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17 09:59: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 相关推荐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如茉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生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开始,我就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首先让学生从诗歌中去感受“爱”字,去体验“爱”所带给人们的温暖。也为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较浓厚的情感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自己去找句子,写体会,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所找的句子的内涵,我让学生带着感悟读自己的句子,区别于以往教师牵着学生读的被动局面,让学生在自学阶段就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天地。

  在教学结束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如茉莉般平淡却真切的爱,我积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去思考,去感悟身边的爱,让学生明白爱就在身边。这一设计使课文思想得到升华和延伸,关注了文本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联系,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每天来自不同角落的关爱,并懂得回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爱真正“钻”入学生的心田。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

  实践证明,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语文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语文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的乐土。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2

  《爱如茉莉》是五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语句朴实,但又感人至深的记叙文。文章讲述了父亲与母亲之间那简单、朴实而又感人的爱。这篇课文写的事情虽小、平,但是表达的感情真,描写的人性美。所以极易感染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份朴实的爱,如何指导学生去抒写生活中这份真挚的情?我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体会、感悟。将朗读与理解课文融成一体,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力在引导学生以读悟情,挖掘语文因素——人物的对话、细节的描写、环境的渲染等,通过对关键字句的咀嚼品味,对重点段的反复诵读,让学生领悟文旨。如文中一个温柔的动作,“直奔”,通过读音的比较,认识意义的不同,体会父亲急切的心情。此时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医院。他心里只想着一个人,那就是母亲。一个“奔”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父亲对母亲的爱。另外,通过朴实的语言的描述,让人不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原来爱是妈妈病中惦念的饺子,爱是妈妈脸上恬静的微笑,爱是为了让彼此安睡,一个不敢动,一个不能动,甚至连阳光都赋予了人的情感。通过学生精读体会,那静谧美好的一切,永远留在了大家的心底。当说到结尾“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我突发灵感,读者、作者,包括教者、听者读到这儿,心灵都受到了强烈震撼,为什么作者用的标点跟说话一样平常?可不可以给学生创造的'空间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这句话让你加标点,你会怎么加?”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多数学生如我所愿,加上感叹号,且读得心潮澎湃。可一个学生很深情地说:“我觉得结尾加上省略号更合适。”在我被怔住未作答时,她还声情并茂地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她读得那样投入,那么专注,真有余音绕梁之感。此时,听课老师和同学由衷的掌声惊醒了我,我真为之惊叹。

  这便是学生通过文字,通过标点能体会到的情感,真是意外的收获。借机我让学生明白:写文章时,一个标点就有着作者的温度,更何况那些灵动的文字呢?这样水到渠成,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必须开放拓展,让学生通过小故事来了解大社会,真正学会做人。因此,教完课文,回归课文时,我让学生凭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爱的理解,可像作者那样打比方,结果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便打开了,有的说爱如……有的说爱如……

  我满怀欣喜地总结:人生各个不同阶段对爱的理解不同,需要我们用真心去体味,也需要真心付出,因为“有爱就有一切”,就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真爱,去领悟生活中爱的真谛。

  但在本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当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时,鼓励、肯定还不及时。教学过程还可简单些。因为简单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单的背后其实是深刻,是精要,是智慧,也是超越,简单折射出的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这样的课堂会带给学生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澄澈的感受。今后我在教学中将奉行“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跟学生共同经历着生命的成长,精神的同构,领略学习带来的快乐和甜蜜。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3

  在月教科研沙龙中,马老师执教了《爱如茉莉》,在轻松恬淡的《好一朵茉莉花》乐曲声中,学生欣赏了茉莉花,并从文章当中找出写茉莉花或与茉莉花有关的句子,理 解了它的特点,并紧扣“平淡无奇”,进一步认识了茉莉花的色白形小香淡。在此基础上,老师指导:妈妈说,她与爸爸的爱就如这茉莉,女儿同意吗?后来又有什么表现?是什么使女儿改变的呢?教学中,教师抓住妈妈的一言,爸爸的一行进行体验,重点指导学生走进病房那温馨的场景,感 受爸爸妈妈之间爱得真,爱得深。课堂层次清晰,由表及里;老师学生互动对话明了,从人物言行走进人物内心;音乐渲染了浓浓的爱的氛围,学生在大声读中进入画面,走近人物身边去感 受、体会爸妈之间无价的亲情——永远替对方着想,爱得平淡,一切尽在细节中,可谓“细无声”却能滋润心田。

