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01 10:01: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1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整理了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老师。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屏幕出示)看,三(1)班的几个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呢,他们每人套了 15 个圈,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初步引出平均数

  问:你们的眼睛真亮!那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 猜猜看。

  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 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行间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

  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 在刚才的讨论中, 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 算总数不好比, 也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 人套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男生统计图)问:你能看图说说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预设 :把张明的 9 个移 1 个给陈晓杰,1+6=7,张明还有 8 个,再移 1 个 给李小钢,1+6=7,最后大家都是 7 个。(生答,师演示) )

  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 名字。

  ⑵你能用移多补少法看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吗?(生答,师演示)

  3、先合再分

  ⑴提问:还有其它办法得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

  (生答,师演示) 会列式吗?板书:6+9+7+6=28 (个),28÷4=7(个)

  师:这种方法是先怎样,再怎样的?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这里的 28 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 4?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后都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 7个圈,反映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水平。

  ⑵.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出示:女生统计图)那么你会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师板书)10+4+7+5+4=30(个) ,30÷5=6(个)。

  问:刚才男生中用总数除以 4,到了女生中,怎么就除以 5 了呢?(因为女 生是 5 个人) 通过算平均成绩, 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吧?(出示:答:男生套得准一些。)

  4、揭示课题。

  (出示男、女生统计图)同学们,刚才我们算出男生每人套中 7 个,这个 7 就是 6、9、7、6 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出示课题:平均数)这个 6 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

  5、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1)比较。 男生实际上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 7 个?把这 7 个跟男生实际套中的个数比一比,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 7 个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 7 个少? 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2)提问: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3)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口答。 师小结:当数据较少而且数据之间相差不大时,适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来算平均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 快来解决小丽的问题吧。

  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 )cm——( )cm 之间?当数据之间相差较大时,适合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 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实物投影)

  3、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 看,篮球队员们的比赛多么激烈呀,你能解决这里的数学问题吗?

  师:我们对平均数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帮帮小明 吧!

  4、95页练习九第1题。

  怎么理解“平均水深110厘米”?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出 示池塘水底)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 助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平均数,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

  1、师:小玲参加歌唱比赛这是5位评委给她打得分,你能算算她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吗?

  学生自主计算,全班汇报。

  2、出示打分规则,再次计算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2

  去年3月,有幸听了杭州市胜利小学张浩强老师的一堂示范课------求平均数。听了后感触很多,很受启发。这是一堂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数学课,其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创设情境:课前口算。

  教师计时3分钟让学生在口算题单上口算,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按时完成。然后,教师宣布答案,生订正。

  二、统计各小组做对的数量,引入平均数。

  学生统计出各组做对的总数量,教师板书。师问:哪里个组最好。引导学生看出每个组人数不一样,不能看总量。师问:有没有其它办法。生说:可以求各小组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师问:平均数什么意思?在这里怎样求?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每个小组把各自的平均数计算出来,计算有困难的可以用计算器。生报平均数,师板书,找出第一名,师说:第一名是口算冠军,下课后合影。

  三、引入生活: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平均数。让学生举例说。师问:如果我们要算一下在座每个教师的平均年龄,怎样算?

  四、教师根据板书说明原始数据,让学生比较每个小组的平均数和原始数据,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办法估计平均数。引导学生归纳出:平均数不能比最大的原始数据大,不能比最小的原始数据小,而最接近中间数。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律估计各自小组的平均年龄,再计算。

  五、练习书上2题和3题,每个同学独立完成,可以用计算器。

  六、出示:据调查孙水河的平均水深是1、00米,木呷的身高是1、15米,木呷掉到河里可能被淹死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听了这节课,我深受启发。给我的启发有四:一是教师上课时要使用激励性语言,态度可亲,面带笑容,才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堂课上,得体的激励性语言会让学生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更加认真的去学习。本节课上,张浩强老师就使用了诸如:“城关的孩子就是不一样,速度很快”“同意他的观点吗”“你的眼睛水灵灵的,很亮”“你其实不要急,慢慢地说,你会说的更好一些”“够厉害的”“真厉害,你比我厉害”这些激励性语言。在他的调动下,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

  二是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联系了生活实际,举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本课中,张浩强教师就让学生算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和平均身高。还出了一道学生熟悉的河流“孙水河”的数学思考题。这些都是学生生活里有的,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讨论起来就很有兴趣。

