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5篇

时间:2023-03-01 09:07:18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5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学分析

  1、分析教材

  本章教材整体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1)、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及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圆的方程是在前一章直线方程基础上引入的新的曲线方程,更进一步要求“数与形”结合。所以学习有关圆的方程时,仍仍然沿用直线方程中使用的坐标法,继续运用坐标法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几何问题。此外还要学习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以便为今后用坐标法研究空间几何对象奠定基础。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方程、导数和积分的基础。

  2、分析学生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好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前面学习过直线知识,只是使学生有了用坐标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圆的概念的引入及其现实生活中圆的例子,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熟练的掌握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坐标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研究细致思考,规范得出解答,体现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本认识。

  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会求解简单的直线与圆的相关曲线的方程;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定义和圆标准方程、一般方程的概念;能根据圆的方程求圆心和半径,初步掌握求圆的方程的方法。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3、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采用探究、讨论的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采用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其优良的传播功能,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尤其是动画效果)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概念理解有积极作用。制作中,采用交互技术,使课件的机动性得到加强。

  四、对内容安排的说明

  本章分三部分: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1、建立圆的方程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圆的几何特征(主要是动点与定点间距离恒定)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再根据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求出点的坐标所满足的曲线方程。

  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就是解析几何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特点,也就是坐标法。始终强调曲线方程与曲线图像之间的一一对应。这一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圆的教学。

  2.通过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两条曲线有无公共点,等价于由它们方程联立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组有几组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没有公共点。

  (2)。运用平面几何知识,把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结论转化为相应的代数结论。

  3、坐标法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坐标法这一重要思想,不怕重复;通过坐标系,把点和坐标、曲线和方程联系起来,实现形和数的统一。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先用坐标和方程表示相应的几何对象,然后对坐标和方程进行代数讨论;最后再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结论。这就是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五、教学评价

  ㈠过程性评价

  1、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紧扣教学目标,内容深浅要分层次,设计的问题要照顾好、中、差。

  2、对于方程的推导运用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主要采用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检测反馈

  ㈡终结性评价

  1、课程内容全部结束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选代表谈收获、体会和感想。

  2、留课后作业(扣教学目标、分类型、分层次,落实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认真理解和巩固,了解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以及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做完课后习题,做好作业。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高一年级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习惯不好,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能听讲,但是课后不归纳总结,不做题,学习效率低。另外,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大,学生基础差,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许多学生意志不坚定,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特作以下计划:

  一、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年,我担任高一(9)和(10)班的数学课。两个班整体水平都一般,成绩以中下等为主,中上不多,后进生有很多。其中在中考成绩两个班中都存在20人以上等级分在5分以下。从而看出基础知识不太牢固,当然上课效率也不是很高。

  二、教材简析

  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必修1有三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必修2有四章(空间几何体;点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三、教学任务

  本期授课内容为必修1和必修2,必修1在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2在期末考试前完成。

  四、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及措施

  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分层推进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降低难度。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8)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一、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经过不一样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本事。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本事,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本事,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事。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确定。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构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必须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本学期要到达的教学目标

  1、双基要求: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资料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必须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2、本事培养: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构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构成数学的意思;从而经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3、思想教育:

  培养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毅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及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并懂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三、进度授课计划及进度表

  (略)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和掌握将对今后学习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习,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习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习,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平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4个重点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学习积极性高.普通班学生在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强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争取每堂课教学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2.教材分析:本学期时间短,教学任务是必修4第二章,必修5,必修2涉及平面向量,解三角形,数列,空间几何体,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二.工作要点及措施

  1、教案学案一体化继续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本学期推行三图四化的使用,基本操作办法是,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预习,即先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活动,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积极思考,同学之间认真讨论,确定问题的解决的方法途径和结论,教师在课堂上做好问题的引导和问题的变式,想方设法的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三图四化工厂的设计

