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15篇

时间:2022-03-31 19:58: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有的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的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的人教学设计15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中部分含义深刻的字词。

  2、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由谈谈对这两种不同的含义的理解。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伯父帮助车夫时“半跪”一词以及谈碰壁一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加以理解鲁迅的为人。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小黑板补充鲁迅的“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补充理解: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教学反思: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同时采用对比手法理解两种不同人物的做法与后果,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不足之处在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对比手法仿写生活中对待某一事件有不同看法的人,也许这样更能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有的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所含的深刻哲理 ,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3、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教学重点:

  揣摩语句含义,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好几篇鲁迅的作品,同学们还能想起来吗?(学生自由回答)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一切人民的敌人作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静与爱戴,也带来了敌人的攻击和谩骂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诗歌《有的人》就是赞扬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鞭挞反动统治者的卑劣无耻的(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走近臧克家:臧克家,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1949年10 月19自 ,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诗人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的故居,于11月 1日 写就了这首诗

  2、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试着找出以下信息:

  (1)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明确】诗中是通过揭露批判反动统治者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以“有的人” 题,对全诗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示,“有的人实指两种人,两个对立的方面

  (2)全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先总提后分说,第一节是总提是全诗抒情言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节写两种人的不同表现,,第五、六、七节写两种人不同的.结果,诗节之间逐一对应,承传自然,脉络清晰,环环紧扣

  (3)全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全诗采用对比的方法歌颂鲁迅先生的伟大品质和精神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 齐读第一节后讨论:

  (1)这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个活指躯体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死了;第二 “死” 指生命结束,第二个“活” 指精神永存这一节中,通过两个”活”字和“死”字的对比,分别指出两个不同人的生命价值

  (2)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明确】第—个“有的人”指反动统治者,他们只是为自己而活,生命毫无意义,因此,他们虽生犹死,第二个“有的人” 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他们一生为人民,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即使生命己息,但永驻人间,因此,他们虽死犹生

  2、分散读第二、三、四节,边读边思考:

  (1)这三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两种人的具体表现?

  【明确】这三节分别从对人民的不同态度 ,各自不向的人生追求和所起的不同社会作用这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比,通过对比,热情颂扬了鲁迅的伟大精神和品格

  (2)“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明确】“把名字刻人石头“是指给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3)怎样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野草》,鲁迅的散文诗集,鲁迅热爱野草,甘愿做野草,并甘愿在“燎原大火”中燃尽自己,这一诗句是对鲁迅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献身精神的赞誉

  (4)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明确】这种人为自己的利益而活,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欲,他们势必要欺压别人,剥削别人,所以他们活着别人的利益受到侵害,别人就不能好好地活,这句话说明,反动统治者与广大人民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根本矛盾

  3、 指名一学生朗读第五、 六 、七节,边听边独立思考:

  (1)“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明确】把名字刻人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但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精神早已腐朽,灵魂早已死去,他们为人民所不齿,因此说“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2)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春的野草”?

  【明确】这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那些为革命为人民献 出一切的人,人民会学习和发扬他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遗志,革命力量必将越来越壮大,革命也必定蓬勃发展,而革命者将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五、合作探究,综合分析

  全诗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

  【明确】第一节将两种人的不同的生命价值进行对比,以渺小反衬高尚,以丑衬美,以恶衬善第五一七节把两种人由于不同表现而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在重重对比衬托中,鲁迅的崇高形象更加鲜明

  六、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与《有的人》进行比较,看看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赞美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不同,说说不同之处在哪?

有的人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学习重难点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一、作者介绍:臧克家(1905—20xx年2月5日晚8时35分在北京逝世)我国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二、自主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妥协()倾向()摧残()恶劣()

  腐朽()摔垮()

  2.按拼音写汉字。

  狂wàng()保zhàng()坚rèn()

  kuì()败yì()制zēng()恨

  3.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疲备不堪()迫不急待()藏克家()峰芒毕露()

  永往直前()开僻道路()不曲不挠()头昏脑涨()

  4.结合句意,解释划线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牛马:像牛马那样。

  B.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抬举:抬起往上托。

  C.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别人:指人民大众。

  D.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活:肉体存在。

  5、《有的人》作者是(),它选自(),是一首()诗。

  6、采用多种方法朗读,感知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

  2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3诗歌中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的“死”与“活”具体是什么意思?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2、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3、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4、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展示反馈

  五、拓展延伸

  1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试概括其中的三个。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请列举出来

  3学了本文,你认为在今天,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有的人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讲解式。

  五、教学课件准备:

  鲁迅像。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的诗歌,《死》中的片断。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 鲁迅的像

  1、提问回顾

  《一面》中作者是怎么描写鲁迅的?仔细观察图像,对照图片看看作者的描写和实际相符合吗?你看了这些像以后有什么感受呢?能给大家谈谈吗?

