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2-05-22 09:03:37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阅读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

  通过教体局组织的这次培训以及对李文文老师对阅读教学策略的解读,让我对低年级阅读教学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学习以及本人低年级教学实践,将几点体会小结如下:

  一、在情境中进行阅读的指导。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二、读演结合,提高说、写能力。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三、继续引入多种评价方式

  在朗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要做到重方法引导又不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应适当加点激励。

  四、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教师应将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发现,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一堂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起点。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喜悦与满足离开课堂,怀着激情与好奇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教师才是真正实现了从一个“灌输者”到一个“点火者”的角色蜕变: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发现者”。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情境中阅读,把听、说、读、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再给以多种评价方式,一定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受益一生。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2

  给孩子读书,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读书,读了几年,收获颇大,孩子对书的热爱让我感动!先就儿子他们这个年龄段(四至五岁)谈谈我的一些在幼儿阅读方面的感受吧。

  随着社会的不段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也日益的加快,通过语言解决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要,有位教育家说过:“人类有两种语言 , 一种是听觉语言 , 一种是视觉语言。”根据教育家们长期的科学早教证明 , 儿童期不仅是学习听觉语言的最佳期 , 也是学习视觉语言的黄金期。如果儿童在学习发音说话的同时 , 早期学习识字、朗诵、阅读 , 使视听语言能够与之并驾齐驱 , 那么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就会突飞猛进的提高。

  非常庆幸儿子刚好赶上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课题时间,面对日新月异,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大家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早期阅读更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幼儿期也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期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在发展幼儿阅读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让幼儿在阅读中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敬畏的情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质,增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的能力,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从而对理想与末来的向往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与启迪。

  早期的阅读培养是一种习惯培养,不在于使他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字,而是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使其长大后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在我的心里我一直认为书本是甜的,在犹太人家里,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其用意就是,让孩子知道书本是甜的,要热爱读书。让孩子热爱读书,也是幼儿园在早期阅读的一项重要任务。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文明的成果大都积沉在书中。让幼儿从小在书的海洋中徜徉,有利于对幼儿进行智力和人性的开发与启蒙。

  当今世界正面临21世纪的挑战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地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负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状况。因此,培养幼儿的阅读与社会性发展,不仅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促进幼儿完整的自我形成,使他们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有良好的适应性,能积极健康地发展,作为家长应积极配合老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综合一些关于幼儿阅读的资料后,我个人认为对于幼儿阅读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注意的: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大人选择大人喜欢的书看,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看,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看,看完放好,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主动提问,使其快乐地身心愉快地阅读,亲子共读是大人与孩子一起做的事情,大人也有权利享受其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还能巩固阅读效果,让幼儿在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的语言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一边玩一边读,请用游戏的心态而非修行的心态与孩子一起读,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自由活动中,孩子有选择读书的自由,也有选择不读书的自由,只有当读书真正成为孩子自觉的行动,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阅读教育才是成功的。在接送幼儿的路上教幼儿认一些广告语,路标名,介绍一些社会活动的规则、意义,多带孩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体验社会与家庭的关系,使孩子在感受家庭的温馨气氛,掌握与家人交往的技巧之后,让孩子走出家庭接触外面的社会 。如果我们让孩子在一种创设的'环境中学习,不是应试教育下的认字、读字,而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给幼儿从自我学习中培养孩子的能力,相信幼儿会自主的获得更多认知。

  三:让孩子充分参与,亲子共读不必正襟危坐,亲子阅读不但提高了孩子的阅读能力,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而且还大大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增进了亲子感情,在家中给孩子设置属于自己的小书房,选择孩子自己喜欢的书,方便孩子阅读,每晚在孩子临睡前,和孩子一起讲10分钟小故事、和孩子一起看书等,让孩子尽情参与是聪明的做法,可以请孩子翻书、跟着念念有词,随着故事的发展欢笑、蹦跳。在阅读活动中,要重视引导孩子用表情、动作、体态等表现故事的内容,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在情感体验基础上进行创造。如讨论在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你觉得什么地方最精彩?”并让孩子模仿书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孩子富有个性的表演,就是一个自我创新的过程。对有一定阅读经验的孩子,在阅读新书时,要重点引导他们去观察画面的背景,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猜测故事情节,尝试为故事取名等,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孩子,让孩子多观察、多表达、多总结。

