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七篇

时间:2022-06-03 16:14:4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七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教材、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等的课前整合过程。它是教师完成教学计划,取得教学成果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

  的步骤。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和能力,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辅资料,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和应用方法,然后用教学方法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全面规划和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基本方案,用以指导和规范教学活动。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日益发展,以电了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大量介入课堂教学,参与教学设计,并逐步取代传统备课方式,使教学设计日趋科学,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那么,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究竟给课堂教学设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它与传统备课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以学生为轴心的全面整合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备课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问题,没有摆正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尤其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方法、心理和能力的研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思考如何构建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机制,教师把自己摆在一个相对孤立的位置,只把知识信息的载体——教材作为教学的轴心来设计课

  堂教学。教师成了书本知识的传声筒,学生成了教师灌输书本知识的容器,教师备课也就成了纯粹查资料、抄教案,堆砌生题、偏题、怪题,以备灌输的简单活了。教师不仅把自己束缚在大纲教材上,而且把学生的视野也限制在自己备课的范围之内,整个教学设计模式千篇一律,繁冗而陈旧,令人望而生厌。

  现代教育技术既是一种物质技术,又是一种观念技术,是现代教育观念和先进教育媒体的统一,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技术上的直接体现。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的。那么,现代教学设汁运转的轴心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即是素质教育观,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服务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师教学,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教学设计中,对大纲和教辅材的研究,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组合运用,对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能力,而不能脱离学生这一轴心而我行我素。那么,教学设计的核心支点是什么呢?仍然是学生。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思考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教案给谁看,写来为谁服务的,是写自己怎么教,还是写学生怎么学等;二是应用哪些教学媒体来促进师生合作,达到教学过程的和谐;三是师生运用媒体的共同指向是什么,应该达到何种目的等。

  总之,教学设计绝非教师与教材的简单结合,也不是教师与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以学生为轴心的教师、教材、辅材、教学媒体,在一定时空中的最优整合。它具有容量大、密度高、最科学、最优化的特点。

  二、以电教为手段的系统策略

  在教学内容处理上,传统备课侧重对单个知识和单篇课文的条块分割,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重难点,而把教学媒体排斥在课堂教学内容之外,也就是说没有把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组合运用纳入教学设计的范围,因此使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显得孤立、单薄,无法形成完整的系统。

  现代教育技术介入教学设计之后,教师视野更加开阔了。教师跳出了教材知识的圈子,能够从更高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结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媒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选择系统的教学策略。例如,过去用传统手段难以讲清的抽象内容,是教学难点,现在用计算机演示,可使之具体、生动、形象,那它就不是难点了。就单个知识看是重点,但纳入知识体系之后,或许是非重点。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成果。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处理知识信息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并随时与信息系统整合,从而确立单个知识或课文的重难点,以避免知识遗漏或重复教学,从而增加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思想在教学策略方面对教师备课提出的新的要求。因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传统备课的不合理性就在于把知识孤立起来,割裂其内容联系,忽视了知识的前后影响,更没有突出知识的生长点,因而在学生头脑中无法形成知识网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现代教学设计就是要把知识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发挥教学设计的系统功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以导学为环节的人机共振

  教学设计除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外,必须考虑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师生与媒体之间的和谐。这便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传统备课在这方面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其侧重点在于教师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更没有考虑如何运用媒体去促进师生的合作,把教学设计片面看作是“备课”,只解决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问题。当然这是与传统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在视学生为客体的前提下,教师只能选择“填鸭式”灌输方法,以实现“填”和“灌”的目的,当然也就是不用考虑师生和谐,人机合作的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17 看云识天气。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7 看云识天气》。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⑵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⑴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⑵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3、情感目标:

  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1、听──读──赏──读:

  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预习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人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

  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

  课代表组织安排《雷电颂》片段朗诵会,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将一讲。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识记生字。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遇事要多动脑筋,要实践。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激趣引入

  小朋友,你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克服的?(生各抒已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小马过河》,看看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它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听老师讲这个故事,同学们边听边想想: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小马在妈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实践,终于渡过小河把小麦驮到了磨坊)

  从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识记生字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遇到困难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解决。

  2、 火车读词游戏

  深浅 拦住 甩甩尾巴 仔细 低下头

  3、谁愿意当小老师检查识字情况?(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

  1、 猜字游戏

  2、 理解课文中不懂得词语。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互帮互学,解决困难,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的识字情况很好,你们能把课文也读这样好

  吗?