  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深入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的精神。我给大家搜集了一些资料,我想,同学们在看完这些资料以后对鲁迅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资料,指名读资料。

  3、读完以后有什么感想?

  4、教师结合学生的感想,进一步讲解相关的内容。

  5、鲁迅对生死的态度 学生看鲁迅《死》一文中的相关文字。结合其遗嘱回答。

  6、鲁迅对自己看得很轻,但是别人呢?别人是怎么评价鲁迅的?

  7、指名读名人评价鲁迅的文字。

  8、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鲁迅的评价很高。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死后人们冠之以民族魂的称号。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读诗,把握主要内容。

  3、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学习探究,领会内涵

  既然文章是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出现鲁迅的字样了没有,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纪念鲁迅的,对鲁迅作者是怎么评价的?从哪一节可以看出?

  生活死的意义。

  生和死的意义不同,作者是怎么写的。死了还活着,活着却死了,你是怎么理解文章的,能结合学过的课文和我们提供的相关资料来谈谈吗?

  活着却死了的人有哪些表现?死了却活着的人有哪些表现?结合诗歌来看看。

  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结局?从中说明了什么?

  四.深化认识,拓展教学空间

  师生一起学习,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你觉得你所知道的人中,那些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还活着?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不是这样的人?为什么?教师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文章说。

  2、“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教师课堂拓展 韩愈文章写得好,当时许多大户人家一旦死了人,就请韩愈写祭文,想借助韩愈的文章来留名后世,但是,他们终究没有能够。

  3、“春分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看到这两句,你想到了那首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是草的生命力顽强。其实,这儿有更深层的意义。只有那些像草一样的低微的生命,才有顽强的生命力。鲁迅先生始终把自己当做一棵野草,他有一散文诗集取名就叫《野草》,也是这个意思。从全诗来看,那些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人,他们始终都把自己当做一棵野草。只有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才把自己看的高人一等。

  四、总结归纳

  本文运用对比的的手法,通过生与死两种不同的意义,对鲁迅的伟大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我国古代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司马迁说到人的生死时说,“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学完以后,我们要认真思考。

  五.作业:

  背诵诗歌

  搜集更多相关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

有的人教学设计5

  课前准备

  课件: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 学 过 程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6009;,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有的人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 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 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l.导入 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习检测

  (l)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 属于___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 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 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 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 的? (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 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 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场如何? 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l)处理课堂练习第五题. (2)第八题与第四题比较练习(3)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读懂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朗读。

  2、感受鲁迅的伟大,培养准确的人生观。

  3、锻炼大胆质疑、自求自得的阅读素养。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出示提示(幻灯片):

  1、(1881年9月25日)(浙江省绍兴)(早)(弃医从文 )答案两个字(生说了之后请说出原因,其中弃医从文:鲁迅最早想学医来解除人民身体上的病痛,但后来他发现当时中国人民更可怕的病是心理上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唤起人民的.良知、骨气 。)

  2、(匕首)(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936年10月29日下午5点25分 )答案三个字。

  3、野草:鲁迅认为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以野草自喻,同时把地面比作反动势力,把地下的熔岩比作革命的火焰。只要能让革命火焰冲出地面,他愿意在熔岩中与反动派同归于尽。

  二、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

  面对敌人他横眉冷对,为人民他愿作孺子牛。

  2、组织讨论伟人逝世,政府部门或者民间会可能举办的活动。

  3、介绍写作背景,揭示题目。

  三、读通读顺诗,个人大胆质疑

  1、同学自由朗读全诗,两个要求:

  ⑴ 读通读顺;

  ⑵ 读出问题并做好记号。

  2、检查朗读。

  3、再读诗。要求:

  边读边想,从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着手,把握每一小节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组织学习第一段。

  5、小组自由学习其他段落。

  四、质疑,理清课文脉络

  1、交流问题。

  2、师设疑:

  分别指得是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得到怎样的下场?