  四、阅图漫画,为孩子选择图画书或插图丰富且有艺术美感和感染力的书,在阅读的前后、过程中,与孩子一起享受读图。不要将阅读图画书看作小孩子的特权,大人也有权利和能力享受,何况大孩子。 让孩子插上他们想象的翅膀,尽情的翱翔。支持幼儿把书中的问题带到实践中去探索。

  五、一边读,一边演,富有感情地、投入地阅读,既是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也是传导阅情的最佳手段。有条件的,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表演。

  六、引发问题,引导思考,不要将共读看作“考察”孩子阅读能力的手段,重要的是引发孩子自己的问题,重视问题,通过开放性的结论引导孩子更广泛的思考。根据幼儿理解层次,引导讨论。 阅读应该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能把握图书,从而获得成就感,怎样提问才能不致让孩子们感到为难又能引发他们思索?怎样做到尽量自然地跟孩子一起讨论读过的书而不是让孩子感到是在接受考问?这需要根据幼儿对图书内容的熟悉掌握程度来决定。在初步熟悉图书内容时,提一些跟情节内容相关的具体问题,如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做了些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等等。在幼儿对图书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时,则可以请孩子们自由讨论自己对图书的感觉,如,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你觉得哪一页的画面最好看?你觉得**还可以怎么做?如果你是**,你会怎么做?等等。 当孩子对故事已有相当的理解时,可以提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孩子体会故事背后隐含的意思。 “好书不厌百回读。”反复读一本书,以不同的方式来读一本书,对孩子的理解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七、与孩子平等地聊书,大人与孩子一起进行阅读活动,一定能找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聊书是帮助孩子理解和拓展兴趣的好方法。但要切记,这种交流是完全平等的,大人未必总比孩子高明。

  八、读后行动,拓展阅读,阅读不是读完就完的事情,成功的共读活动可以唤起阅读者广泛的兴趣,如画画、做手工,进行观察、实验,都是非常积极的反应。如果能抓住孩子的兴趣,进一步延伸阅读,将事半功倍。将早期阅读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教育中去,使孩子得到全方位和谐的发展。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有表现故事的愿望,这时尽力为孩子提供机会,如果需要材料,也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

  九、充分利用公共资源,鼓励孩子把自己熟悉的书讲给大家听,鼓励孩子们之间间交换图书,懂得好书要大家分享,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应当引导孩子充分利用公共图书资源,多去书店和图书馆看书、借书。

  十、变换阅读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读新书时鼓励孩子看图大胆猜测故事内容,并用较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尝试为新故事取名。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增加孩子的阅读经验,使孩子对图画的观察力、理解力都有所提高,所以,在读新书时,尝试让孩子先猜一猜,讲一讲,激发孩子对新书的渴望。

  通过给儿子读书,我认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不可否认,阅读可以增加阅读者的知识,开拓阅读者的视野,但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理解的早期阅读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如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汉字,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准备技能,但在给孩子读书的过程中,在搜集早期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早期阅读不是为了早日学会阅读,婴幼儿虽然有必要认识口语与文字的对应关系,有必要掌握看懂图画书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辨认自己的名字和常见字,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读书的热爱,要把阅读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兴趣、需要,让孩子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通过爱上阅读,使孩子同时学会爱的方式和爱本身,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世界。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阅读能力能使孩子获得更多情感体验和更多阅读的快乐,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读书,热爱生活。

  “如果不爱,会又如何?”是一个推广儿童阅读的热心人士提出的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应该是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更新的诠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说给人一条鱼,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其实,教给他捕鱼的方法也不是最好的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让他喜欢鱼,让他喜欢捕鱼。如果一个人不喜欢鱼,也不喜欢捕鱼,那么,再好的捕鱼方法,对他来说都是没有用的。只有喜欢捕鱼,才会经常捕鱼,他自然会钻研捕鱼的方法,才能捕到更多的鱼。

