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七篇

时间:2022-04-30 09:22: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七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阜阳市铁路学校的侯晶晶,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刚三年,教学经验不足,加上这次准备的比较仓促,说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正。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上册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六课时------《小熊请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小熊请客》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5、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以“小熊串红果串请客”这一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过程,为编制4的口诀做准备。在推导4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的特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程理念出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强化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小熊请客”的情境,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并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而且通过“开火车”和“对口令”等多种形式,观察学生记忆口诀的流畅性和了解口诀记忆的准确程度。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以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导入,然后用大屏幕出示色彩鲜明的主题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上的数学信息,并展示给大家。接着组织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3串要多少个红果,4串需要多少个红果,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等等。同学们真善于提出问题,我相信你们也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以快乐的心情步入课堂,通过展示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设计理念:让学生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乐学、爱学,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另外这种方法,也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也能体会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编制4的乘法口诀。

  要想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独立完成课本20页的填一填吧,想一想,数一数。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同时我去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请一位同学汇报结果。刚才大家填的速度真快,学的多认真啊!那能根据我们刚才完成的表格以及编制5,2,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编制4的乘法口诀吗?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编制4的乘法口诀,并完成课本20页的4的乘法口诀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去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对编制口诀有困难的同学及时提示,使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正确编制口诀。最后小组汇报结果。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4的乘法口诀表的特点,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4。这时我抛出“如果知道4*5=20,但忘了4*6=?,怎么办?引起学生的思考。有的学可能会说20+4=24。之后我通过师生对口令,男女对口令,开火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记忆4的乘法口诀。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对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做过多引导,因为学生已经经历了5,2,3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学生主要是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这些都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多次的小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我首先设计的是看算式说口诀,这里有10道题,男生女生各说5道,比一比谁说的更好。第二个练习是看口诀说出对应的两个算式。请位声音洪亮的同学读口诀,其余同学对算式。最后我组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运用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实例。生1:一张课桌4条腿,我们组4张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条腿。我们每天上午4节课,每星期5天上课,每星期上午一共上20节课。生3:教室前面国旗一边有4个字,两边有8个字,“二四得八”。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4的乘法口诀。

  生2:我记住了4的口诀。

  生3:我会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多!回家以后,请把你们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请你们再找一找,记在数学日记中,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这样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也,使生活和数学紧密相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对传统的布置作业的一种补充,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方式。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8的乘法口诀。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乘法口诀,为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的重点:编制8的乘法口诀,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难点: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探索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的问题。

  教学突破:通过口诀的编制理解口诀的意义,从而养成在生活中合理、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体味到“有价值的数学”、“有乐趣的数学”。

  根据教材的以上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8的乘法口诀,找出规律,巩固口诀。培养学生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乘法的意义、口诀的与编制规律来进行口诀的熟悉,多读、多练、多背加强口诀的记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口诀的编制与整理过程中,培养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

  3、课堂组织民主、科学、和谐,这种气氛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教学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体现生活化。

  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2、教学过程体现活动化。

  摆方块活动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

  3、教学过程体现开放性。

  在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人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构建探索平台。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1-7的乘法口诀,谁能背给老师听听吗?指名背诵。

  谁能回忆一下昨天我们是如何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说说看。

  预设:A用小三角摆小船

  B用连续加的方法

  2、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那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一个大胆尝试的机会,让你们仿造用三角摆小船的方法研究一下如何编制8的乘法口诀,有信心吗?

  用回忆7的乘法口诀推导和编制过程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1、拿出昨天老师要求你们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填书上的表。小组合作。

  出示一个由8块小正方体搭成的正方体。

  数一数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摆1个大正方体用8个小正方体,摆2个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摆8个呢?

  合作摆一摆,分别说一说,再填书中表格

  据此,你能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再指名说说。

  在让学生观察说说每一句口诀有何变化?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上面探索新知这个方面,我就完全秉持了这个理念,让学生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看一看、读一读、背一背,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三)回顾探究过程,自然生成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摆正方体,探究了8的乘法口诀,谁能把我们刚才动手的过程简单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每次都用8个小正方体?(1个8)

  为什么每次都比上一次多摆一个大正方体?(多一个8)

  观察口诀表,看看每一句与相邻的两句有什么关系?