  如何优化“病房温馨场景”的教学,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 受爸妈之间的亲情无价,而又爱在细节,谈一些个人的见解,与同行们商榷。

  推开病房的门,“我”看到了什么?同时向学生出示文章当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考虑、交流看法。接着向学生出示书中文字,让学生自由读,并考虑:是什么让“我”怔住了?或“我”看到了什么?交流看法时,先理 解“怔住”的意思,再追问:“我”怔住了,是因 为“我”看到……

  教师指导:“看到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你有什么要问爸爸的吗?(因 为 什么不睡在陪床上?因 为 什么还要紧握妈妈的手?你夜里睡得好吗?……)同样要指导学生与妈妈对话:你身体是那样虚弱,脸上因 为 什么还露出恬静的微笑?这一夜你睡得踏实吗?……在对话中,学会联系下文考虑、交流看法。

  进而指导学生归纳提炼:使“我”怔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写阳光又是为了什么?借“一切都……”这段话,其实“我”想说的是什么?

  最后在温馨的乐曲声中尽情地读,让画面留在学生的脑中,让情感存在学生的心中,让文字激扬,让情感流淌。

  这样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怔住”展开,是什么让“我”怔住,让学生读懂画面与文字;因 为 什么让“我”怔住,指导学生进入角色,追问主人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借物抒情与段末的直抒胸臆,进一步凸现了“我”怔住的深层原因——是爸妈平淡无奇的真爱使 “我”怔住了。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与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将温馨的场景永存心间。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4

  《爱如茉莉》这篇课文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渗透出父母之间深深的爱。爱原来像茉莉花那样,平淡无奇,但却散发出缕缕幽香。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仔细寻找课文中的能体现父母之间爱的细节描写,慢咬细嚼,体会其中滋味,通过体会重点词句和朗读训练,体会父母之间以及和我之间的平 淡淡却又散发着浓浓亲情的爱。成功之处是:

  一、以读为主,贯穿全课。

  在这堂课中,我没有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支粉笔、一张嘴。在初读课文时就注意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同时,要注意体会字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精读课文时,着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老师只给于一些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地碰撞,从而让学生悟出爱如茉莉的真谛。

  二、重点字词 品读感悟。

  教学时,我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描写的细节,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父母间的那份“茉莉爱”,在重点字词的品读中引起共鸣。如对“直奔”“探”、“轻轻”“蹑手蹑脚”“布满血丝”的品读感悟体会父母之间的平淡无奇的爱,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发言踊跃,体会独特富有见解。

  通过教学我认为如果在以下环节做得更好些,效果一定会更好。第一,课前要布置预习,明确预习的任务,节省课堂学生自学的时间,为学生品读感悟留有充分的时间。

  第二,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足,特别是指导朗读的时间不足,引起学生共鸣不够。

  第三,在挖掘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爱留给学生的时间有限,学生未能感受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孝敬与关爱。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5

  《爱如茉莉》是五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语句朴实,但又感人至深的记叙文。我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体会、感悟,小组合作交流感受,将朗读与理解课文融成一体,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如文中一个温柔的动作,“直奔”,通过读音的比较,认识意义的不同,体会父亲急切的心情。此时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医院。他心里只想着一个人,那就是母亲。一个“奔”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父亲对母亲的爱。另外,通过朴实的'语言的描述,让人不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原来爱是妈妈病中惦念的饺子,爱是妈妈脸上恬静的微笑,爱是为了让彼此安睡,一个不敢动,一个不能动,甚至连阳光都赋予了人的情感。通过学生精读体会,那静谧美好的一切,永远留在了大家的心底。