  五、朗读升华感受

  1、音频朗读。

  2、学生点评。

  3、齐读。

  六、组织拓展

  1、以小组为单位模仿着本诗的格式也来写两节诗,写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如纪念雷锋有感,也可以是一类人。

  2、交流。

  七、总结作业

  1、背诵。

  2、完成个人诗稿。

有的人教学设计8

  一、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染而不是解析。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悟。学生对诗歌亲近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所以我对本诗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多读,从多读中悟诗情、悟诗意,悟写法;然后再读写结合,大胆创造,写一写诗歌,学以致用,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材内容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感情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体会对比手法,并真切感受到做人的真谛,能试着以仿写诗歌的形式去表达出来。

  三、学习情况分析与学生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诗歌,而且通过自学第六组《轻扣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对于诗的格式形式已有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已积累了六年级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验,对于诗歌的内容不难把握。

  四、教法、学法分析

  1、从入题开始,让学生走进历史去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促进理解课文内容。

  2、多层次的指导学生去读诗;分句读,分段读、对照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及写作特点。

  4、读写结合,提升情感认识。

  五、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感情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②.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③、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在读中悟诗情,悟诗义,悟写法;

  ②.读写结合,深入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②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采取多中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3、仿照诗歌形式,采用对比手法写一首对人生看法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仿照诗歌形式,采用对比手法写一首对人生看法的诗歌。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思想及突破策略:

  “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解决,对于“难点”,在学习时教师应用适当方法的引导与适当的点拨。如对照,适当拓展知识等方法。

  六、教学环境(媒体)与资源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录音视频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可选)

  ㈠导入新课,了解背景→㈡指导朗读,初识文本

  →㈢自由朗读,初步感知→㈣探究发现,走进文本→㈤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㈥拓展认识,深化情感→㈦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计划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㈠、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5分钟

  ①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知道这是谁写的吗?(鲁迅)

  ②对于鲁迅,你了解的都有哪些呢?

  ③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2年了,72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

  ④介绍时代景,

  出示课件(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一首诗。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学生齐读。

  自由谈一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

  指名读背景介绍

  为新授课作铺垫

  二、初识文本、指导朗读。

  10分钟

  (一)听一听:看视频,听课文录音,谈体会。

  1.看视频听朗读录音

  听完录音,你觉得朗读的那个人,朗读得怎么样?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二)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思考:

  ⑴、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找出文中的诗句,用——画出来。

  ⑵、诗人对这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找出相应的诗句,用~~~~~~标示出来。

  3、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爱与憎。

  4、指名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议

  (三)再读诗歌

  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想想从中读出了什么?

  朗读要求:

  ①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②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③分男女声部,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学生初读,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然后设计朗读、自由朗读

  学生边读边想

  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

  由听到读,由模仿到自主,由顺读再到重新组合诗序读。

  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

  5分钟

  小组合作议一议。

  1、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说说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内容,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等等。

  2、教师引导,深入内容:

  ①同学们对两类人物已有了自己鲜明的认识,请我们用一些词语送给这两种人;

  ②人们对这两种人又是什么态度呢?也请同学们用词语来概括(请各小组就某一方面将自己要送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

  积极主动地用词语表达出来

  学生概括、补充

  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四、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6分钟

  1、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为什么?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把对应的成语用直线连接起来: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②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③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①我为人人,鞠躬尽瘁。

  ②虽生犹死,行尸走肉

  ③虽死犹生,

  永垂不朽。

  2、作者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目的?