  三是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比如张浩强老师上的这节课,重要的不是平均数的含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过程。张老师就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而不是一来就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张老师上课时创设情景——口算比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然后通过解决“哪个组最好”让学生去统计做对的题的数量,在比较时学生认识到必须求出平均数才能比较出谁最好,从而引出怎样求平均数。

  四是教师要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体现主体性教学的课堂,你不知道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会怎样去回答这个问题,有时回答的话语不着边际,有时会有奇思妙想,有些是老师完全没有想到的。这时,就要求教师课前认真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认真听学生说话,听懂孩子们的每一句话,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思考,理解每一个学习信息。这些信息存在着有用与无用、重要与次要之分,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鉴别能力,根据知识结构的需要进行分析综合,从而选择、重组已有信息,为学生指引思维的方向。然后还要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知识,才能驾驭好课堂,不至于到时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应对。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B、C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99?61100?62?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22

  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引入

  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x=1(79+80+81+82)=80.5 4

  五、例习题分析:

  例1和例2均为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经作过比较,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否有权数,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是加权平均数计算,其次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权数又分别是多少?例2的题意理解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好这里的几个百分数在总成绩中的作用,它们的作用与权的意义相符,实际上这几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几项成绩的权。

  六、随堂练习:

  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

  2、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求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

  答案:1.x小关 =79.05 x小兵 =80 2. x =597.5小时

  七、课后练习:

  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

  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

  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

  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4、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答案:1.2x1?3x2?4x3?5x4ax?by2.3.x甲=86.9 a?bx1?x2?x3?x4

  x2 =96.5

  乙被录取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4. 39人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经常玩些什么游戏呢?

  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谈话:老师已经分别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绩制成了统计图。看。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读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个数。

  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谈话:男女生套完圈以后,他们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想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谈话:那请同学们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女生呢?

  男生:28个女生:30个

  谈话:如果比总数看起来是女生获胜了,男生对这样的比法有意见吗?为什么?

  追问:这种想法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那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想法四:去掉一个女生或者添上一个男生。

  谈话: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是女生谁也不愿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没有人了。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再完成作业纸上的问题1。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

  让学生讲解移的过程。

  二是先合后分。

  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提问:第一步算得是什么?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和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观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这四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分别是6个、9个、7个和6个,从图上看你能猜测一下平均数和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较,它在哪两个数之间呢?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多媒体出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谁能估一估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什么范围之间?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结合作业纸上的第二幅图和问题2,自己动手做一做。

  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那你认识了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想想做做2

  谈话:要求的是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那你能估计一下平均长度在什么范围之间呢?

  学生回答后谈话:那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

  3.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数有关的,请看,这是我校篮球队的情况(出示想想做做3)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平均数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数据组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1、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桃心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猴妈妈有三个孩子,这天猴妈妈在山上摘了很多新鲜的桃子,于是给大儿子6个,给了二儿子7个,给了小儿子2个,小儿子不高兴了。

  (边讲边贴桃形纸片,贴三行,为下面的移多补少做铺垫)

  师:小儿子没什么不高兴了?你们觉得这样分公平吗?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2、你能帮猴妈妈重新分一分吗?怎样分的公平?指名学生演示。

  3、小结: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

  谁还有其他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先把三个人的桃子合起来有15个,再平均分给这3个小猴子,这样每个小猴子都分到5个桃子。)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

  (板书)。

  4、刚才我们用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小猴的桃子个数从不同变成相同,都是5个。这里的“5”就是“6、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像这样,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们变成一个相同的数,这个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课件出示)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大家在操场踢毽子的情景(PPT)

  出示男女各3人一组

  姓名

  个数

  小军

  15

  小强

  15

  小明

  15

  姓名

  个数

  小雨

  18

  小涵

  17

  小敏

  16

  女看哪组成绩好?怎么比?

  可以比总数,可以比平均数,指名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2、人数不同

  男生组有一个同学不服气,真正的高手没上,小飞同学每分钟踢了19个

  男生队女生队

  姓名

  个数

  小雨

  18

  小涵

  17

  小敏

  16

  姓名

  个数

  小军

  15

  小强

  15

  小明

  15

  小飞

  19(一)现在比总数的话公平吗?

  (二)怎么比?比平均数比较公平。

  (三)先不计算,观察这组数据的特点,猜测一下,小飞的加入,男生队的成绩会发生什么变化?平均数会超过15个吗?会超过19个吗?平均数会在什么范围?