  当说到结尾“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我突发灵感,读者、作者,包括教者、听者读到这儿,心灵都受到了强烈震撼,学生也不由自主发出了赞叹,明白了爱如茉莉的真谛。此时,我拓展延伸每个人都是在爱的包围中成长的,说说你感受到的爱,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谈起了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爸爸与妈妈的那份真爱,这说明孩子们已经懂得了从生活中的细微小事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那份真爱。听课老师和同学都被他们的真实故事所感动了,我真为之惊叹。这便是学生通过文字,通过标点能体会到的情感,真是意外的收获。借机我让学生用打比方的句式写写爱如————。我让学生凭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爱的理解,有的说爱如……有的说爱如……学生的语句优美,感情真挚,这样水到渠成,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我满怀欣喜地总结:人生各个不同阶段对爱的理解不同,需要我们用真心去体味,也需要真心付出,因为“有爱就有一切”,就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真爱,去领悟生活中爱的真谛。

   这节课我真正放手让学生静心读书,用心体会,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人人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此起彼伏,学生学得轻松而愉快,尽情地交流自己的读中感悟和收获,我感觉是很成功的一节课。但如果能让学生再有感情的多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就更精彩了!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6

  一、一节课下来,觉得把握得比较好的有这样几方面:

  1、一个大问题“从那些细节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真爱?”统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2、充分给足了学生自主默读、交流探究、课堂练笔的时间。

  3、析词品句,体会了真情。李海林说:“语文课上出了多种味道,唯独没有语文味”,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执教时,我紧紧扣住文本的主旨,把情感的熏陶感染和语言的理解运用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课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引导学生理解“直奔”、“蹑手蹑脚”、“紧握”等词的含义,从而体会父亲对母亲那份无微不至的关心;通过父母说的'两段话,感悟他们之间的彼此体贴、默默付出;透过“探”字体悟“人有情,景有语”……

  二、40分钟的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以致匆匆结束。反思这一教学行为存在的原因主要有:

  1、为体现这节课情节的完整,我将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又提了出来。本想以复习的形式带过,没想到学生对这个问题显得有点懵,可能是我提问的语调唬着他们了吧。

  2、整节课的节奏有点松散,本想让学生在宽松一点的氛围中自主学习的,很显然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足。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保证优等生的提高又要照顾到层次低一些的学生。在练笔环节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好的学生早就写好了,差的学生还在写写涂涂改改的……说实话,如果是赛课,我可能就“带”过去了。

  3、个人语言还需锤炼,重要的是把很多的东西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4、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把握的还不准。正如叶圣陶所说: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如何能让读写“水到渠成”还需不断研读文本,教学研讨,从实践中摸索。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7

  第一次深情地朗读这篇课文时,我就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感动于妈妈生病时仍牵挂着那顿允诺的饺子,感动于爸爸感知到妈妈生病时焦急的脚步,感动于那幅安静幸福的相依图……是呀,感动贯穿于全文的各个角落!鉴于此,我想:这课的教学不需要太多的讲述,学生独立地个性化阅读应该占据主导。于是,在充分的阅读课文以后,我就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品析。虽然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各方面的教学点很多。但是,通过每位孩子充分地读、品、说、再读。孩子们体会到了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爱。孩子们发现了“奔”、“怔住”、“蹑手蹑脚”、“布满血丝”等这些词语背后包含的深情。

  同时,我们得清醒地看到:我们自始至终被感动的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默默地、无声地、自然地流露。这就是本文的.文眼:爱如茉莉。怎样让“爱”和“茉莉”连接起来,这也是我始终在努力的。于是,我在揭示课题时,让孩子们初识茉莉,在读通课文时,我又让孩子们体会“平淡无奇”的茉莉。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这样简单,平凡,却饱含深情,就想茉莉一样,虽“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散发出“缕缕幽香”。这样,孩子们在最后的联系生活实际时,才能够去发现自己身边那茉莉般的爱。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8

  从知道要上拉网听课开始,就酝酿着,准备着,想着该怎样设计出新颖的流程,怎样把握教材学习的重点,怎样写出富有诗意的引导语言。课文是《爱如茉莉》,有薛法根这样的名师上同题课在前,所以觉得最大的难题就是怎样突破他的经典设计。

  但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必定是经过反复琢磨推敲,必定有其高人之处。再怎么挖空心思,他的两个精华“关注细节”、“感受语言”依然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

  好吧,把目标定得低一点,不必超越,向他学习,能用的拿来一用。在不断地研究教材,不断地研究薛大师的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尤其是结合我们身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觉得“感受语言”不必和“关注细节”割裂开来。最后教学设计中定下这样一个学习目标:关注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爱。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关注细节”就是在“感受语言”。