  组内成员先自行设计出学案初稿,然后经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教研、讨论,确定学案的定稿。由于课型不同,学案的环节也相应存在着不同,但每个学案都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达标训练等环节,在设计中要把握问题的难度,在操作中低重心运行,为保证高考升学取得大面积丰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求要低一些,让后进生能接受,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后进生的转变,由此来督促中上等学生的学习。

  (1)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忌学习目标过多,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

  (2)导学问题的设计。导学问题的设计不是把课本所学知识变成问题然后简单逻列,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问题式、简答式等等,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

  (3)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等。学生对每节课知识掌握的如何,学习方法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4)达标训练的设计。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达标训练,要注意此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后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2、集体备课我们要克服以往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提高说课质量,使集体备课对每位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起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提前确定教学进度、中心发言人(详情见附表)及说课时间(每周五下午6、7节)。

  (2)中心发言人针对本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精选例题和作业,设计好学案,可以适当多选些题目,文科生在此基础上可进行适当删改(本学期在教学内容上文理没有什么差别),要注意低起点、多重复。说课时,要说透教材、教法、教学重点和难点,例题要说明选题意图,要有详细的解题过程、注意事项等,特别要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多下功夫,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应对措施。作业要有针对性,层次性,既巩固课上的.知识点、题型,又要有一定的思维延展性,使文理科的学生在作业上有一定的区分度,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一个锻炼、培养思维能力的平台。

  (3)每位教师在说课前都要做好准备,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知道要说的是什么内容,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题型,了解本部分内容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做完说课稿上的例题、习题、作业,对例题的讲解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技巧、计算技巧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写好初备提纲,以备说课时作出必要的补充和自己的见解。每位教师可以对说课稿进行补充,也可就初备中发现的问题提问,然后全组教师进行交流,以改进教法、增删例题和作业,使说课稿更加完善和实用。

  3、集体听评课为提高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依据学校教学计划,青年教师每周听课1节,其他教师月至少2节。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听评课活动(详情见附表)。评课时不仅要说优点,更要说不足和遗憾,提出意见和建议。当局者迷,这样做有利于授课教师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教学,这也是对授课教师负责任的一种表现。通过评他人的课,对比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改进教学。

  4、教案:要写明教学时间、课题、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集体说课后,每位教师都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45分钟应如何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要提问什么问题,提问谁,例题怎样分析,渗透什么思想方法。教学过程要有复习回顾、导入设计、师生活动、例题的分析、作业设计与小结等。每位教师上完课之后都要思考两个问题:我这节课上得如何?怎样上这节课更好、最好?并结合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写好教学反思,或总结经验,或反思失误,或记录灵感,为今后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最实用的资料。

  5、上课要重视三图四化的应用,要用好学案,设计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

  (1)我们要率先遵守课堂常规,及时到位候课,提醒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上课过程中,语言要简洁生动,板书、解题、作图要规范严谨,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身教胜于言教,我们怎样要求学生,就应比他们做地更好,用自身的行动为学生作好示范。

  (2)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多作主持人,少当播音员。学生能做的事,就交给学生做,不要好心办坏事。但必须指出,对于学生理解有困难、易混、易错的知识和题目,一定要多讲、讲透,千万不要为了形式上的留时间、留空间造成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上出现漏洞。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继续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如何记笔记,记什么;培养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困难查教材、查笔记的习惯等。

  6、作业批改批改作业前,全组成员要校对答案,汇总解题方法。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是全批全改、及时准确。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认真分析原因,集中讲评,并督促他们改正;对学生书写、计算、作业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学法指导;认真书写评语,既要指出问题,又要多些鼓励

  7、坐班:全组教师严格遵守学校的坐班纪律,保持办公室的安静,搞好办公室的卫生,责任到人,全组教师共同努力,创设良好的办公环境,提高干事的效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6