  (四)请计算出新的男生队的平均成绩。

  1、学生汇报并板书算式

  (19+15+15+15)÷4=16(个)

  2、对比观察,小飞的加入平均数有什么样的变化?平均数变大了。

  3、为了公平起见,女生队也加入了一个队员,想一想,如果要保持领先,至少要踢多少个?

  姓名

  个数

  小军

  15

  小强

  15

  小明

  15

  小飞

  19

  姓名

  个数

  小雨

  18

  小涵

  17

  小敏

  16

  小云

  9你能计算出现在女生队的平均成绩吗?

  随着小云同学的加入,平均数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平均数会受到较大数据或较小数据的影响。

  4、质疑:平均数是16个男生队是每个人都踢了16个吗?女生队是每个人都提了17个吗?

  5、小结:16这个平均数表示男生队的一般水平,17这个平均数表示女生队的一般水平。

  6、结合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工资等素材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如通过平均身高可以了解身体生长状况,平均成绩可以找到差距。

  7、生活中的平均数,你还知道哪些?

  8、小结:平均数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也可以用来个数不同数据的比较。

  三、巩固练习。

  接下来老师看看你们能不能运用所学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纸条,师估计平均长度是30厘米,你们同意吗?

  2、我从体育老师哪里了解到咱们班孩子的平均身高是136厘米,有没有可能有孩子的身高是145厘米?125厘米?是不是咱们班每一个孩子的身高都是136厘米?为了让大家理解更透彻,老师带来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3、讲一个平均数的小故事,一个老爷爷,70岁了,在看到报纸上说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是71岁时,伤心地哭了,你们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哭了吗?请你用学到的平均数的知识安慰安慰老爷爷。

  4、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华身高140厘米学游泳,有危险吗?

  四、全课总结,说说你都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先合后分

  (15+15+19+15)÷4

  =64÷4

  =16(个)

  一般水平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平均数。

  2、学生经历探究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体、学习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校园篮球场上四(1)班和四(2)班篮球比赛的精彩片断[四(1)班的得分明显落后,学生观赏。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练,这时你准备怎么做?你在换运动员上场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出示两名运动员平日训练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如下:

  现在就请你当教练,根据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你会选谁上场?并说出自己强有力的理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评析:教师恰当运用CAI课件,创设一个学生熟悉且比较喜欢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换人”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这样,不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又将生活化问题转化为根据“平均分”换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与明确了方向。]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怎样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组合作,共同来探讨。注意:一个小正方体代表一分。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1、小组合作探求算法。

  2、汇报交流。

  操作法:重点让学生把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讲明白。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是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多的移走补给了少的,使它们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它们的平均分。

  计算法: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来外,还可以先求出各场得分总数,再除以上场的次数,也可以得出每个队员的平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选谁上场的问题。因为7号运动员的平均分11分高于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10分,所以应选7号运动员上场。同时,我们知道求平均数有两种算法,数据少的时候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多的时候用计算的方法会更方便。(板书课题和算式,如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评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自主性、探索性与合作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里运用手中的材料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解决了问题。这既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引领学生归纳概括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10分的理解:你对10分这个数是怎样认识与理解的?与它的各场得分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

  对11分的理解:11分是7号运动员第三场的得分吗?为什么?它是什么?

  小结:平均数比大数小,比小数大,介于二者之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可能存在于一组数据之中,也可能不存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评析:在学生的亲自感受中,他们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粗浅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你见过平均数吗?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平均数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在统计当中,平均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整体水平与分析存在的问题。

  评价时,师问:看着王红的成绩,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不计算,估一估他们的平均身高会是哪个答案?(让学生谈观点,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先不计算,同学们估计可能会是多少?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次?

  4。过河问题。

  身高145厘米的小华,要过平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到底有没有危险?(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这个题目的思考,你觉得应该对大家说点什么?(没错,徐老师希望同学们每天都能安安全全地来校,平平安安地回家)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形式多样,且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自己表现如何。现在请拿出学习评价表,给自己一个诚恳的评价吧!(附表,如下)

  学习评价表

  本节课,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请在相应栏目中填上相应的分数,并算出平均分。(优秀90分,良好80分,一般70分)

  (小组交流后,学生展示)

  看着自己的评价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你觉得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评价:其实,从平均分可以看出你整节课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徐老师相信在评价过程中,同学们又一次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评析: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给自己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巩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形式多元化的思想,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练习本、自制统计图、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准备了8个练习本,想奖给4个上课认真、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指名学生上台)

  引导问:老师有8个练习本,奖给4个都很听话的同学,应该怎么奖呢?