  学生回答完毕之后共同连线。

  指名回答老师的问题

  巩固理解诗文的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拓展认识,深华情感

  4分钟

  ①、谈一谈

  在历史或现实中,既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也有遗臭万年的奸臣,你能联系具体人物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②、补充相关历史名人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知道的两类人物

  学生齐读

  拓展加强学生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认识

  六、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10分钟

  引导: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对人生的思考吗?请联系生活感受,仿照本诗的对比写法,写一写你对人生的看法或是对读了本诗后的感想。

  学生动笔写作

  读写结合,体验人生的价值

  九、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有的人有的人

  死了,活着;活着,死了;

  死的是躯体,不死的是精神

  十、教学反思

  读与写结合,让诗“活”起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有的人》教学反思

  反思一下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状况,应该说,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编排对现代诗歌的淡化是一个重要因素。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3—6年级的现代诗歌几乎都是二类课文,是主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积累积累就可以的。这种淡化导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会读和理解意思为目的实施教学的。我以为,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反思自己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本课的教学,是重在让学生去读诗,从读中去悟,去想,去拓展,然后再读写结合,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课堂对于学生的读是这样安排的:由听到读,由模仿到自主,由顺读再到重新组合诗序读。每次读的要求也不一样:首先安排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最后到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课堂上,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再拓展回顾到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人或是遗臭万年的人,更一步加深对这两种人物的认识,提升孩子们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最后,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量让这首诗歌变得柔软,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些教化,多一些欣赏。尽量用老师释放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从而让诗“活”起来,然后动口、动手,说一说,写一写,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爱诗歌、学写诗歌的热情,而且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亲近诗歌的种子。

有的人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能从读中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情感。

  2、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能理解作都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着中式的长衫,短短的头发根根直立着,目光深邃而炯炯有神,浓黑的胡须像大写的一字……他是谁?他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他是中国文化史的一面光辉的旗帜,民族的脊梁。我们第五单元学习的主题就是认识鲁迅,了解鲁迅,走近鲁迅,这节课,我们将起走进藏克家写的《有的人》,更加深刻的来理解这位伟人。板书:有的人

  二、鲁迅的生平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 提问:通过我们这一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以及你的课外阅读,谁来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

  2、我们一起再来温故一下鲁迅的简介。出示:幻灯片2。(学生齐声朗读)。接着出示一下个灯片,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的自我写照。

  3、看看本课的写作背景。出示灯片3,师读。

  三:读诗

  1、出示灯片4,师范读。

  2、 师强调: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声情并茂,把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从字里行间给读出来。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后,点名朗诵。相机指点。

  3、师:下面我们听听别人的朗诵。出示灯片5。

  4、小组内朗读。(师: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一起朗诵朗诵,待会儿,我们各小组间比比,哪小组读得更有感染力。)

  5、小组间比一比。(师:别的小组在朗读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听听别人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有问题,以便我们在读的时候引起注意。其他小组读完之后要给予掌声。)

  6、分角色朗诵,男生读诗的每一小节的前二行,女生读诗的每小节后两行。读了之后,师简单评评。

  7、师生一起朗诵。

  四、赏析诗歌。

  师:读过我们的朗读,我们对这首诗应该有一定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我们的理解。出示灯片6

  1、在这首诗里面,诗人写了几种人?哪几种人?为什么要写另外一种人呢?学生自由回答或点名回答。出示灯片6的答案,师并加以小结: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他活着不管别人死活的人,这样的人是人民的敌人,是反动派,是剥削者;一种他宁愿给人民做牛做马、宁愿做野草燃烧、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衬托鲁迅的伟大。由此可见,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2、回答灯片6上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打出灯片6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小结: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写文章的时候,恰入其分地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二方面来刻画和描述,往往能造成强烈的.情感冲突,更能彰显文章的中心。

  3、找出每小节的对比。边引导学生回答边出示灯片7。

  4、学习第一小节中的对比。“活着———死了”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这样的人我们有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生犹死 苟且偷生 行尸走肉。“死了———活着”又分别是指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鲁迅先生虽然死了,他的精神还活在人民的心中。我们用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他 呢?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死犹生 英名永存 流芳百世。

  5、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诗人又是从哪些方面方面来进行对比刻画的呢?分别出示灯片8、9、10,师加以指导学习。并小结:从对待人民的态度来说,有的人是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而鲁迅先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人生的目的来看,有的人是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而鲁迅先生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对社会有影响来说,有的人一生都在侵害人民的利益,而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捍卫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吁,奋笔疾呼。因此这二种人注定会有不同的结局和下场。

  6、师:下面我们来读读这二种人截然不同的下场吧。出示课件11,师生一起朗读。

  7、师:可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一句歌词里所写: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是老百姓。也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们说鲁迅先生的死属于哪一类呀?对,他没有死,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精神将万古长青!我们祝愿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鲁迅———永垂不朽!