日期





周次





学时





内容





重点、难点





9.1-9.7





1





5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的基本运算





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难点:理解概念





9.8-9.14





2





5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表示法





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能简单应用





9.15-9.21





3





5





函数的基本性质、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几何意义





9.22-9.28





4





3





本章复习、测试






9.29-10.5





5






国庆放假






10.6-10.12





6





5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掌握幂的运算;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难点:理解概念





10.13-10.19





7





5





对数与对数运算、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单调性与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10.20-10.26





8





5





幂函数,复习、测试





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y=x,y=x2,y=x3,y=x-1,y=x1/2)图象中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





10.27-11.2





9





5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





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





几类不同增长的模型、函数模型应用举例





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对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日期





周次





学时





内容





重点、难点





11.3-11.9





10






期中复习及考试






11.10-11.16





11





5





讲评试卷





分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1.17-11.23





12





5





任意角和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度的互化,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11.24-11.30





13





5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借助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推导出诱导公式,能画出








的图象,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单调性、最值等性质

12.1-12.7





14





5





函数








的图象,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了解函数








的实际意义,能借助计算器画出函数




的图象,并观察参数对图象的影响。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12.8-12.14





15





5





复习、测试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通过力的分析,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12.15-12.21





16





5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数乘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以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了解向量的基本定理、运算性质及其几何意义。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12.22-12.28





17





5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平面向量的应用举例





本章复习、测试





理解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会进行数量积的运算,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用向量解决某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12.29-1.4





18





5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能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5-1.11





19





5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期末复习





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进行知识的梳理。





1.12-1.18





20






复习及期未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7

  一、教学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两个班一个普高一个职高,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的好,好的教学计划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优异的教师,做好一定的教学计划很有必要。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8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不等式、函数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1、集合、简易逻辑

  (1)理解集合、子集、补订、交集、交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2、函数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数列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3、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

  1、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四、工作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9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和掌握将对今后学习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习,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习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习,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平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0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习数学应具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对自己学习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习行动,不会安排学习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习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习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此外,还有许多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不具备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思想方法重视不够或掌握情况不好,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和发散性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教学策略思考与实践

  针对我校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高一数学新教材教学实践与探究中,贯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原则。以学法指导为突破口;着重在“读、讲、练、辅、作业”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一定效果。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1、读。俗话说“不读不愤,不愤不悱”。首先要读好概念。读概念要“咬文嚼字”,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及辨析概念。例如,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原始概念,是不加定义的。它从常见的“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我家的家用电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自然数”等事物中抽象出来,但集合的概念又不同于特殊具体的实物集合,集合的确定及性质特征是由一组公理来界定的`。“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常常是“集合”的代名词。

  再如象限角的概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和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的细微差别;根据定义如果终边不在某一象限则不能称为象限角等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认识和掌握数学概念。其次读好定理公式和例题。阅读定理公式时,要分清条件和结论。如高一新教材(上)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有q≠1和q=1两种情形;对数计算中的一个公式,其中要求读例题时,要注重审题分析,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掌握解题的方法和书写规范。如在解对数函数题时,要注意“真数大于0”的隐含条件;解有关二次函数题时要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隐含条件等。读书要鼓励学生相互议论。俗语说“议一议知是非,争一争明道理”。例如,让学生议论数列与数集的联系与区别。数列与数的集合都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全体。数列中的数是有顺序的,而数集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同一个数可以在数列中重复出现,而数集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相同的数在数集中算作同一个元素)。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归类、总结,尽可能把相关知识表格化。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情况列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列表等,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2、讲。外国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冰冷”的知识加温后传授给学生。讲是实践这种传授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讲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防止急躁。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每堂新授课中,在复习必要知识和展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老师着重揭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解决学生疑惑。比如在学习两角和差公式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五套诱导公式,可以将求任意角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某一个锐角三角函数值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一些半特殊的教(750度,150度等)能不能不通过查表而求出精确值呢?这样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就呼之欲出了,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要注意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教、学同步。让学生自己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例如,讲解函数的图象应从振幅、周期、相位依次各自进行变化,然后再综合,并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容易接受。其次讲要注重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例如讲到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比中项、等比数列的性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引导学生对照等差数列的相应的内容,比较联系。让学生更清楚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两个对偶概念。