  8个本子,奖给了4个同学,每人得到了2个,谁能帮老师把这个算式列出来?(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4=2)

  在这个算式里8称为什么数?(总数)4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2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求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

  1.活动“数小棒,求平均数”

  早自习,老师分了不同数量的小棒给每位同学,现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组。

  (1)组织学生活动,数一数、算一算,然后求出你们这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3)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活动:求平均身高

  在小组内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8

  本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预习课本92-93页的内容,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2、通过预习,我认为男生与女生相比, 套得准,因为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1、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出示学习菜单:

  (1)书中有几种方法求男生平均成绩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仔细看统计图的变化过程,思考是如何分的?

  (3)怎样列算式计算?

  归纳总结: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

  3、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1)这个7分就是男生每人实际得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你仔细观察平均数与原来的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4、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

  (3)说说你的验证方法。

  (4)为什么要除以5?

  小组讨论菜单中的问题

  点拨: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点拨:这种方法叫:“求和均分”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练习检测与问题延伸: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

  (1)怎样移动笔筒里的铅笔?

  (2)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如果从第一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再从第二个笔筒里拿出5枝放入第三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4)如果从第三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再从第一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5)关于笔筒的三个平均数,有变化吗?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二题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3、小林参加了三场套圈比赛,下面是小林套中个数的统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成绩

  小 林

  12

  11

  10

  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是多少呢?

  4、教材第97页的“你知道吗?”

  5、检测:想想做做第3、4题

  小组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教师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帮助。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认识到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另外,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求和均分。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9

  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请学生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P92~94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昨天中午我们代伙的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套圈比赛,他们每人套10了次,想不想知道他们套中了几个?

  2、指名汇报,回答问题

  陈璇:5个;戴之淳:3个。问:陈璇套得准一些还是戴之淳套得准一些?

  孟子又:3个;陆庭臻4个。问:是这两位女生套得准一些还是这两位男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3、谈话:(出示主题图)。看,图上的同学们也在套圈,他们每人套了15个。

  4、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纵、横轴表示的含义;每一格表示的数量)

  5、问:你能从图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标出数量,并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数量的多少的)。

  6、问: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问:你能不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3、说明:有道理。他们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比较,只有分别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4、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

  ⑵列式计算。理解算式含义。(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

  ⑶说明: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它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个相等的数。

  4、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你会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吗?

  ⑵学生尝试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⑶评析:*算式每步的含义。

  *这里为什么是用女生套中的总数除以5而不是除以4?

  *得到的“6”在这里是什么数?表示什么?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

  5、观察统计图,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再观察女生成绩统计图,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6、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P94.2

  出示题目,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

  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

  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2、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下列辨析题。

  ⑴小强身高30厘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我校同学平均每人捐书3本。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本书。⑶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

  ②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cm的队员。

  3、出示本班级第一小组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如下)

  ⑴老师请一位同学帮着算了一下这个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得出的结果是“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6m”。不用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呢?(后出示正确的计算结果)

  ⑵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三(3)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吗?

  ⑶老师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我国三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35cm。看到这个数据,结合你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评价总结

  1、刚才同学们都参与得很热烈,你们觉得田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如果请你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每个小组商量一下得分情况,然后给出一个分数(10分制)。

  问: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计算平均分)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 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三、拓展练习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师:看了两(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平均数”可以对两(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教师还收集了一组数据,发现我校第一季度用电情况如下表:

  1月

  2月

  3月

  800度

  1000度

  900度

  (1)说说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2)算一下我校第一季度平每月用电量。

  (3)预测4月份的用电量。

  (4)小组讨论,学生间交流。

  (5)指名汇报: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的?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14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

  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平均数 教学设计

  共4课时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1)通过计算(10+11+16)÷3=12?1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袁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12画,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1)表示袁铭璟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12叫做袁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148+142+139+141+140)÷5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平均数》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 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成功发射的辉煌场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体地位,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

  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学生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尊重个体差异,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

  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学生常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4.再让学生比眼力,猜测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最高?

  2.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