  读书也是这样,在我们的周围,认识字,会读书的人很多,可是喜欢读书的人却不多。所以,“教孩子学会是容易的,教孩子爱却很难。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爱”。儿童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逐渐能够独立思考。尽管他们还不完全识字,但是他们能够独立阅读各种图文并茂的书,能够自己与书对话,成为成功的自主阅读者。唯有成为自主阅读者,才算真正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才会对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具有持续的兴趣和热情,才会在阅读中跨越时空、纵横古今,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广度和心灵高度的培养。 在这个阶段,应该鼓励孩子开始培养自己的兴趣。在读书的兴趣和取向方面,孩子深受大人的影响。大人一方面应该选择自己真心喜爱的书,一方面也应该适当控制,不要让自己的趣味过多地限制孩子的发展。在很多时候,大人说“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欢某种类型的书”,往往真正不喜欢的是大人自己。 许多大人会在这个阶段加大培养孩子认字的“力度”。实际上,阅读起步得较早的孩子会自然表现出对识字的一定兴趣。适当选择辅助识字的读物也是有益的,但请一定记住,相对培养阅读兴趣而言,识字是次要的事情。不要把图画故事书当作识字练习册,更不要让识字取代了阅读。

  这个阶段也是拓展孩子阅读领域的好机会,可以捕捉孩子的兴趣和热情,适时提供延伸阅读的素材。比如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相关的科普故事、知识性读物,帮助解决孩子的诸多“为什么”,刺激他更多的观察和探索。选择知识性读物,切忌片面追求大而全,应该着重考虑趣味性、合理性,而且应当是富于想象力的,最好还应该有较好的文学性。早期阅读实质上是幼儿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所以我认为在早期阅读中师幼长的互动关系和鼓励的话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培养幼儿欣赏、讲述和朗诵等多种能力的文学活动中,常常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他们会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向老师和家长发出请求、征询、展示、寻求帮助等。这时就需要教师和家长鼓励幼儿,这样不仅增长了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幼儿的童年生活中,阅读不能被作为一项任务。而要在幼儿的生活中充满了游戏精神,他们在阅读时也就是游戏,既以游戏的方式,也为游戏的目的。 我觉得幼儿园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在家也应该给幼儿一个阅读角。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3

  为期一周的语文录像课以及学科大教研落下了帷幕,经过这一周的学习,老师们收获颇多,最多的感触就是要让孩子学好语文,一定要让孩子爱上语文,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

  都说,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黄金塑造期,如果此时父母过于强调成绩,极有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天赋和创造力,但不少家长也犯难,自己当然知道阅读的好处,但奈何不知道如何操作啊!

  6—12岁小学阶段的孩子,不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是因为小学课本的单一性和肤浅性,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孩子的大脑成长的需求。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如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哲学、艺术等等百科知识),才可以让孩子的智慧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事实上,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因为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了,自然就没有时间大量读书,而这如同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满分,对孩子的未来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这种损失到了初中就开始显现出来,很多中学老师都知道一种奇怪现象:那些小学阶段单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获得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这些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不会学了;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

  因此,小学阶段一定要让孩子们从容一些,不要过于追求分数的高低。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的长久发展和未来更大的成长力量,请不要过分在意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而应该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培养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让孩子受益终生。

  在同学们学好语文的道路上,我们希望和家长一起共同努力,塑造孩子们良好的阅读品性,相信他们在我们共同的引导下会走的更稳。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4

  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如下三点较为成功的体会.

  一、阅读课教学必须以学生实实在在的阅读为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要进行实实在在的阅读,而且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阅读过程中,应该始终伴随着大脑的深入思考.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如面对的是还未养成一定阅读习惯的学生,就给出问题,让其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如面对的是已形成阅读习惯的学生,就要求他(她)们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如面对的是有相当阅读能力的学生,就要求其阅读之后,谈谈对课文的理解、看法、认识等.