  8、出示灯片12,师:我们来看看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如何评论他的。师读。

  五、总结拓展

  1、 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有哪些感悟呢?出示课件13。让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后,师打出灯片13问题的老师的寄语,师读。

  2、再读课文。播放课件中的朗读配音rm,师生一起朗读。

  3、课后同学们再读一读语文书中87页上作家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10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进行创作写自己的《有的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学生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学生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从而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品味出诗味。

  【教学难点】:深入文本,从细微处体会。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进诗歌

  1、谈话导入

  “再会”鲁迅:同学们,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曾被堪称为民族“英雄”。这位文学家就是——(鲁迅)。

  2、出示鲁迅图片

  这就是鲁迅,对于鲁迅你还有什么了解的?(生畅谈)

  3、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理念:激情的导入,直奔“主题”。)

  二、品读诗歌

  1、请认认真真地读这首短诗,要读正确、读通顺。

  2、正音。

  课件出示诗歌第二节,这里有一个字特别容易读错,瞧!它就在这一小节当中,猜猜是哪个字?(呵)告诉大家这个字同“啊”字是一样的读音,那么,它应该读第几声呢?

  自由读——指名读,并追问理由——齐读

  3、齐读这首短诗

  (设计理念:诗的语言是凝练、含蓄而又饱含感情的,以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尝试将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感悟诗歌

  1、研读品悟:诗中写了几类人?

  2、生汇报、师适时引导。

  师:真不错,大家说的这么多,我们的诗人臧克家把这些归纳为两类人——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内容,归纳两类人:(1)虽生犹死,(2)虽死犹生

  3、师质疑: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为什么还有“活着却死了,死了却活着”呢?

  4、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学生交流、并学会倾听,适时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感情等。初步体会诗人的爱与憎,颂扬与鞭斥等情感。)

  四、拓展诗歌

  1、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全诗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这首诗除了歌颂鲁迅先生外,作者还歌颂了哪些人呢?请举例说明。

  2、寻找鲁迅的影子。

  虽然诗中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我相信诗人肯定不是忘记了,诗中肯定有鲁迅的影子,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起了他的哪件事?

  (生汇报,师相机引导,适时联系前面课文、课外资料,拓展对鲁迅的认识。)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入文本,在寻找鲁迅影子中,进一步探究人生的价值,学生体会到作者对鲁迅的热爱、敬佩之情,从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含蓄与形象。)

  3、激情拓展

  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人们把他的灵柩扛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地哀悼这位伟人,这个不屈的战士!很多人都写文章来追悼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课件出示,生齐读):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说——(课件出示,生齐读):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样评价——(课件出示,生齐读):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4、配乐读

  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再读这首诗,把我们深深地敬仰送给那些让我们敬佩的人。

  (设计理念:课外拓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鲁迅的热爱与颂扬之情,通过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诗的魅力。)

  五、学写诗歌

  1、读得真好,我相信大家已经感受诗歌的魅力,但诗歌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语言、节奏、情感,还表现在它的写作特点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

  (1)导语激情,仿写诗歌。

  巴尔扎克说过: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的心底开花。这首诗已经扎根在同学们的心底,那么,我们让它慢慢开出美丽的花吧,这朵花就是写出我们自己的《有的人》。

  (课件出示要求):

  a、可以想想身边的大人或同学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而且这两个优缺点是一组反义词,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俱备。

  b、想想是什么样的行为让他有这样的优点和缺点。

  c、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伙伴合作创作,看看哪一个小组更有智慧。想好了就开始写。

  (2)学生练写

  (3)指名展示

  (设计理念:训练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总结诗歌写作手法。“善教者授其法也”,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模仿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并进行创作。)

  3、激情总结。

  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让我感到震撼!这节课我们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下一单元,我们班的老师会带领大家去轻叩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会洗涤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希望大家会爱上诗歌!老师更期望在我们同学当中能够诞生出杰出的诗人!谢谢大家。

  (设计理念:衔接下一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继续完成个人诗稿。

  板书设计:

  有的人

  虽生犹死

  做像鲁迅一样的人

  虽死犹生

有的人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 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 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1.导入 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习检测