  3、练。数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怎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进行练习。首先练习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忌过早地进行“高、深、难”练习。鉴于目前我校高一的生源现状,基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课本的例题、练习题和习题要求学生要题题过关;补充的练习,应先是课本中练习及习题的简单改造题,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以完成。即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摸得着”。一定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知识、应用方法,在练习中分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获得再练习的兴趣和信心。例如根据数列前几项求通项公式练习,在新教材高一(上)P111例题2上简单地做一些改造,便可以变化出各种求解通项公式方法的题目;再如数列复习参考题第12题;就是一个改造性很强的数学题,教师可以在上面做很多文章。其次要讲练结合。学生要练习,老师要评讲。多讲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其中包括成功的与错误的。特别是注意要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发生过程,在课堂造就民主气氛,充分倾听学生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方法。还可适当让学生涉及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面性和深刻性。

  例如,高一(下)P26例5求证。可以从一边证到另一边,也可以作差、作商比较,还可以用分析法来证明;再如解不等式。常用的解法是将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求解。但还可以利用换元法,将无理不等式化为关于t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除此之外,亦可利用图象法求解。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它们的图像。求两图在x轴上方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最终得解。要求学生掌握通解通法同时,也要讲究特殊解法。最后练习要增强应用性。例如用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向量等相关知识解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所学知识,研究此数学模型。

  4、作业。鉴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较大,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学习数学,得到最好的发展,制定“分层次作业”。即将作业难度和作业量由易到难分成A、B、C三档,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然后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协调。以后的时间里,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5、辅导。辅导指两方面,培优和补差。对于数学尖子生,主要培养其自学能力、独立钻研精神和集体协作能力。具体做法:成立由三至六名学生组成的讨论组,教师负责为他们介绍高考、竞赛参考书,并定期提供学习资料和咨询、指导。下面着重谈谈补差工作。辅导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对于不能提高的同学要从平时作业及练习考试中发现问题,跟踪到人,跟踪到具体知识。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辅导,切忌冷饭重抄和无目标性。要及时检查辅导效果,做到学生人人知道自己存在问题(越具体越好),老师对辅导学生情况要了如指掌。对学有困难的同学,要耐心细致辅导,还要注意鼓励学生战胜自己,提高自已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1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学工作意见指导下,认真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强化数学教学研究,提高全组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明确任务,团结协作,圆满完成教学教研任务。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仍然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校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在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

  三、教学任务

  本学期授课内容:必修一、必修二

  四、学生基本情况及教学目标

  学生基本情况:本届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其次,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因为学生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教学目标: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高一学生共有20个班,分两个教学层次,每层个10个班。实验班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目标。平行班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两点,第一点:保证重点学生的数学成绩稳步上升,成为学生的优势科目;第二点:加强数学学习比较困难学生的辅导培养,增加其信息并逐步缩小数学成绩差距。

  五、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课堂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方法,尽可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习惯。

  六、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搞好集体备课。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各位老师根据自已承担的任务,提前一周进行单元式的备课,并出好本周的练习活页。教研会时,由一名老师作主要发言人,对本周的教材内容作分析,然后大家研究讨论其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

  2、详细计划,保证练习质量。教学中用配备资料《导学案》,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教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时间,每周以内容“滚动式”编一份练习试卷,学生完成后老师要收齐批改,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安排时间讲评。

  3、抓好第二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养数学能力兴趣。尖尖班的教学进度可适当调整,教学难度要有所提升;其他各班要培育好本班的优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备课组也将组织学生上培优班。

  4、加强辅导工作。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下班辅导十分重要。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困难学生。