  (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师:谁想到前面展示一下?大家来听,认真倾听别人读书是非常好的习惯。

  (指名读书,相互评价。)

  师:我们不但认识了生字,还读通了课文,表现的真棒!通过读课文,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谈论读后的收获。)

  预设:

  1、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小马在妈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实践,终于渡过小河把小麦驮到了磨坊。

  2、 小马在去磨房的途中遇到了老牛和松鼠,他们告诉小马的答案不一样。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而小松鼠却说:水深得很哩!昨天,他的一个小伙伴就是掉到这条河里淹死了。

  3、 妈妈教给了小马做事情应该要多多动脑、多多实践的道理。

  、、、、、、

  师:你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读懂了这么多,刚才某某同学说:老牛和小松鼠告诉小马的答案是不一样。你们想一想,老牛和小松鼠说的话对不对?为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书。

  (学生自由读书,回答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角色朗读。

  是: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小马是怎么做的?

  生:回家问妈妈。

  师:你们觉得他这样做对吗?

  展开讨论。

  师;在妈妈的帮助下,小马克服了困难,把麦子驮到了磨房。那小马送完麦子从磨坊回来后,心情怎样?又会对妈妈说什么话呢? 学生展开想象回答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会认真倾听,在互评中提高自己。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使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发挥。

  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其中情感。

  拓展延伸

  1、读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举例说说吗?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 2、复述课文

  使学生养成遇事要多动脑筋,要实践好习惯。

  指导书写

  1、 认读生字并组词。

  2、小组讨论如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

  3、在田字格中怎样占格才漂亮,小组交流后描红、写字。

  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 惯。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激发学生朴素的爱国感情。

  3、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2、把握诗歌的结构。

  3、理解诗歌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

  解决生字词;熟读诗文;查找有关 《黄河大合唱》资料;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2、教师:

  查阅有关光未然和《黄河颂》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播放《黄河颂》学生欣赏,谈有关《黄河颂》的知识;

  2、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病情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3、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

  (可用大屏幕投影)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

  (播放音乐配音)

  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

  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欣赏到雄壮画面,以时代歌手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这是首颂诗,要把握豪迈、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要精神饱满,声音宏亮,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

  (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伟大而又坚强。这句话概括了黄河的根本气概,因此在读这句时伟大坚强应重读而且应有停顿。学生配乐,表情朗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带问题读诗文。

  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诗人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朗诵词 歌词

  五、研讨与赏析(一)

  教师导学:这首颂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颂黄河是诗人写作主体,可朗诵词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六、作业

  1、抄写并识记字词。

  2、背诵这首诗歌。

  3、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准备课堂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识记字词。

  2、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歌词部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合作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歌词部分有一个关健字,起统领全篇的作用,是哪个字?

  2、诗人望到的.黄河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结合画面体会)

  3、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黄河,作者联想到什么?你怎么理解的?

  4、想到这些,诗人面对黄河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师小结:这首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绘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诗人看到黄河引发雄奇瑰丽的想像,他认为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巨人伸出了千万条铁的臂膀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适时启发挖掘文章主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

  三、学生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难度的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学生在交流中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画面之美。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四、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是哪年胜利的吗?1945年,坚强的中国人民彻底打垮了日本帝国主义。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日益昌盛,可是,我们的黄河母亲,她现在如何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谈感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据统计:1972~年27年间,黄河下游有21次断流。特别是1997年,山东利津站断流13次,累计330天无黄河水入海。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河颂》,应激起我们的热情,学习黄河精神,投身到改革开放狂潮中,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浪潮中。

  学生配乐读课文(可一生领读朗诵词,全体学生读歌词)

  五、作业

  1、搜集有关黄河精神。

  2、欣赏《黄河大合唱》。

  3、学唱《黄河颂》。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朗诵词 歌词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 颂黄河 学习黄河

  精神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邮票一枚,火花一张。

  学具准备:

  一张纸,一根针(可人人准备,也可以组为单位准备)。

  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邮票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出示火花,谈话:请大家看这张图片,它是由十张美丽的图画组成的。现在我想把它们都分开,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用刀裁、剪刀剪、铅笔尖在图片连接处戳孔后再撕开……)

  过渡: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你们知道吗?邮票就是采用其中一种办法来分开的。(出示邮票)

  说起邮票这边上的齿孔,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邮票齿孔的故事》,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借助拼音自主识字,把记不住的字标出来。

  3、合作识字。

  “我说你找”。一人说生字,其他人迅速在生字条中指出。

  “我指你认”。一人指生字,其他人抢读字音,读准确为止。

  讨论:不好记的生字怎样记?