  二、学生对数学课文进行阅读,既要理解数学知识和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更要理清文章的结构.中心、段落大意等.实质上,一篇数学课文,就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要很好地阅读理解数学课文,这二者就是互为基础,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例如,上面所举的一堂阅读教学课中,有的学生在对第一自然段进行阅读时,不能准确地理解

  第二层的含义,也不能准确地划分第三层,除定的'数学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还是语文阅读能立不高。

  三、对数学教材的阅读不应该只停留在数等课文上面,而应该是对包括例题、练习、习题在内的全方位阅读.从对例题的阅读过程中,可以提炼出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技巧等;而有自练习、习题本是一些优美的结论,是对课文的补充或延续.总之,对数学教材的阅读需要逐章逐节,反复揣摩,有些甚至还可揣测编者的意图.

  成功的阅读就要做到从现象深入本质,从少许见多许. 因此,成功的阅读必然伴随着深入的思考。所以,一堂有效的数学阅读教学课,也就是使学生进行积极而深刻的思考的数学课。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5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一、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

  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

  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四、营造良好阅读气氛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如提供图书阅览室,内藏足够的图书,配置较大容纳量的书桌,教室四壁张贴有关读书的标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软环境则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如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等。这样,就能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五、大胆想象 展开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6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不是为了教。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最大目标。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交际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而阅读是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阅读不仅仅帮学生获得兴趣,开阔视野,汲取丰富的语言知识,还能扩大词汇量,促进听说写的能力发展。对于低段二年级的小朋友,在还没有学会26个字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果很好的结合所学知识让他们理解和朗读一篇短文呢?这是在我校校本教材改版后所遇到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小学低段怎样正确处理英语课程中阅读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阅读是理解是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开展小学低段英语阅读教学呢?

  1、选择阅读的语篇小学生年龄小,英语知识有限,在用英语阅读时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词汇的有限会给学生阅读带来困难,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在学生阅读前,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创造足够多的机会学习阅读材料中的单词和句子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即将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为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做铺垫。比如要孩子们阅读一篇小猴子找水果的短文,我们可以先复习或教授水果单词,并且学习一些其他相关的句型。

  2、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阅读需要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在短时间内,低段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的深度吗?当然不能,在阅读之前,可以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找出不能读出来的单词。在学习了拼读法之后,学生有能力去拼读一些简单的单词。所以这也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让他们深入思考,根据上下文猜猜陌生单词的意思。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一些信息,并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3、逐步渗透词汇在阅读教学中,将影响学生阅读的难点词、短语逐个地渗透到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更加简短的语篇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这些词和短语。这是继前面第二点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的一个深入探讨。阅读的目的就是理解文章,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理解单词和句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然后把知识从书面上搬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这才是阅读的.意义。而不是像对话课教学一样,刻意将它们逐个进行教学。

  4、升华练习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阅读教学目标和阅读教学内容。低年级英语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能看图识字。小学低段的阅读,几乎都是配有插图的,所以更加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像如同一个简短的故事,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结合动作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老师可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小组合进行roleplay,然后表演出来。这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想而知,学生能够表演出短文,那他肯定对文章已经理解了,并且已经运用到实际。所以,设置情景,让学生利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对短文进行一个升华的练习,而不是仅仅读出来。学无止境,阅读也无止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提高总的文化素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都应该是学习对象的激活者、示范者、指挥者以及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体现当代教学模式的特点。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并首次把 “丰富语言的积累” 写进了教学目的, 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 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 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 因此,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 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 “点缀” , 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 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我在班级开展了课外阅读指导活动, 并注重在以下五个环节都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有所收获。

  一、 多管齐下, 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 召开家长会, 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 取得家长的帮助, 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 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 提倡亲子阅读, 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 布置班级读书角, 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 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 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读书小屋” 每周推荐一本好书, 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二、 帮助学生选择健康、 适合的课外读物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 有的喜欢名家名著; 有的喜爱科普作品; 有的迷于军事知识; 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 我们放低要求, 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选择健康、 有价值的书。 课外阅读益处很多, 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 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 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尤其孩子, 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 心灵会日渐纯净, 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 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三、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1.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 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 字数、 摘录好词佳句、 展示心得体会, 学会积累, 学会与文本对话, 学会做读书笔记; 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 会续写、 扩写、 缩写、 改写等) 。以保证阅读数量, 提高阅读质量。