  第一次在兄弟班级试教,对教学设计不熟,一直关注的是自己,一节课磕磕碰碰上下来,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很好地做出回应,说白了,就是预设不够充分。另外,还有两处景物描写的难点没有很好地突破。

  接下来的时间,一边在心中模拟着学生可能会说的话,一边播放着自己设计的课件。渐渐的,对每个环节学生的交流情况逐渐心中有数起来;对两处景物描写的内容,在《茉莉花》优美的旋律中尽情朗读的过程中,我被课文优美的语言所感动。我豁然开朗,像这样抒情性的景物描写,不必让学生拘泥在一个字或一个词中,就让学生像我一样,在音乐的渲染下尽情地读。语言的分量,真爱的魅力自然而然就会进入学生的'心里。语言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多了会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第二次第三次的试教,证明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围之中,时时被真爱打动着。“教学相长”,说的不错,学生的发言有许多闪光之处,激发出我的激情和灵感。比如对于“记住”一词的理解,有个女生说:“这件事在妈妈心中是很重要的,才会要女儿记住。”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抓住“怎样的事情才会要别人记住”一点,引导学生发散开去,很好地理解了这个词语。

  在真爱要不要由夫妻之间的感情,延伸到大爱的层面,我选择了“不”。因为我觉得,教材中诸如“同学之爱”、“师生之爱”、“父母与子女之爱”的题材很多,不必在一篇课文中面面俱到,一网打尽。在“爱是什么?”和“爱如什么?”两项主题选择中,我选择前者,因为以学生目前的年龄,连“爱是什么”都未能领悟,何来对“爱如什么”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特别重要,要学生体会到的内容,教师必须首先能够感悟到,然后才有可能让大多数学生也感悟到;其次,教师还要考虑采取怎样有效的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是图片出示、音乐渲染或是语言的描绘,学生有可能会怎样表达,教师对不同的可能应该采取怎样的引导方式……

  现在,我在想,如果让所有的语文教师来做一道题——语文课像什么?肯定大家的答案是不同的。“课如玫瑰”要有激情,“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课如柠檬糖”要有滋有味……我想应该是“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9

  《爱如茉莉》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散文,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父母之间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

  而这样的一个关于爱的主题,如何在自然和谐中传递给学生,让一个个十几岁的孩子理解感悟呢?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并进行了几次尝试:

  第一次:我以各种鲜花的图片展示,以及鲜花所包含的不同寓意,通过对比的形式引出茉莉花,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茉莉的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接着再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父母的生活细节,相机板书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最后由父母之间亲情的爱,延伸到生活中同学朋友的友情,再延伸到社会中的大爱,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整节课上下来,感觉学生对茉莉与父母之间爱的相似点,处于分隔的状态,联系不够紧密,学生提出“为什么爱就如茉莉,而不如玫瑰,不如百合呢?”。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仍处在表面的.状态,没有能够抓住题目,解题、破题。

  第二次:我围绕课题质疑“有人把爱比作玫瑰热情似火,有人把爱比作爱百合芳香怡人,那为什么课文却把爱比作茉莉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寻找爱如茉莉的相关语句,教师结合学生反馈相机引导抓住细节体会真情。最后从关注文本细节上升到关注生活细节,回忆自己身边的真爱,体会爱。

  第二次尝试过后,学生能够清晰地明了,母亲将爱比作茉莉的内涵,爱就表现在生活中的细节,一声叮嘱、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中,细节中的爱就如同茉莉平淡无奇。然而,学生却无法真正的体会,为什么如此平凡的爱,能够打动人心,能够温馨甜美呢?我想,学生可能仍然没有走进英子的生活,没有能随着英子对茉莉认识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也没有能走进父母病床前的那一幕美好的画面,细细地品读。由此反思,抓住英子的认识情感变化,进行情境创设,再通过朗读引领是本节课的突破口。

  经过反复尝试,最后,从《小学语文标准》中,我们知道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于是,我再一次认真地研读教材,深入理解文本,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定了一个主调——以情促情,以情育人。我抓住映儿对“爱如茉莉”的认识情感变化,和妈妈爸爸之间的真情流淌这样两条线索,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我采用创设情境,试着把学生带入到映儿的生活,了解作者对他的话 “真爱就像茉莉”感到了怀疑,借此提出 “那株茉莉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说真爱像茉莉呢?”让学生带着质疑,到父母平常生活细节中感受,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在导入部分,五(3)班的学生,顺利地进入了文本情景当中,体会到了映儿真爱就象茉莉最初认识态度!