  附: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周集合

  第二周函数及其表示

  第三周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周指数函数

  第五周对数函数

  第六周幂函数

  第七周函数与方程

  第八周函数的应用

  第九周期中考试

  第十至十一周空间几何体

  第十二周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十三至十四周直线与平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第十五至十六周直线与方程

  第十七至十八周周圆与方程

  第十九至二十周期末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

  本学期担任高一X1、X2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X人,通过一期的高中学习,学习能力更加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X1班部分同学学习方法问题严重:只做,不归纳总结,学习效率低。学校要求高,教学任务艰巨。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弧度、向量有关概念、三角公式和三角函数的图象,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三角函数、函数有关性质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二、教学要求

  (一)三角函数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半角、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5.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了解奇偶函数的意义;并通过它们的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以及简化这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角。

  (二)平面向量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问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汁算问题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继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通过“实习作业解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9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学会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学会交流.

  三、教学重点

  1、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3.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

  4.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四、教学难点

  1.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

  2.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

  3.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五、工作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周练题、章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2、加强课外辅导,提高竞争能力。

  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1)加强数学数学竞赛的指导,提高学习兴趣。

  (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全方面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特别是自主能力,并通过强化训练,不断提高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更上一城楼。

  (2)、加强对边缘生的辅导。边缘生是一个班级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我将下大力气辅导边缘生,通过个别加集体的方法,并定时单独测试,面批面改,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有质的飞跃。

  3、搞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的分析。

  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成绩,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是最好的练习,每次都要做好分析,并指导学生纠错。在分析过程中要遵循自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真正理解。

  六、进度安排.

  第四章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2课时

  §4.2弧度制…………………………………………………………………………………………2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2课时

  §4.5诱导公式………………………………………………………………………………………2课时

  §4.6两角和与差三角函数…………………………………………………………………………7课时

  §4.7二倍角公式……………………………………………………………………………………3课时

  §4.8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课时

  §4.9函数y=sin(ωx+φ)的图象…………………………………………………………………3课时

  §4.10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课时

  §4.11给值求角………………………………………………………………………………………4课时

  第五章平面向量…………………

  §5.1向量……………………………………………………………………………………………1课时

  §5.2向量的加法及减法……………………………………………………………………………2课时

  §5.3实数与向量的积………………………………………………………………………………2课时

  §5.4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课时

  §5.5线段的定比分点………………………………………………………………………………2课时

  §5.6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课时

  §5.7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2课时

  §5.8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课时

  §5.9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课时

  §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课时

  §5.11实习作业………………………………………………………………………………………2课时

  第六章不等式…………………

  §6.1不等式的性质…………………………………………………………………………………3课时

  §6.2均值定理………………………………………………………………………………………2课时

  §6.3不等式的证明…………………………………………………………………………………6课时

  §6.4不等式的解法…………………………………………………………………………………3课时

  期末复习20课时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3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与基本学习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习都有很大的兴趣,学习纪律比较自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习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4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是一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课。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已知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已知两点也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本节要求利用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建立直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直线。

  2。解析:直线方程属于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的开始。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研究几何问题。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对后续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习,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本节来看,学生对直线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学生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陌生是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求直线的方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掌握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解析

  ①知道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知道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②理解建立直线点斜式方程就是用直线上任意一点与已知点这两个点的坐标表示斜率。

  ③经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体会直线和直线方程之间的关系,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④在讨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应用条件与建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中,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思想。

  ⑤在建立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比较中,体会两者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体会两者数形结合的区别,进一步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学生对研究直线的方程可能心存疑虑,产生疑虑的原因是学生初次接触到解析几何,不明确解析几何的实质,因此应跟学生讲请解析几何与函数的区别。

  2。学生能听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的过程,但可能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还是要跟学生讲清坐标法的实质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用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

  3。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曲线与方程,因此学生难以理解直线与直线的方程,甚至认为验证直线是方程的直线是多余的。这里让学生初步理解就行,随着后面教学的深入和反复渗透,学生会逐步理解的。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可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教学。通过问题串,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通过纵向挖掘知识的'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着对新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方法。

  2、学法分析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质的飞跃。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是什么?如何将这些几何要素代数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

  问题2:建立直线方程的实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也就是将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用方程表示出来。

  引例:若直线经过点,斜率为,点在直线上运动,那么点的坐标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经历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过程,初步了解求直线方程的步骤。

  问题2。1要得到坐标满足什么条件,就是找出与、斜率为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何种关系?