  2.集中指导,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 便于教师指导。例如,有时利用语文天地中的阅读篇目分组学习, 小组交流, 交给读书方法,填写读书卡。

  四、 有机整合, 减轻课业负担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 人人时时学语文、 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 特殊的节日, 特殊的事件, 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草船借箭》 , 引导阅读 《三国演义》 有关章节;……学生手中的《字词句篇》,每单元的阅读 文章不但精彩, 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 应充分利用。

  2.保证阅读时间。 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 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 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 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 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五、 搭建展示平台, 提高读书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增强阅读实效, 我思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 “我喜爱的名言” 交流会, 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 欣赏。 “名人故事会” , 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自办班级 “课外阅读报” , 刊载论文格式美文佳作, 选登优秀读书笔记……孩子们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 采稿、 写稿, 乐此不疲, 热情高涨, 读写能力得以增强; 参加 “读书知识竞赛” “红色经典诵读” 有效促进了学生读书、 交流、 展示的积极性。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8

  高年级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写景的文章,既要读出景物的美好,还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读的指导,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还要避免割断情感的联系,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默读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为此,本册教材将默读与理解、思考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加强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等方面的训练。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许多也是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为保证默读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不能匆匆忙忙,流于形式。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教学时都不是单一地用朗读或默读的方式,而是要根据读书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教师要妥善安排,做到每次读书的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并能体现出对课文学习逐步深入的层次性。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9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也结结实实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每节课上,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语言、眼睛、动作……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情感去融化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语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创造“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我们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我们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多一些感悟

  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让我们大胆地去实践,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台戏,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可开阔视野,提高成绩,开发智力。那如何尽快地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呢?听了季树涛老师的讲解我感受很深。

  第一,要以新课程标准做指导依据

  语文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第二,阅读培养的方向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

  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第三, 如何进行好阅读教学呢

  一、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要把教材的内容变为学生的知识与素养。

  (一) 多角度反复(二)章法分析(三)选点精读

  季老师在此举了课文实例,给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

  二、教材处理是关键

  教材处理研究的目的,是如何利用教材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

  季老师在此举了《天上的街市》《变色龙》的例子。还为我们列举了中考的例子,为我们的应考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总之,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用到实践中去,并不断提升。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1

  早期阅读活动作为儿童获得书面语言的重要活动,近年来在幼儿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的研究发现,3~8岁是汉语儿童阅读行为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儿童需要养成常阅读的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只有成为自主的阅读者,才会对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具有持续的兴趣和热情,才能享受终身学习的乐趣。

  经过了一年的阅读学习,不仅我的`收获良多,幼儿在早期的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首先,在早期阅读方面,他们对书本和阅读表现出兴趣,能回答针对故事内容提出的预期和假说的提问,按照一定的顺序阅读并理解阅读。一些小朋友们还能逐字地背诵整本图画书,例如李俊彦小朋友,他刚接触阅读时,回答问题只是几个字,且咬字也不很准确,而现在呢?不仅能熟练且能完整地回答问题,同时,在阅读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能够自主地进行阅读并对感兴趣的事向老师进行提问了。其次,在早期的识字方面。幼儿开始了解文字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能区分画画和写字,知道文字与图画是不同的,也愿意念书给别人听。最后,在早期书写方面,他们能用画图来代表写字,喜欢拿笔在纸上涂写,能将所写的内容说给他人听。

  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看到了幼儿的种种进步,同时也收获了一份份的感动!例如在《没有不方便》这一课中,孩子会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一些残障儿童。比如故事中的阿明,由于外形的特异,许多幼稚的孩子会对残障儿童产生本能的排斥与恐惧。教育环境中有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让孩子们以健康的心态接受“不一样”的人、事、物。对每一个孩子不说,要懂得:“友爱”,应该一视同仁,没有任何的选择。每一个孩子都应当有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同情心,主动地帮助弱者。同时,残障小朋友也要学习用健康的心态来和他人相处。本书的作者温馨地讲述了这样一个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边一故事,用这样一个朴素的故事触动我们和孩子的心,去深层次地感悟友谊的互动、平等、尊重,还有爱的表达。