  预设:A结果或多8或少8。

  B每次8 不变,8的个数不同。

  在同学们充分观察讨论之后,老师小结:8的乘法口诀以1个8 为基础,依次增加一个8;每相邻两句口诀都相差一个8这就是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了解了这个规律,有助于我们记忆8的乘法口诀。

  2、先观察“想想做做”第一题,想好后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二题,直接填空。订正时,请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回顾探究过程,梳理知识形成的要点,培养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新知应用,体会知识价值。

  1、“想想做做”第三题,对口令练习。让学生根据8的乘法口诀说出相关乘法算式,在活动中进一步熟悉8的乘法口诀。

  2、第四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巩固对口诀的记忆。

  3、第五题,要求学生从中获取的信息是:每袋乒乓球有五个。

  4、第六题,要求学生仔细看图,获取的信息有:一共有7人参加收割向日葵的劳动,每人收8棵,一共收了多少棵?

  5、第七题,让学生根据口诀填空。通过填未知乘数,既巩固了有关的乘法口诀,又为学生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

  形式丰富多样的练习题,既避免了学生单调乏味之感,又从不同角度多种视角巩固了新知。趣味化、活动化的组织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符合新课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新知”的理念。

  (五)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谈话:1、学习了这一课之后,你有哪些收获?

  指名好、中、差各一名学生说说。

  让不同的学生谈谈收获,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概念。

  2、师生齐背8的乘法口诀。

  五、 教学评价

  这节课,我个人认为做到了一下几点:

  首先,体现了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构想。

  其次,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第三,教学任务明确,抓住了重点。

  六、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1个8 8×1=8 一八得八

  2个8相加 8×2=16 二八十六

  3个8相加 8×3=24 三八二十四

  4个8相加 8×4=32 四八三十二

  5个8相加 8×5=40 五八四十

  6个8相加 8×6=48 六八四十八

  7个8相加 8×7=56 七八五十六

  8个8相加 8×8=64 八八六十四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学会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会解诀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3、通过学习2、3、4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每生小棒若干。

  教学预设过程:

  一、引入

  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3、4的乘法口诀。

  二、展开

  1、师生共同学习2的乘法口诀。

  (1)谈话:请大家跟老师拿出2根小棒,你能动手摆出一个汉字吗?

  师:谁来说说你摆了什么字?(学生汇报:可以摆“二”字,“十”字等)

  师:不管你摆的是什么字,我们都是用了几根小棒?也就是几个几呢?(1个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一个字用了2根就是1个2)

  那么一共用了几根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指名回答:1×2=22×1=2) 谁能把这个算式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表示?(一二得二)

  (2)下面大家再来摆一个和你刚才同样的字。 提问:现在又有几个几?(2个2) 谁也能列出乘法算式?(2×2=4) 谁来试着编一句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3)小结:一起读读2的乘法口诀。想想我们是怎么编2的乘法口诀?(2根2根摆——说几个几——列乘法算式——编口诀)板书:摆--说--列--编

  2、小组合作探究3的乘法口诀。

  (1)谈话:2的乘法口诀我们编出了两句,想一想3的乘法口诀会有几句呢?(3句)下面我们小组两个人分工合作试着来编一编3的乘法口诀。请同学们先看清楚屏幕上的要求,两个人再摆一摆、编一编。

  (2)小组两人分工合作尝试编3的乘法口诀。

  要求: ① 小组讨论:你们准备几根几根地摆?

  ② 分工合作;摆--说--列--编。

  ③ 编好口诀后,两个人读一读。

  师:刚才老师看到大家合作得都非常愉快,现在哪一组同学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汇报的时候,老师还要看哪一组的同学听得最认真!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

  (4)小结:全班齐读3的乘法口诀,边读边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吗?

  4、独立试编4的乘法口诀。

  (1)谈话:刚才我们一起合作编了2的口诀、3的口诀。现在你们还想来编几的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那下面每个同学都试着自己编一编4的乘法口诀,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同桌或老师帮忙。

  (2)动手操作,自主编口诀。

  (3)汇报交流。下面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样遍4的乘法口诀的?(摆--说--列--编)追问:你是用几根小棒摆的?

  (4)小结:观察4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5、系统整理,学习1的口诀。

  (1)谈话: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数的乘法口诀?我们把学过的这些口诀,整理成口诀表。(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2)师:仔细观察我们整理出来的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3)学习1的.乘法口诀:一一得一。谁知道“一一得一”是什么意思?(1个1)

  三、应用

  师:我们班的同学可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编出了1-5的乘法口诀,而且我们编的乘法口诀和数学家们研究出来的是一模一样的。来,一起用掌声来表扬一下自己吧?