  (过与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确定直线的条件,体会动中找静。

  问题2。2如何将上述条件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用坐标表示确定直线的条件。

  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就是,即。

  问题2。3为什么说是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关系。

  此时的坐标也满足此方程。所以当点在直线上运动时,其坐标满足。

  另外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也在直线上。

  所以我们得到经过点,斜率为的直线方程是。

  问题2。4:能否说方程是经过,斜率为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尽管学生不可能深刻理解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但在这里仍要渗透,为后因理解曲线方程的埋下伏笔。

  问题3:推广: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且斜率为k,怎样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是归纳概括能力。

  问题4:直线上有无数个点,如何才能选取所有的点?以前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解析几何取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注: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要说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为以后学习曲线与方程打好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必做过多解释。

  问题5:从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你知道了求几何图形的方程的步骤有哪些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解析几何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①设点———用表示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

  ②寻找条件————写出适合条件;

  ③列出方程————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④化简———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⑤证明————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例1分别求经过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并画出直线。

  ⑴倾斜角

  ⑵斜率

  ⑶与轴平行;

  ⑷与轴平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直线的点斜式的使用条件,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作公式用,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使用条件。

  注:⑴应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条件是:①定点,②斜率存在,即直线的倾斜角。

  ⑵与的区别。后者表示过,且斜率为k的直线方程,而前者不包括。

  ⑶当直线的倾斜角时,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是。

  ⑷当直线的倾斜角时,此时不能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直线方程是。

  练习:1。。

  2。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则直线的斜率为,倾斜角为,这条直线经过的一个已知点为。

  [设计意图]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逆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问题6:特别地,如果直线的斜率为,且与轴的交点坐标为(0,b),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和直线斜截式方程。

  将斜率与定点代入点斜式直线方程可得:

  说明:我们把直线与y轴交点(0,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这个方程是由直线的斜率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注(1)截距可取任意实数,它不同于距离。直线在轴上截距的是。

  (2)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3)斜截式方程的使用范围和斜截式一样。

  问题7: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的类似。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函数图像是以形助数,而解析几何是以数论形。

  练习:1。。

  2。直线的斜率为2,在轴上的截距为,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截距的含义。

  3。直线过点,它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相等,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斜截式方程的结构特征。

  4。已知直线过两点和,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合理选择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求直线方程,同时为下节学习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埋下伏笔。

  例2:已知直线,试讨论

  (1)与平行的条件是什么?

  (2)与重合的条件是什么?

  (3)与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说明:①平行、重合、垂直都是几何上位置关系,如何用代数的数量关系来刻画。

  ②教学中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若两直线平行,则且反过来,若且,则两直线平行。

  ③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与之平行、垂直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练习:

  问题8: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要点:

  (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命名都是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

  (2)两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总结: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与基本学习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习都有很大的兴趣,学习纪律比较自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习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章、节 教学内容 备注

  1 1.1,1.2 解三角形

  2 1.2 解三角形

  3 2.1,2.2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

  4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5 2.4,2.5 等比数列及前n项和

  6 2.5 考试

  7 3.1,3.2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8 3.3,3.4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

  9 考试,复习

  10 期中考试

  11 1.1,1.2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直观图

  12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 2.1,2.2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14 2.3 直线、平面的判定及其性质

  15 3.1,3.2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方程

  16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7 4.1,4.2 圆的方程,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18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19 复习

  20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