  第二步,精读细节,体会真爱。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接着把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上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相机点拨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关键词语等,慢慢地体会真爱往往表现在生活中极其平凡简单的细节 ,一声叮嘱、一个动作,一个微笑等等。在交流过程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读中感悟,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它就像茉莉那样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

  第三步:从关注文本细节上升到关注生活细节,让学生通过观看爱的一组图片,回忆自己身边的真爱,引导学生与自己心灵对话,写出自己对爱的理解,感受爱、懂得爱、表达爱。!

  从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来看,我感觉有几点精彩之处:

  1、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将课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共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真爱。

  2、在朗读指导方面:让学生在充分谈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找准关键词读出感情。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我还恰当地运用了范读,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来渲染环境,用音乐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智,通过努力,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3、在这个总结升华部分,我感觉到一播放这一组爱的图片,学生被深深吸引住,因为这些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勾起学生的点滴回忆,借时我再将写话训练融入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写作的发馈,感受到学生的情感有所触动,效果比较好。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存在遗憾,感觉不足的是在对“掏”“钻”等动作的领会上还没有到位,文中还有许多爱的细节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也许,在“品字”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读文”中感受出景语文字的温度。这样的教学,或许就是一种更有效的教学。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0

  《爱如茉莉》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散文,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 了父母之间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

  在对这节课进行研究的时候,我注意了以下三点:

  1、找准切入点。

  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牵一点而动全文”,避免繁琐的分析与讲解,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于永正老师认为“简单不是减少,是目标简约、精简环节”。

  以前我也听过有的老师讲《爱如茉莉》,从头讲,妈妈说爱像什么?我一开始同意妈妈的看法吗?后来,我又怎么认为的?整个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回答,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占用了不少,学生也没有真正地深入文本去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在听课的时候,我就在想或许这篇文章有更好的切入点吧。看着文章的题目,我在想“爱如茉莉”,不就是这篇文章的切入点吗?一是茉莉花有什么特点,二是父母之间有什么样的爱。二者都弄懂了,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我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也就抓住了这两条线索:茉莉花的特点与父母的爱。

  2、细节悟真爱。

  “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本课中父母之间的那份平淡又真切的爱,融在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

  所以,我先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句话语”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找一找描写特别感人的细节,并写写批注。然后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处展开品读,通过“直奔”、“紧握”、“叮嘱”等词语感受真爱,引导学生理解“直奔”、“蹑手蹑脚”、“紧握”等词的含义,从而体会父亲对母亲那份无微不至的关心;通过父母说的两段话,感悟他们之间的彼此体贴、默默付出;透过“探”字体悟“人有情,景有语”。学生品词析句,在“品字”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读文”中感受出文字中的温度,对父母的真情有了了切身的感悟。

  3、寻找身边的爱。

  现在的孩子怨言太多,对父母的抱怨、对老师的抱怨非常的多,除了一些合理的之外,有的时候显得过多的以自我为中心,而不会体谅师长的良苦用心。他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爱,而“爱”这一字眼涵盖的范围太广,内涵又太深,所以我就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爱的细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爱就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我以“爱是什么?”为题让学生谈感受。我先开头说:“爱是什么?爱是妈妈的担心,爱是爸爸的叮嘱,爱是孩子们上课时专注的眼神,爱是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爱是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爱是家长们的关心和帮助??”课后作业布置小练笔,让学生写写身边的真爱。

  一件件小事啊,一个个细节啊,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一缕微笑??只要留心,我们便会发现它们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啊,但因为太平常了,常常给忽略了,正酷似茉莉的质朴无华、幽香袅袅、平淡无奇。也不知道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真爱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是否也能有一颗爱别人有心。

  课堂教学永远存在遗憾,文中还有许多爱的细节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也请在坐的老师们批评指正。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1