  1、对口决。下面我们一起来对一对口诀吧?首先老师出同学对:(师出生对);同桌互对;指名上台当小老师和同学对。

  2、真不错,熟练了乘法口诀,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课件出示)

  3、动物过河。

  同学们口算这么厉害,你们愿意来帮帮这些小动物的忙吗?河里有许多石头,请小朋友们联系动物身上的数字和石头上的式子或口诀连一连,就能帮这些小动物过河了。(课件出示练习)或(学生打开课本57页独立练习,然后课件集体较对)

  4、看谁写得又好又快又多。(课件出示动物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 从图中你能列出哪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最会动脑筋,写出来的算式又对有多。(学生自主列式,集体板书交流。)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这些乘法口诀可有用了,以后计算的时候还会经常用到他们。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以亲近大海为主题的关于“统计”的知识。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统计的有关内容,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对数据统计的过程要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的统计知识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上册以“我又换牙了”初步认识了统计。在一年级下册以

  “我们的鞋码”为主题学会了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形成了简单的统计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有了这两部分知识做基础,我们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了以“亲近大海”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从“统计”这两个字眼上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去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前两册统计的学习是这样的,那么本节教材的学习更是这样。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并倡导的“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我想本节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是: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感受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标是:结合实例,培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法和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夏天海滨浴场上呈现出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对分类统计的学习。

  2、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与同伴一起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作了以下准备:课件、学生2份题签等。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体验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与一年级统计内容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加以统计。本节课的统计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那么如何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呢?我们的教材是呈现了一幅夏日海滨浴场这一学生特别喜爱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两个重点问题。根据第一个问题,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统计的方法。第二个问题重点就是组织学生巩固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面对教材的这种情况,我有两点自己不同的处理方法:

  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游泳的人数减少了几个,呈现出了一幅比较清晰的画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受到人多的干扰,为顺利学习分类统计做好基础。这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作为实验教师可以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说法。

  其次在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中,我们书上直接给出了两种分类统计的标准:一种是按男女分,一种是按是不是戴游泳帽分。我在设计时感觉根据知识和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探究出分类统计的方法,就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为小组合作探究来学习,而不是直接给出按标准。我认为这样做即使学生探究不出分类的统计方法,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也将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而且,只有在他们探究的过程中参与交流,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原始思维状态,把握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有了我对教材的认识和我备课的这些想法,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首先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再播放一段美丽的海边录相,引出书上的主题图,再重点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2个问题?在本环节我注意了3点:第一点让学生猜一猜录像中跑向大海的小朋友去干什么?引起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第二点在学生充分识图后,我注重了从下到上,有顺序的进行了一个小总结。这样做的目的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第三点在学生提完问题后我注重了一个全面性的总结。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一幅图提出的问题是多样的,今天就重点来解决2个。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以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分类标准统计“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达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了三个小环节完成:

  第一个小环节:讨论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首先让学生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启发他们说出不同的分类统计方法,如:可以按性别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帽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圈分类统计。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中,不怕花大量时间,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让学生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学会倾听同学的观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需要。在完成统计表时,让同位合作选择一种或两种分类方法完成统计表,初步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我认为在探索活动中,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不可少。独立思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他们因为受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局限性,有的思考结果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交流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维结果积极的进行反思,逐渐走向合理。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交流的一是和能力,但是在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其合理性的进行判断的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局限在表述而非沟通的意识里。交流没有积极的反思与回顾,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3人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多样性。让学生观察3个统计表,通过提出并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分类统计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初步感知分类统计的意义。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在组织学生展示时把评价的大全交给了学生,如:你认为这种方法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可以吗?等等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思考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意见和建议。在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认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学生独立解决“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采取的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3、借助刚才统计的感性材料,比较新旧统计知识的不同,来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和方法,在整个环节中都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

  我这样分3个层次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层层递进。

  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这样的:先由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汇报交流,并说出统计的方法,再有其他人评价补充。这样处理目的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体现了“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生数学的重要性。为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学生探索分类统计的方法以后,我告诉学生分类统计能让我们对统计对象了解的更清楚,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要用到分类统计,说一说你想统计什么?准备怎样统计?为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数学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统 计

  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单元教材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乘加、乘减、除加和除减及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四则运算方法在实际问题哄的中和应用。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探索“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回合运算想运算顺序,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通过购物的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飞顺序;在解决问日的过程中发现先乘后加的于一年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爱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飞合理性进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括号、需要先算乘、除的混合运算式题;利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关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运算的顺序。

  (3)重视学生在计算两步式题时,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时划分6课时(机动课时)

  二、单元学习内容前后联系:

  1、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1)一年级下册百以内加减及实际应用。

  (2)表内乘除及实际应用。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混合运算的顺序。

  (2)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三年级上册:乘除法中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实际应用。

  三、单元教材总体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实际运用。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以单纯的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小熊购物”“买鲜花”“过河”等多种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运算顺序