  (1)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 属于___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 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 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 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 的? (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 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 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场如何? 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1)处理课堂练习第五题。

  (2)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学设计12

  设计意图:

  《有的人》是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所作的一首高度凝练、句句闪光的诗,全诗语言质朴,采用强烈的对比与严密的照应相结合的手法,以鲁迅为镜,揭示“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的深刻哲理,耐人咀嚼和回味。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略读课文要求,把阅读的核心、质疑的主人、积累的主体回归为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自读自悟,在感悟到“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 的开篇对比后,引导孩子从“对人民的态度”,“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来对照研读,渗透鲁迅的相关资料,丰富人物形象,拓宽感受的空间,也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表达、积累能力。同时在一“骑”、一“俯”,一“上”、一“下”间,反复朗读,读出鲁迅的高尚情操,读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读出所有像鲁迅这样的人都值得“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2、反复朗读,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搜集材料,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教学难点:从特写强对比中,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2、图片、课件(鲁迅的名言等)。

  课前谈话: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鲁迅。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入课

  1、鲁迅走了,但他留给后人的`很多很多,十三年过去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臧克家仍心潮起伏(板书作者),写下了这首《有的人》(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

  梳理质疑:“有的人”指谁?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分节读诗,正音。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4、比较发现,现代诗的特点。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习,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 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①(出示)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教学设计13

  教材简析: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时说:“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分节读诗,正音。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这句话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这句话中读第几声呢?为什么?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习,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做牛马的

  远记住他!

  风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你读出诗中的言外之音了吗?

  牛马,野草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谁?

  ④补充鲁迅的资料,交流。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火,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原来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鲁迅的原话啊!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又发现了什么?每节都是“先反后正”。

  四、对比特写,写法感受。

  1.对比读。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2.交流:

  品读“骑”“俯”,“刻入”“情愿”,“不朽”“烂得更早”……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善一恶,一美一丑。

  3.比较读

  (1)2、3、4节5、6、7节

  2与5节,3与6节,4与7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与前面放在一起写比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无愧于“中国当代诗魂”。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

  3.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通过对比朗读,加深对诗歌的感悟,了解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情怀。

  难点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 复习导入,引出新授。

  1、生举手回答以下问题。

  ①1、鲁迅一生创造了哪些作品集?

  ②在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周晔写道鲁迅是一个 ( ) 的人。

  ③在课文 《一面》中,阿累写道鲁迅憎恶黑暗社会有如 ( )

  2、师:鲁迅为了人民的事业没有休息的工作,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一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短诗《有的人》。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品味大师是如何把感情融入自己的语言中。

  2、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有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5、生交流感受,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师提问:全诗共有几小节,可以分成几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借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五、六、七节写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三、细读全诗,感悟内涵。

  1、ppt出示第一小节。生朗读。

  ※生举手说说自己读后的疑问?

  ※师提问:两个“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第一个“有的人”是指哪些人?在文中分别指那些人。

  (师出示句式( )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明确“活“指肉体活着,”死“指精神死了。

  ※第二个“有的.人”是指文中的那些人?

  (出示句式( ) 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明确“死”指的是肉体的死,“活”指精神的活

  2、PPT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幻灯补充《“香唾盂》】“明代权相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他吐痰的时候,都是美貌的婢女过来用嘴来承接。他刚一发出咳声,婢女的嘴已恰到好处地等着了。严世蕃把这叫作“香唾盂”。”

  ②引导生体会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以及他们的结局。

  ③PPT 出示:“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当你读到这句诗时,鲁迅的一首诗,你也一定想到了鲁迅给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事例)

  生举手发言。体会鲁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④齐读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3、PPT出示第三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品味这些想名垂千史的人遭到的骂名。

  ②PPT出示:“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看到野草这两个字,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鲁迅有一部散文诗集就叫——《野草》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师提示: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③男女生轮读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

  4、PPT出示第四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幻灯片补充北宋一太守天登把名字变成忌讳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的人的可恶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②PPT出示: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幻灯片补充20xx“感动中国”人物王万青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③男女生轮读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

  5、领悟全诗的写作手法及这种手法的妙处。

  PPT出示:这首诗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写作手法更能烘托出鲁迅以及想鲁迅这样的人的( )美好品质。

  四、熟读成诵,加深感悟

  1、再听范读,小声跟读,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男女生轮读。

  3、全班读第一小节,再男生读有的人对人民的态度,女生读相应的结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教师以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总结。

  2、对待生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如鸿毛。请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各一,并说说他们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有的人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

  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初识鲁迅,质疑题目

  师:(幻灯出示鲁迅图片)孩子们,你们认识他吗?说说你了解他一些什么?