  记得上完这节课时,要求小朋友们设计一些特别的东西为身边有残疾的小朋友带来方便。小朋友都能参与其中。过了一会儿,王一川小朋友拿着他画的画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给他们设计了一把电扫把。”我问:“那有什么作用呀?”他说“一按开关就能自动地帮别人扫地了,对手不方便的人来说最好了。”听了他的话,真为他有这份爱心而感动啊!

  总之,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我们教师应有鼓励幼儿创造表现的策略。引导幼儿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大胆想象创造,并用自已的语言和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已的创新内容,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可以独立自主阅读的人。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2

  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课文的阅读教学作为载体。让学生阅读一篇篇课文,在阅读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思想上受到教育,审美情趣得到培养,心灵受到洗礼。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听说读写是语文要培养的能力,阅读教学培养的能力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就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并集中,其中二者相交部分是形成学生能力的重中之重。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全面,学生未来生活的阅读能力才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不会落伍于社会的`发展。

  高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读好书呢?

  首先说说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其次是默读。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默读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

  (4)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5)引导学生学会“应用”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3

  传统的阅读教学,多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方面,其实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还必须要注重“读”的训练。因为,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阅读教学中由学生读中理解语言的有效方法。

  一、尝试性朗读尝试性朗读一般在刚接触课文时进行,很多学生阅读文章,往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这样,就要注意教给学生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

  1、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学会寻找关键语句,是一种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永远的歌声》一文时,教师提问:课文从哪几件事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开始,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概括。教师提示说: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能揭示问题的关键词语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很快把答案找出来。课文主要从学生为老师“采药”和“捉鱼”两个方面体现了学生爱老师的特点。

  2、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中心语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点题作用,有的起总结作用。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也是一种摄取、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有哪些中心句能揭示作者的感悟?学生们带着问题,很快从文章中筛选出有关的语句信息。在阅读中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和中心句,有利于增强学生摄取、筛选信息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理解性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如学《明天更辉煌》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把这一课,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时能加深理解具体语句的意思;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只有把握文章主体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

  三、感受性朗读。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朗读时,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时,可以作示范朗读,要诱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教《桂林山水》一文,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结合文中插图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图画美,让学生在边看边读边想中,有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再有感情地引导学生朗读,这样会产生强烈的感染效果。

  四、品味性朗读。传统语文教学特别重视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去分析教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品味,加上教师讲解、点拔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仍要继承这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让学生进行品味性朗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品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领悟课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当然,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地读,漫无目的地读,这又陷于简单、机械的操作。我们强调要“熟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古人注重“多读”,更重“自悟”、“精思”,重视在熟读中感悟。一篇文章,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或是思想内容,或是写作技巧,或是语言运用,或是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正确地加以理解、感悟,让学生在品味感悟中对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有更高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数是阅读的精品和典范,语言风格各异,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读”的训练,恰当地指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从书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4

  学习了“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报告后,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语文低年级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通过学习,我知道,新课程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新的要求。我不由得内心生成了一种紧迫感,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李老师对语文低年级知识的教学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与讲解,下面我针对阅读教学这一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要使这些识字少,好奇心强的孩子爱阅读,会阅读,进而形成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中,我采用了猜谜、看图、讲故事、设悬念等多种方式,激发他们阅读的`愿望。如教《画》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家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我话音刚落,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把小手举了起来,抢着说谜底。之后我又顺势利导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是写画的?”随即引导读文,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了诗句。又如在《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也是采用猜谜的形式导入,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被调动起来了,为上好一堂课打下了基础。