  本文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

  文章在写作上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以花为线索,借花传情。

  文章开篇就写到修剪茉莉花枝的妈妈,由真爱像什么的问题获得妈妈“就像茉莉花”的回答,这就引出话题,点明题意,开启下文。

  中间写爸爸、妈妈互相关爱也不离茉莉花,爸爸叮嘱“我”带上茉莉花到医院,到医院又把茉莉花插进瓶里,在茉莉花中寄托了爸爸对妈妈的一片真情。

  末了又写到茉莉花,以其洁白纯净、幽香缕缕状写环境,点击真情,并且由此及彼,以“爱如茉莉”作结揭旨,赞美真爱之情。

  二、互相真爱,情意感人。

  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互相之间有着心照不宣的“真爱”,有着令人感动的'情意,有如茉莉花一样洁白清纯,上面已经在词句分析中作了探解,这儿从略。

  三、首尾呼应,点题揭旨。

  开篇提出话题,点明题意,通过妈妈之口说出“爱如茉莉”之意;结尾以“爱如茉莉”连续反复作结,揭示了“真爱”的内涵,深化了意旨。

  这样,首尾呼应,结构缜密,却又不着痕迹,一切是随文而来,自然有致,令人佩服。

  为让学生能从字里行间真切感受到如茉莉般的真爱,教学时,我特意作了一些安排。在读第一部分内容时,我紧紧抓住“平淡无奇”一词,先让学生结合平时观察所得,说说茉莉的特点,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从妈妈的话语中初识如茉莉般平淡的真爱。在指导学生读第二段的时候,紧紧围绕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爱,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去感受、体验“真爱”之情。这部分文字浅显易懂,但读起来让人感动。我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体现父母之间真情的词句,再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这样一来,学生对文中所表现的如茉莉般纯洁的爱认识得更深了。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2

  学生已学过很多以“爱”为主题的文章,但多限于“母爱”,像《爱如茉莉》这样以“爱情”为主题的现代文却是第一次接触到。

  上学期,上《清平乐村居》时,第一次大胆拨动了那根情弦:

  当问到什么是“相媚好”时,有一学生立即回应“谈情说爱”。全班哄笑。当时也惊讶于该生的大胆表达,他拨动了所有学生懵懂的不好意思触及的那根弦,但他说的基本正确,不该让他面临尴尬,更加不能使课堂走向嬉闹,回应所有学生“你别笑,差不多是这个意思。‘相媚好’就是说彼此之间很亲热,亲热地聊天、打趣说笑。”学生兴致更高了,趁势引导想象说话,“这对老夫妻,喝了点小酒,带着点微醉,在亲热地打趣说笑,他们会对彼此说些什么呢?”随手拉起前排一个学生,他有点不知所措,带点羞涩。喊他坐下,重复问题,不一会儿,该生主动举手了,回头请他说,“先说,是谁对谁说?老头子对老婆子还是老婆子对老头子?”他断断续续说,“老头子对老婆子说,‘老婆子,咱们结婚这么多年了,还记得我们刚结婚时的情景吗?’”继续引导说话,“哦,老头子想领老婆子回忆刚结婚时的情景。他们还可能说什么呢?”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那个直呼“谈情说爱”的男生迫不及待了,“老婆子对老头子说:‘老头子啊,你都好几年没说你爱我了,我好想再听你说一遍。’”口气极挠人。再引导,“哎呀,老夫老妻了也需要不时甜蜜一下的嘛!”

  一对女生举手,想扮演两人说话。学生间对话,这是我在引导说话时没有想到的方式,学生自己“冒”出来了,教学相长啊!“老婆子,那片竹林是咱俩亲手栽种的,如今已经高耸入云了,明天,咱们过去看看吧!”“好啊,明天一起去看看,它们见证了我们生活的变化啊!”不羞涩的学生积极说话,其他学生也都乐在其中,“同学们,我相信这一对老夫妻‘相媚好’的样子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各不相同,读书就是要这样把文字读活。”“你感觉这对老夫妻的生活怎么样?”生答“美满”“和谐”“幸福”。“俗话说,‘只羡鸳鸯不羡仙’,任谁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被打动的。再读这两句词,把理解和感情读进去。”有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那是我们第一回在课上共同“谈情说爱”,彼此都有些不好意思,但交流下来,我知道了什么叫“思无邪”。