  师:出示鲁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早年,在日本仙台学医,看到旧中国人民的思想不觉悟,他毅然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用笔作武器抨击黑暗的旧社会。他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夜以继日地写作。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引题: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会上,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

  师:诗歌是为了纪念鲁迅的,为什么不用《纪念鲁迅》为题?(板?)

  师:结合同学们的预习,诗中概括性地写了哪几类人?

  师:活着—死了,死了—活着。(相机板书)

  二、对比朗诵,深层探究

  师:自由的诵读全诗,把写这两种人的诗句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标出。

  师生交流(课件出示重组后的诗歌)

  生:同桌合作诵读

  生:展示读(评价)

  师:这样一读,这两种人的对比就更加鲜明,更加强烈了。

  师:你知道这两种人分别是怎样活的吗?我们先看到第一种人。(课件出示重组的反动派的诗句)

  三、对话交流,读中悟情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找出诗句,读一读

  师:平时我只听说过“骑……”?这里骑什么?(板骑)

  师:孩子们,这个“骑”还是骑的意思吗?(剥削、压迫)

  师:这个“骑”字,让你联想到什么?一个人,一幅画面,一段影视剧,一句话,一个词?

  师借学生的画面引:反动派作威作福的画面。(引:汉奸走狗——小兵张嘎、周扒皮、李三刀……)

  师:是啊!这些人骑在人民头上自以为怎么样?(读“骑”诗句)

  师:同学们,这些人怎么样?用一个词来形容。(读“骑”诗句)

  师:孩子们,你知道被骑的这些人民,这些老百姓怎样吗?(借机出示幻灯,教师语言烘托)

  师:只要这些作威作福的人活着,人民能活吗?——读“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师:孩子,你就是被骑的人民,你心里涌动着什么?(恨,恨之入骨……)(板恨)

  师:此时,你最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借机读反动派下场句)

  (指导读摔跨策略)a你不是恨吗?

  b你不是恨之入骨吗?孩子咬咬牙!

  c加上你的动作,让我感觉到你的恨!

  b: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同学们,我们接着看一看另一种人是怎么活的`?

  师:什么叫俯?你能做个动作吗?(板:俯)

  师:孩子们,像刚才我们联想“骑”字那样,你从俯想到些什么?

  师:(鲁迅半跪包扎伤口图)鲁迅跪出的是什么?

  师:像鲁迅一样为人民而跪的人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课件出示一组“俯”图片。

  师:你还知道谁?

  师:出示题目:_____,这就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导写图片之外的内容)

  师:这样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读)

  师:是呀!面对这样的人,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爱(板书)

  这样的人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

  读:诗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指导朗诵

  策略:a、记住了他五十年!哪位同学记住他更长时间?

  b、嗯!不错,你注意了哪个词?

  c、注意一下“永远”,让大伙感觉到到地老天荒,人民还记住他!

  师:鲁迅死了吗?

  师:是呀,鲁迅没有死,他的精神还活在第一个人的心中,13年后,臧克家想起了他,七十多年后的现在,《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在《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他占据了重要的席位。鲁迅必将永垂不朽!

  师:一边是深深的恨,一边是沉沉的爱……(对比读诗)

  四、拓展延伸,探寻真理

  师:同学们,这两种人分别活着的是什么?死去的又是什么呢?

  生:肉体、灵魂、精神……

  师:孩子们,明白了这些,诗歌也就学完了。最后我们一起配上音乐能背的和老师一起背诵,不能背诵的朗诵。

  师:学完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对于活着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再来读一读其它的关于这方面的感悟!(出示名言)

  1、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潜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

  2、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鲁 迅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 迅

  四、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外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

【有的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的人》教学设计09-14

有的人教学设计11-14

有的人教学反思04-19

《有的人》教学反思05-11

《有的人》教学反思15篇10-15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