  4、全班交流。

  小黑板出示生词,指名教读,齐读。

  开火车读生字,纠正字音。

  还有哪些字记不住?请大家帮助你。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2、合作学习。

  组内伙伴轮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

  讨论: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尝试读读你认为重要的句、段。

  在组内提出自己的疑问,互相帮助解决。无法解决的疑问留待全班讨论解决。

  3、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动手操作,促进理解。老师提供印有“邮票”的纸,部分同学用手撕纸中的“邮票”,部分学生模仿酒馆中那位先生的做法。交流感受。

  根据回答指导朗读重要语句。如:用礼貌的语气读两人对话;找出表现两人善于动脑筋的句子,读时突出他们的用心思考;“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

  4、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读课题。

  回忆: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启发创造

  1、思考:带齿孔的邮票用起来的确非常方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用着这样的邮票。这样的方便是谁给我们带来的?独立思考后,与身边的伙伴讨论一下。

  交流:从西服领带上取下别针在邮票连接处刺上小孔的`人,反映灵敏,聪明手巧;阿切尔善于观察,用心思考,研制出邮票打孔机。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2、过渡:阿切尔通过观察别人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经过研究,发明了邮票打孔机,让我们能轻松地撕开邮票。可是,邮票撕下来后,身边没有胶水,邮票没法贴到信封上。你能解决这个难题吗?

  (现已解决:邮票背面贴上特制胶水,用时只要用水将邮票背面打湿,就可以把邮票贴在信封上。)

  3、在生活中,你们还发现有什么不方便?(自由发言)

  小结:这些不方便如何解决呢?希望大家都能做有心人,动脑筋,想办法,并动手做一做,在“展示台”上表现一番。可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出示生词,认读。

  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认读,扩词。

  指导生字书写。

  观察字型、结构,书空记忆。

  提出需老师指导的生字,老师范写。

  仿写。

  交流评议,改进书写。

  四、积累运用,指导实践(根据教学情况,部分内容放到课后。)

  1、数量词积累。

  找出文中的数量词,读一读。

  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填填”,集体订正。

  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2、邮票常识积累。

  读“我知道”的内容,了解部分关于邮票的常识。

  你还收集了哪些关于邮票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展示你的集邮册。

  3、口语表达实践活动。

  找一找、讲一讲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如《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观察、猜测、推理、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和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借助变一变、找一找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图形和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一组图形或事物排列中有多个组合的。

  教具准备:花边、图形(教具盒)、复印纸纸、小三角形、磁铁

  教学过程:

  一、在游戏中感知规律

  1、从里面分别逐一抽出有规律的三角旗,让学生猜一猜接下去会是什么颜色的?(猜得真准呀)

  2、从里面分别逐一抽出没有规律的三角旗,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

  问:为什么第二次猜不准,而第一次猜的.又快又准呢?这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生发表意见)

  3、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规律。(板书:规律)

  4、你观察两条彩带,哪条美一点?(师:嗯,看来规律可以你我们带来美感!)

  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一)颜色不一样的花边(两个一组)

  1、猜一猜:出示花边红绿红,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颜色的花?(随学生的猜出示花)

  师:你们真厉害,又猜对了,有什么发现吗?(生说)

  2、交流:说说你们的想法。(按红绿红绿红绿这个规律排列的)

  3、变长:按红绿红绿红绿这个规律排列,你能把这花边变长吗?

  (生说师贴:先往左贴,在往右贴)

  (二)颜色一样,形状有规律的(二个一组)

  1、找一找: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

  2、全班交流:有什么发现?谁来说说。(苹果都是1个,梨子一次比一次多1个。)

  3、变长:根据这样的规律,如果继续延长,应怎样摆?(让学生报)

  (三)颜色或方向、大小都有规律的(三个一组)

  1、找一找:生找一找有没有规律?

  2、同桌交流:有没有规律,如果有那么有怎样的规律?把找出的规律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找规律)

  3、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

  (四)猜一猜(体验一条规律中一组图形一般要重复出现三次)

  (1)※○ ◎○ □+ ×¥

  (2)○◎ ○◎ ※ ○◎ ○◎ ※ ○◎ ○◎ ※

  (3)#※ #※ #※ #※ #※ #※

  小结: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至少三次)。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书上第88页例1)

  2、我会画:(书上第89页)

  (1)颜色规律

  (2)颜色、方向的规律

  (3)颜色、形状规律

  3、节秦中发现规律

  (1)师拍: ……

  (2) 生接着拍、说说规律。

  问:为什么这么快跟上节奏?(有规律的)

  (3)你能根据这个节奏编一段动作吗?(动作中也可以有规律)

  (4)自己编一段有规律的节奏或动作让桌猜。

  如:伸伸手、拍拍肩、伸伸手、拍拍肩。。。。。。

  4、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也是有规律?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很多规律,有的规律是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的,如:斑马身上的条纹、一年四季、白天黑夜等等,有的规律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如衣服上的花纹,项链等等)这些规律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5、小小设计师(创造规律)

  (1)创造规律:形状、颜色上有规律或别的

  (2)展示作品

  (3)评价作品

  6、机动: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再一次感受规律美)

  四、课堂总结:这些有规律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有心人!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8-03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4-03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5

教学设计方案六篇11-26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07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19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6-14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6-16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4篇11-2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