  继续交流了下片对三个儿子的描写之后,我们回头再品了“醉”字,“醉”不只是“喝醉”,更是“陶醉”“沉醉”,这样的感情和睦、生活安宁怎能不让人“酒不醉人人自醉”?旁观的词人也不免羡慕向往。那一课,我们都上的很开心,因为有情。

  有了那一课的铺垫,本课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了:

  一、感受爱:从字里行间感受“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幽香沁人心脾”。

  “爱体现在细节处”,“爱是互相怜爱”。

  二、交流爱:爱体现在细节上,谈自己感受到的父母、朋友、老师对自己的爱。

  辩析恋爱是电视上看到的那样的吗?

  父母之间在爱吗?结婚是恋爱的结束吗?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父母间爱的细节。

  三、采访爱:采访父母,了解他们恋爱时对方为自己做过的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个爱的`故事或爱的细节。

  四、追踪爱:调查孩子成功采访完成作业的比例,70%。

  发现遭遇的困难——父母耻谈或表示不记得了。

  成功案例分享,询问是如何和父母沟通的、何以能采访成功,交流当时父母的神态、语气、对采访的态度。

  五、爱不完……

  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对我说,“麻烦以后不要布置这样肉麻的作业了。”我回应,“这是爱的作业。”看来,爱,依然是中国孩子羞于交流、需要学习的。爱不完,我愿意在自己更有体会更能发言之后给学生以启发、引导。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3

  新课改至今已有八个年头,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是热闹非凡,还是轻松平淡的课堂?是“吃”透文本,还是收获良知的课堂?是······

  在我彷徨求索的时候,收获了《爱如茉莉》这篇文章,它以一个个无声又无痕的细节感动着我们。这些细节就像平淡无奇的茉莉花一样散布在课文中,咀嚼这一个个细节就像品味着茉莉花的缕缕幽香,温馨又美好。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片字豪言壮语,但在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我突然明白:感人至深的一定是最真最小的细节;最好的课一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那就是——课如茉莉——平淡中沁人心扉!

  一、抓细节,品字词,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花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我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种眼神”,“感受语言,抓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然后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处展开品读,通过抓重点字词体味真情,品读关键句段感受真爱,给文中的插图配上解说词,让学生对爱有了切身的感悟。

  二、适时进行学法指导,让花香沁人心扉。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找一找描写特别感人的细节,并写写批注,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的分量,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真正意义,循序渐进地学会语文学习。从而让花香沁入学生心灵,让学生终身受用。

  三、 内化延伸,让花香净化心灵。

  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组关

  于“爱”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体味爱的内涵,明白生活中的爱都隐藏在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一个个毫不起眼的动作中,抑或是一句句平平常常的话语中。从而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爱,体验爱,直至自己也付出爱。课终,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我的心中,爱是_________,使爱的花香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需要,从而净化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受到爱的洗礼。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许多不足,如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把握和区分不够清晰,在目标界定上总是犹豫不绝;如在问题与情境的把握上还不到位,还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问题与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温暖氛围,差点因为问题的思考与困难而破坏。所以,在以后的情境教学中,要更好地做到情境与问题的交融。

  我将继续努力,为我的课真正成为一朵沁人心脾的茉莉花而奋斗!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4

  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要求之中,体现着浓浓的语文味。尝试了知道,学生现场反应和自己的预想是相同的。一是因为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更主要是我平时经常给学生这样的训练,所以他们才能很好理解这次的意图。难怪有人说,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程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更深层次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三、适时进行学法指导。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朗读、写批注、读中感悟等,让学生逐步

  感受语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真正意义,循序渐进地学会语文学习。不过,让我吸取的教训是,象类似比较抒情的课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学法指导,不要让过多的学法指导冲淡了花香。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时,我既有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又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同时引入“于细微处见真情”等词句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这样的教学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课。一个看似平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让这些思想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我在上课时就给学生留下空间,既是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同样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水平。

  四、在修改和揣摩中升华。

  从知道要上评优课开始,我就酝酿着,准备着,想着该怎样设计出新颖的流程,怎样把握教材学习的重点,怎样写出富有诗意的引导语言。我在不断地研究教材,不断地搜索别人先进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尤其是结合我们身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觉得“感受语言”不必和“关注细节”割裂开来。最后教学设计中定下这样一个学习目标:关注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爱。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关注细节”就是在“感受语言”。

