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5 10:01: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知道线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矢量性,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特点。

  3、知道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及单位,了解转速和周期的意义。

  4、掌握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掌握角速度与转速、周期的关系。

  5、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确定线速度和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线速度的平均值以及瞬时值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极限法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用比较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圆周运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难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分析传动装置中主动轮、被动轮上各点的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师、某物体做曲线运动,如何确定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生: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二)新课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在日常生活常见的曲线运动,圆周运动,那么什么叫圆周运动呢?

  生:物体沿着圆周的运动叫做圆周运动。

  师:组织学生举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

  生1:行驶中的汽车轮子。

  生2:公园里的“大转轮”。

  生3:自行车上的各个转动部分。

  生4:时钟的分针或秒针上某一点的运动轨迹是圆周。

  师:演示1:用事先准备好的用细线拴住的小球,演示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小球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

  演示2:教师在讲台上转动微型电风扇,让学生观察电风扇叶片的转动,注意观察用红色胶带选定的点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的轨迹都是一个圆周。

  师:很好,以上我们所观察的两个物体,它们的运动轨迹都是一个圆,物体沿着圆周的运动我们称它为圆周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圆周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那么什么样的`圆周运动最简单呢?

  师:最简单的直线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生:最简单的圆周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

  师:什么叫匀速圆周运动呢?

  生:质点沿着圆周运动,如果相等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等,这种运动就是匀速圆周运动。

  师:匀速转动的砂轮上每个质点的运动,都是匀速圆周运动。

  师: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同“匀速直线运动”的“匀速”一样吗?

  师:下面再展示一些圆周运动的场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运动轨迹形状以及分析物体运动的特点。你认为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吗?那么如何比较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呢?

  1、通过确定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弧长,来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线速度)

  2、通过确定物体与圆心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圆心角,来描述质点转动的快慢。(角速度)

  3、通过确定物体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长短,来描述质点转动的快慢。(周期)

  4、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转速)

  1.线速度

  生3:可以用通过的弧长除以它所用的时间。

  师:很好!在圆周运动中,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来量度。例如,物体沿着圆弧由M向N运动,某时刻t经过A点,为了描述物体经过A点附近运动的快慢,可以从此时刻开始,取一段很短的时间Δt,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由A运动到B,通过的弧长为Δl。比值Δl/Δt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描述某一点(物体)运动的快慢用它通过的弧长Δl与所用的时间Δt 的比值来表示,把这个比值称为线速度。用字母v表示。

  师:投影给出阅读提纲,学生先归纳,然后师生互动加深学习。

  (1)线速度的物理意义;

  (2)线速度的定义(和直线运动中速度定义的比较);

  (3)线速度的定义式、单位;

  (4)线速度的平均值和瞬时值;

  (5)线速度的方向;

  (6)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特点是什么?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同“匀速直线运动”的“匀速”一样吗?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教学过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产生冲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根据位移的大小来比较。如果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呢?

  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改变,根据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将时间Δt取得非常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应该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

  ⑴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的速度。

  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一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例:课本P16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例1: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2: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

  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⑵若汽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总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应严格按照定义来计算。

  例3:人乘自动扶梯上楼,如果人站在扶梯上不动,扶梯将人送上楼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动,某人沿扶梯走到楼上需20s。试计算这个人在扶梯开动的情况下仍以原来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楼上?(12s)

  作业:

  必做:p18―1、2、3、4

  选做:新新学案第一章第三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0-30

高中物理教学计划02-17

高中物理教学计划15篇12-27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反思03-11

高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06-29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01-06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总结05-28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