  当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要安排一定的顺序进行运算。可以结合解决为难他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四、每课时详细分析:

  第一课《小熊购物》

  1、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教学难点: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2、本课知识点:本节课有两个知识(乘加的运算顺序和乘减的运算顺序)本教材创设了“小熊购物”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教学时,首先请学生先观察主题图,找出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在讨论“胖胖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该付出多少元?”这个问题时,教材列举了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得出的结果。(对学生可必提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的说法)在综合列式方法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更是将乘法放在前面,另一种则是将乘法放在后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假发和乘法的综合算式中,无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当“小小的售货员“或者当“小顾客”,买卖东西算价钱,本节课只是借助情境,使学生体会“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在日常教学时,不要求学生必须列综合算式解决应用问题。

  借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试一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既可以用分步解答,也可以用综合算式解答。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过程,体会在即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学生在学习除法竖式时可能存在的问题:运算顺序出现错误,学生会习惯性的按惯性从左往右计算,不认真观察题型,还存在讲不计算的内容忘记写或者将不计算的写在后面。

  第二课《买鲜花》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先算除法,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先算除法,后算加减”的道理。

  2、本课知识点:本节课同样也有两个知识点(除减的运算顺序和除加的运算顺序)教材中创设了“买鲜花”的情境,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问题,让学生是解决问题,并与同伴讨论试列出含有除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算式,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在此基础上海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朵手啊钱?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分析既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时可能存在的问题:运算顺序及第一课时存在的问题,以及书写格式上存在问题。

  第三课《过河》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关键:

  知识目标: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能力目标: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2、本课知识点:本课的知识点是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教材中噢乖创设了“过河”的情景,通过“河岸上有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哦啊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要解答什么问题,然后独立试做。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9。急哦啊是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该算式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结合具体情境发现问题,然后教师将小括号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领会到有了小括号使,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本节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正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可能学生会先算乘除发而忽略括号里面的加减法;解决问题时,学生列出的算式少了小括号。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和“2—5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口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图,将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活动,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本节的“乘加、乘减”是让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结算出结果。在设计本课中,我力求在“算”与“用”教学的结合点上有所突破。通过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乘加、乘减式题,试想体现以用引算的做法。当得出乘加、乘减式题后,要让学生及时感知算式与实际背景问题的联系,真正理解式题的含义(“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图与式的结合来探究算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提高个人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

  2、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生谈话:

  师: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什么?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称号后面的数叫什么?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知识。

  师: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生答)乘加是什么意思?(生答)乘减呢?(生答)一年级我们学过加减混合运算?谁来说说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生答)有小括号又该怎么计算?谁能大胆的来猜测一下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生答)

  2、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过渡:看来我们已经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诀,那我们大家有信心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验证刚才大家的猜测吗?(生答)老师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

  (二)民主导学

  1、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

  乘法算式:3×4=12(个)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教学例5

  (1) 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 小组合作学习

  (3) 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

  (4) 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5)小组讨论: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3、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三)检测导结

  1、练习十二的4题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吗?

  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2、5×3-5 = 5×3+5= 5×4+5=

  5×2 = 5×4= 5×5=

  上下两题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画的方法,自己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

  4、反思总结

  师:回过头来看一开始我们的猜测,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大家真了不起!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成了小小数学家,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你能给大家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 3×3+2=11(个)

  3+3+3+3-1 4×3-1=11(个)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中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练习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定位教学目标,找到教学切入点。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新数学读本》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P34、35《对称图形》。

  2、关于对称图形的知识点分析、定位。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这课中出现的对称图形主要是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且是一个图形。用“对折”、“折痕的左右(上下)大小、形状一样”、“折痕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等描述作为对称图形的内涵,需要学生初步了解,并且通过操作,对对称图形有一点直观性的了解。

  3、教学目标

  (1)经历多种感观、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提高认识水平;

  (2)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提高判断能力;

  (3)经历拼、画、折、剪的操作,丰富学习方式,增强操作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学会辨认对称图形的方法。

  5、教学难点: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灵活地辨认对称图形。

  6、了解本课内容的衔接与铺垫,找教学切入点。

  一上《认识物体与图形》中认识基本图形,二上《图形小世界》中拼七巧板,平移与旋转、图形的分与和这些是学习对称图形的基础。点阵画对称图又为后续点阵、面积等内容的学习进行了铺垫。

  二、设计教法,预设学生学习过程。

  (一)多种学习形式,认识对称图形。

  1、直观演示法,感知对称图形特点。

  2、动手拼一拼。解开对称图形的基本事实。

  3、点阵画图形,加深对称图形的认识。

  (二)大眼睛找对称,学会判断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课外延伸,欣赏对称事物,感受对称美