  阅读原文,解读教学参考书,欣赏教学配套课件,动笔撰写教案等的一系列工作;到上第一课时时,我再读教案,感觉一直关注的是自己的思路,没有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考虑,说白了,就是预设不够充分。

  接下来的时间,一边在心中模拟着学生可能会说的.话,一边播放着自己设计的课件。渐渐的,对每个环节学生的交流情况逐渐心中有数起来;对两处景物描写的内容,在《茉莉花》优美的旋律中尽情朗读的过程中,我被课文优美的语言所感动。我豁然开朗,像这样抒情性的景物描写,不必让学生拘泥在一个字或一个词中,就让学生像我一样,在音乐的渲染下尽情地读。语言的分量,真爱的魅力自然而然就会进入学生的心里。语言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多了会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实践证明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围之中,时时被真爱打动着。“教学相长”,说的不错,学生的发言有许多闪光之处,激发出我的激情和灵感。比如对于“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一句的理解,有个女生说:“爸爸非常紧张妈妈,连听我的解释也来不及了,说明爸爸爱妈妈!”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采用句子比较法,引导学生发散开去,很好地理解了这句话。

  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特别重要,要学生体会到的内容,教师必须能够感悟到,然后才有可能让大多数学生也感悟到。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关照了文本中的词句,对于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把握就显得稍弱;还可以在课末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觉得爱如什么?”等等,都有利于学生巩固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学生读书的感情还要加强指导,我想,在学生不熟悉的情况下,如果我能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互相读一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等。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导过程中,在问题与情境的把握上还不到位,还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问题与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温暖氛围差点因为问题的思考与困难而破坏。所以,在以后的情境教学中,要更好地做到情境与问题的交融。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5

  课上完了,我陷入了“后教学”的追问和反思中。我的课听起来累吗?文本的语言魅力发掘出来没有?学生有没有体悟“爱如茉莉”的深意?有没有学会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如果说还是有点收获的话,那就是:课还是简单点好。《爱如茉莉》言浅意深,是一首至真至纯的爱的颂歌,茉莉自然地连缀全文,以平凡生活中的细节,来诠释爱的.真谛。因此我的教学也力求与课文特点协同起来,学生读读悟悟,悟悟读读,朴朴素素,简简单单。

  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应该尽可能地单纯,应该有的要有,不该有的尽可能地删除,而不是变化各中手段在它身上附加各中东西。教学目标应该尽可能地突出语言实践,透过“内容”,聚焦“形式”,指向“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基于此,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学习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爱如茉莉”。当目标简单了,学生就容易做到一课一得,每天进步一点点,长久坚持下去,语文能力就会提高,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说“日积月累的工夫是伟大到令人敬畏的”。

  教学内容简约。一篇课文,一堂课可以教给学生的很多。具体到《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一共18个小节,如何进行取舍,把最精华的东西拿出来教给学生呢?“沧海横流,只取一瓢”,我精选了课文的第9小结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由第9小节始到第9小节终,紧扣其中最能拨动学生心弦的关键词“紧握”进行细读和品位,围绕“紧握”移情体验这样睡的辛苦,在角色置换中体会爸爸无言的爱,再由“紧握”发散开来,寻找细节,感受真爱,让课文中的“情”溢出来。

  教学过程简化。整节课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悟细节中所蕴含的感人至深的情感,在品位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仿写一个细节,使学生得意、得言、得法。课堂上始终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经历自读自悟的过程,每一步都力求实在,不走过场。始终在点拨、引导学生触摸语言、探究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进行扎扎实实地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简单。我主要采用的就是“读悟法”。就是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咬文嚼字。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课堂上主要把“读”贯穿课的始终,在读书中向文本絮絮发问、请教、揣测、感悟,领会细节之妙。一遍一遍地读,一次一次地悟,读出自己的问题,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从文字表面读到了文字背后,培养了孩子善于观察细节,敏感体会人间至情的情怀。

  说到遗憾,还是要说读,主要是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达到自己的教学预期。朗读指导如何透过文字的甲胄,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心与文本、老师的心一起跳动,是我今后要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