  除导入外,其他环节也要注意调动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缺乏耐力和持久力,很难坚持较长时间的阅读活动。我根据他们爱看图的特点,引导他们会看图说话,看图复述,这样不但培养了他们说话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阅读的效率。如《小小竹排画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爷爷和小树》等课文,让学生看图并稍加启发,学生就能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课文内容通过图画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阅读,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感到轻松。随文识字也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之一。还有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乐读。如分角色朗读、小组竞赛、表演、男女轮读等,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注意了劳逸结合,如演一演、唱一唱、玩一玩、画一画、动一动等。《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一课在学生反复读文后,学生的兴致减弱了,我突然想起儿时学到的这首歌,便问他们听过吗?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好奇的说没听过,并示意想听一听,我便轻轻的唱了起来,孩子们一听兴致高起来,让我再唱一遍,于是我就把这首歌教给了他们。这样学生们不仅记住了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此外,我还注重了实施鼓励性语言评价孩子,因为低年级学生好表现爱表扬,发展波动大,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使他们走进一个阅读乐园。

  二、低年级学生是学读的开始

  对儿童来讲初读很难,读好一篇文章更是不容易,所以另一方面我加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由读准一个音节开始,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到一篇短文,做到严格要求,精心指导。

  1、教会学生正音,就是读准字音,用普通话去读课文。在学习生字时,字音读得很准确,但一读课文时,平翘舌音、多音字及变调字、轻声、儿化音等就读不准了,因此,每学一个字,我都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句中进行训练。如学“一”字时,便出示了“想一想”、“算一算”、“一只鸟”、“一个苹果”等词语,让学生感知“一”是变调字,不同的语言环境用不同的音。

  2、教会学生停顿。低年级的孩子往往不知什么是停顿,为什么要停顿,而往往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熟了以后又快如流水,一口气读完。根据儿童特点,我教给他们“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方法,长句子如何断句。如《小熊住山洞》一课中,有一长句,“我们去砍些树,造一间木头房子住”。孩子们读起来很困难,于是我采用看图理解句意,再读词语,最后读句子。

  3、教会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我认为读文时,流利和有感情应同步进行。

  首先要扫清词语障碍,不理解词语无法读通,读出感情。理解词语时,我一般采用直观形式,把字词同相应的事物建立联系。如《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学生对“壮观”一词不理解,我借助录像让他们通过观看画面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这比教师讲解的效果好的多。

  其次,让学生与书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自己去体会。我主要采取下面的形式:配乐朗读、师范读、指名读、小声读、默读、分组读、同桌读、分角色读、引读、齐读、赛读、表演读、讲故事等,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范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演读效果较好,比较适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如《四季》一课中雪人一段,我让孩子们表演读,边挺着肚子边读文,很快就把雪人顽皮劲儿体会、表达出来了。《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等课,让孩子们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各自用不同的语气读,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在情绪高涨中组成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感情也学会了朗读。

  4、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合理想象的方法。如读到《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结尾时,我问“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有的学生说:“是鼹鼠把花生摘走了。”有的说:“花生还没结出来呢!”还有的说:“花生结在土里,看不见。”……最后老师再总结。再如《小熊住山洞》一课,结尾动物们给小熊一家送花来了,表示他们对小熊一家的赞扬与感谢。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森林中的一种动物,森林受到保护,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将自己对小熊一家的赞扬与感谢说出来。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会了在阅读中合理想象的方法。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5

  9月26日至28日,xx市小学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梅列区第二实验小学举行,由十二县市和两所市直属校选送的14节阅读课参加本次评选活动。

  本次活动呈现出如下亮点:

  一、参赛选手素质较高。

  无论是久经沙场、挥洒自如的骨干教师,还是初出茅庐、教风清新的年轻老师,都能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教学目标值得商榷),精心设计教学预案,立足学生阅读本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但这似乎还不够)。阅读教学中读的形式更加丰富,除了朗读以外,默读、略读、浏览、快速读等各种读书形式都进入课堂(但老师更多关注的还是朗读指导,对其他几种读的能力只见布置,未见指导)。在课前不能进班熟悉学生的情况下,他们大多能在课前10分钟的交流时间里较快熟悉学情,调动学习气氛,不少课堂都能体现出学生由“冷”到“热”的过程,学生刚开始不爱发言,思路没有打开,后来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的学习潜能被不断激发,渐渐融入课堂,大胆发表见解,且发言、朗读的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二、阅读教学有新的突破。