  (四)剪对称图形,运用对称图形特点,创造对称美。

  三、实际教学,看学生实际学习反馈。

  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一)图形超级变变变,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片断一

  (注:学生对图形变化的过程很感兴趣,投入地观察,一直跟随着课件,发挥着想象力,同时又在积极思索着变身的窍门。)

  学生:正方形对折,撕成两个一模一样的长方形,在拼成大的长方形。(两个一样的图形拼图,这个变身的窍门就是对称图形的特点)

  从基本图形入手,向学生初次展现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段引入一方面唤醒学生已有的对图形的分与和、平移与旋转方面的经验,经验是有层次性的,因人而异,所以学生学习的起点会不同,后续的学习和发展也会不同,在这里为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设定了自己的起点。另一方面图形平移、旋转、分、和,又为下一环节创设性的拼图作了铺垫。同时学生对图形的变化感兴趣,发挥想象力,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了拼图的欲望。

  (二)学生操作拼图,发现对称图形的“基本事实”。

  1、现在利用她们的窍门,请你也来变一变,从上面的图形中,选两个拼

  一拼,你打算选哪些图形?学生操作。(图形在信封里,一组一个信封)

  片断二:学生拼图的兴趣很浓,尽管只要求她们选两个图拼一拼,还是有不少学生拼了第二个、第三个图形,喜欢这样的动手操作,并运用了平移、旋转的知识努力拼出不一样的图形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2、学生展示作品。观察拼图。

  片段三:展示拼图是那么地欢快,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现给同学,希望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在展示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拼法,然后努力想拼出不同的图形。

  片断四:敏锐地捕捉到了图形形状有一样的事实,经过平移、旋转后可以更清楚地找到相同的图形。

  这些图形你怎么拼的?(选择一样的图形,

  对起来拼拼,对折,大小、形状一样。)这里都是这样的图形吗?(拿掉不同类的)

  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叫它(对称图形),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对折重合、上下左右图形一样等)(课件出示“对称图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儿,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我们来进一步认识他。

  通过前一环节中所得的关于对称图形的认识,来拼一拼,材料来源——做与说、书上习题第3题,由于图形有难有易,故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先估计自己的能力,分层操作,选择图形拼接,展示拼图。通过学生说拼法,感知图形左右、上下一样大等。解开对称图形的基本事实,将对称图形正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说说已经知道的对称图形的内涵。

  (三)点阵画图形,加深对称图形的认识。

  1、出示点阵,出现半棵松树,这是什么?(树)怎样可以证明是树?(画出另一半),你准备怎么画?(对折画,画点,连连起来等)

  片断五:学生感知了点的位置是根据左边已有的点与折痕的关系得到的,点和点连成线,形成面,左右形状是一样的'。

  2、学生动手画第二幅(鱼)。展示有问题的作业,分析原因。

  通过画对称图形,让学生了解很多对称图形来自与生活中的对称事物,把生活中的对称事物画在纸上,就能得到对称图形。

  (四)大眼睛找对称,学会判断对称图形的方法。

  1、大眼睛找对称,说说是不是对称图形

  片断六:在判断中,关于对折产生了疑问,竖的对折是对称了,横的对折却不是对称,怎么办?带着这个疑惑,动手折一折,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有一种对折是对称的,他就是对称图形。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只要看它们对折后是否能够重合,能够重合的就是对称图形。利用了对称图形的特点,判断对称图形。

  (五)课外延伸,欣赏对称事物,感受对称美。

  欣赏生活中的对称事物。(建筑、剪纸、脸谱、飞机、风筝、蝴蝶等)

  片断七:经过学习,学生已经能判断对称图形了,能感知对折的折痕,同时被美丽的对称事物所感染,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也可以很有意境、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

  美丽的对称图形,除了欣赏还可以装饰环境,大家一起设计或收集一些对称图形,来装点我们的教室,好吗?(有学生马上提议剪一剪)

  (六)剪对称图形,运用对称图形特点,创造对称美。

  有什么办法能制作一个对称图形呢?我们要制作一颗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对折画半棵树,我直接画就行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剪自己喜爱的图形。创造对称美。

  作业反馈:课堂作业本p26第一题,判断16个对称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全对有4名占,错1个有4名占,错2个有5名,错3个有5名,错3个及以下的占69.23%;错4个有3名占11.54%,错5个有3名占11.54%,错7个、9个的各一名占3.85%。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1-28

数学说课稿12-26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1-15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说课稿07-1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06-16

小学数学说课稿01-15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11-19

中学数学说课稿11-05

高三数学说课稿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