动推出3的除法

  1、小组合作

  找出三六十八的兄弟姐妹。

  2、交流核对板书如下

  三六十八

  36=18 183=6 63=18 186=3 3、

  在找三六十八的兄弟姐妹时,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熟悉加减法的兄弟姐妹,将它引进乘除法,学生很容易掌握,并且能加深对乘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有关3的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能做到看清题目,理解题目,能灵活应用3的乘法口诀)

  p43 题1、每束花里有3朵郁金香,小亚买了6束花,里面一共有多少朵郁金香?

  算式:36=18(朵)

  答:里面一共有18朵郁金香。

  师:做这个题目时,小朋友们一定要先弄清楚图意,想一想这里有几个几。然后运用相关的口诀就能很快的得出结果。

  p43 题2、二(1)班有24个人参加环保活动,每组3人,可分几组?

  算式:243=8(组)

  答:可分8组。

  师:这道题的已知信息时有24个人参加环保活动,每个组3人。要求可分为多少个组,就是把24分成几组才能得到每组三人,求的是组数,用除法计算。

  p43 题3、窝外有3只小鸡。窝里的小鸡只数是窝外的3倍,窝里有几只小鸡?

  算式:33=9 (只)

  答:窝里有9只小鸡。

  师:这道题已知的信息是窝外有3只小鸡,而窝里的小鸡是窝外的三倍,就

  是求3只小鸡的3倍是多少,求的是窝里小鸡的总数,用乘法计算。

  p43 题4 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巩固复习拓展练习

  (熟悉并巩固3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应用)

  1、拓展

  a、12=()3 24=()2

  b、3=()()=()()=()()

  〖此环节看似多了一点,但在处理上较灵活:题1、题2采用口答,题3、题4直接写答案,在时间上可以快许多。拓展题是将所学知识进行适当延伸。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为什么要对熟记3的乘法口诀?

  六、课后作业

  练习册3的乘除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1-28

数学说课稿12-26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说课稿07-1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06-16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1-15

小学数学说课稿01-15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11-19

高三数学说课稿04-30

中学数学说课稿11-05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八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