  一些课堂呈现出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以课文为例子教学语文的知识和技能的意识有所增强。如《祖父的园子》《我最好的老师》等,既关注了课文表达的内容,同时也关注到其表达的形式。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孟令全老师指出:“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究得比较多;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失衡。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语言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学,最多只能说完成了教学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结合起来,才能说走完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否则就不是语文的阅读教学。”这应该成为我们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课时目标不明,虽然是上第一课时,但大多数的课堂呈现却是基本上囊括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突出的是六上《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一课时其实已经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老师在结课时交代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讨论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已经脱离语文学科的本位。大概是老师们总想在第一课时尽可能展示其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精彩部分,所以才在第一课时大包大揽,但第一课时的教学有其既定的目标,如字词教学、初读感知、了解大意、理清脉络等,再把第二课时的大量阅读理解挤进来,难免贪多嚼不烂,好几节课都出现前面教学的生字在后面又出现读错的现象,如:“引吭大叫”“净角”“大模大样”“瀑布”“磨坊”等,说明读准字音这关未过。四上〈白鹅〉与三上〈风筝〉理解课文都是三个部分内容,在第一课时既定教学任务这么重的情况下,还学完了两个部分内容(〈白鹅〉的叫声、步态,〈风筝〉的做风筝、放风筝),只留下一个部分内容在第二课时学习(〈白鹅〉的吃相,〈风筝〉的找风筝),这样是不是会头重脚轻了?课时划分比较恰当的是六上〈老人与海鸥〉,在了解大意、理清文脉后,学习第一部分“老人爱海鸥”,将第二部分“海鸥送老人”安排到第二课时学习,这样第一部分就能学得比较充分些。

  二是学段目标不明。四上〈白鹅〉用了14分钟学习生字新词,有无必要?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在字词教学中老师可以更加放手一些,这样就不会导致后来学生两次读书时间不足,有点匆匆走过场。又如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但是大多数老师都只关注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忽视了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还有一点缺憾: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高、语文意识不浓、语感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太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谈感受时出现的表达不清或表达困难等问题,不能予以及时帮助和指导,甚至对于有明显语病的表达也轻易放过,如一个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又大声又响亮”,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们激烈地喊叫着:风筝飞得再高一点”,老师都没有注意。其实这些不都是最好的修改病句的范例吗?可惜老师错过了一个规范语言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发表见解时,不仅关注其思想内容,也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语文老师不同于其他学科老师的特有的教学任务,我们责无旁贷。二是个别老师自己的语言也不够规范,如“长长的瀑布”“这样长的瀑布让你想到什么”用“长长”来形容“瀑布”不妥。三是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如老师说“读古诗是有节奏的,如果你喜欢哪个字,还可以把这个字读得重一点,拖得长一些。”古诗诵读的音长是由学生喜不喜欢来决定的吗?老师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在指导朗读时很想给学生方法,却只能在“大声、有感情地读”中绕来绕去,无法提升。四是有一个老师把“贾*凹wā”读成了“āo”。

  一点思考:阅读教学还有没有别的招?

  本次阅读教学不管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不管是第二学段还是第三学段,老师们都是两招打天下,一是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词句谈体会,二是创设一些情境,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不是说这两种教学手段不好,但是学生如果年复一年,一节课接一节课都是这样上的,他们会不会厌倦?另一方面,关于找词句谈体会,学生都没有困难,他们都能准确找到相关的语句,而且他们谈的感受也似乎都受到了肯定,如果一节课光让学生交流他们已知已会的东西,我们的阅读教学还有何意义呢?如何在他们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提升呢?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哪里呢?有些茫然。

  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方面,我们语文老师还有没有别的招呢?值得思考。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03-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03-03

低年级阅读教学心得体会07-01

阅读教学反思04-04

语文阅读教学总结12-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03-08

学生阅读教学计划01-08

课外阅读教学计划03-2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计划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