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汇总八篇

时间:2023-04-16 19:14:32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汇总八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主要写了同学们在课间十分钟开展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等活动情况。其中“丢沙包”部分作者写得最详细、体。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本文生字、词。

  2、认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项活动的具体情况。

  3、知道写文章要按顺序,抓住主要的写具体。

  ㈠课前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幻灯片4张。

  ㈡教学目标

  同以上总目标。

  ㈢教学过程

  ⒈表演导入新课。

  教师先表演动作,如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拔河,分别让学生说出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动作。你们在课间开展这些活动吗?学生回答后,放出相应的幻灯片1,综合再现情景,导入课题:课间十分钟。

  ⒉检查预习。

  师:在上这节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⑴抽查学生有表情轻声朗读课文,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并给以纠正。

  ⑵检查几个重点词的理解情况:

  ①沸腾 ②回合 ③纵身一跃 ④敏捷 ⑤张望 ⑥海底捞月 ⑦欢畅

  ⑶小结。

  ⒊出示“尝试中心”,自学课文。

  要求根据前两课的学习方法自学。

  ⑴“尝试中心”:“课间十分钟”开展了哪些活动,重点讲了哪几种活动?为什么只讲这几种?

  ⑵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同学们在课间十分钟开展活动的情况)

  ⑶课间十分钟的活动有哪些?(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跳皮筋、跳绳、踢毽子、老鹰捉小鸡)

  ⑷重点写了什么?(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这几项活动,怎样进行的?

  ⒋自学后同桌交流。

  ⒌集体讨论2—3题。

  第2题启发提问: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干什么?第3题先指导看幻灯1,注意观察顺序,再按一定顺序回答。

  ⒍教师指导学习第4题。

  通过讨论第一问,得到板书: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

  ⑴写打乒乓球,让学生划出重点词读一读重点句子。放幻灯2,让学生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写打乒乓球的。

  ⑵写爬竿,放幻灯3。启发提问:重点写了谁?怎样爬的?结合课文划出重点词,读一读。

  ⑶写丢沙包,放幻灯4。启发提问:着重写了什么?划出表示动作的词和重点句子,自己先读一读,教师引读。

  ⒎讨论:为什么重点只写这几种活动?

  ⒏总结。

  这篇课文首先交待了时间、人物、地点、干什么,由于活动项目很多,作者按方位顺序着重写了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这三项最有趣的活动,并把丢沙包写得最详细、体,这是为什么?(同学们十分喜爱)还有几项只是列举了名目,这样就显得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给我们今后写活动提供了范例。

  ⒐第二次尝试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册》自测练习)。

  ⑴简要地写出5个自然段的意思。

  ⑵联系自己的课间活动,拣一项最喜欢的,尝试说说。

  ⑶学生讨论评定。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4、认识本课3个生字。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第二课时

  一、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二、认读生字。

  三、布置作业。

  自读课本《说声“对不起”》。

  附板书设计:

  准备摸瓜

  摸瓜 摸瓜经过 乡情淳朴

  往回送瓜 人情浓郁

  请我们吃瓜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案例:

  这是一节下午的语文课,虽然天气阴冷,但琅琅的读书声却使教室里充满了温暖,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起在学习一个文包诗故事――《母亲的恩情》。

  读通,读顺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第一小节,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再借文悟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看看上面的这幅插图,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觉得“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让我感动,古时候没有缝纫机,孟郊要出远门了,他的妈妈在晚上帮他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

  师:(出示图:又细又密的针脚)是啊,你们看这针脚,密吗?

  哇……学生开始感叹。

  生:很密,一定是怕天气冷了,孟郊会冻的。

  生:还怕如果缝得稀的话,孟郊没穿几天就会坏了。他会出去很长一段时间呢。

  师:说得真好,其实,这也是当时的一个风俗习惯,针脚得缝得细密,否则,出门的归期就会延迟。孟郊的母亲真是意恐――

  生:意恐迟迟归。

  师:好,自己再把这句话读读,看谁体会得更深。

  学生读起来了,我在学生的座位边转了一圈,看看他们有的摇头晃脑地读着,有的拿起笔圈了词语,心里非常高兴,可这时,一个不和谐的情景出现了,面前的一个小孩正拿着铅笔,在第一小节上面的图上,旁若无人地涂着。他先给图上的针脚又添了些,觉得还不够,再添几笔,自我欣赏觉得不错,然后在孟郊母亲的眼睛下面画了几滴眼泪,长长的,都拖到了地上,接下来,又开始给她眯得很小的眼睛上画圆圈。

  虽然这些我都可以理解,孩子就是喜欢在书上插图乱涂乱画,而且他给图上的针脚画密些,很明显,刚才还是认真听讲的。可上课时间,哪个老师看到都会生气。“不要生气,不要生气。”我先克制住自己不发火,然后开始想办法,一百个鸡蛋里面,没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芸芸众生,尽管个性差异很大,还是各有各的长处,教师的眼睛,就不能被浮云所遮盖,否则学生的“亮点”也就不能发出光辉,只有发现了闪光点,才能运用闪光点去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尽管这个学生他不在认真的读书,但是如果这时我去当场批评他的话,可能当时他会注意提醒自己要认真听讲,但是过后也许会起到反作用,也许他会因此对语文产生厌倦。正想着,突然,第一小节中那和眼泪水相似的省略号马上吸引了我。我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师:同学们,刚才我看到有一个同学有一支神笔,把课文第一小节上面的图补得真让老师佩服。真是画龙点睛啊!

  (学生们迷惑不解。)

  师:告诉大家,他呀,给孟郊的妈妈戴上了一幅眼镜!

  (学生有的掩着嘴巴笑起来了。)

  师:你们猜猜,他为什么要画上眼镜啊?我觉得,他一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学生们猜测起来了。)

  生:这还用说,你看,古时候没有电灯,孟郊的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线了。

  师:在这么昏暗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还忙着给孟郊缝补衣服,你们想对她说什么?

  生:我想说,你太辛苦了,你休息一下吧。

  生:我想说,你的头发都白了,你的眼睛也一定看不清楚了,你还想着自己的孩子。

  师:是啊,刚才那位同学一定是体会到了孟郊母亲的这一片爱心,所以给她戴上了一幅眼镜。

  师:不过,另外一笔,可更妙了,这位同学啊,给图上,添了一串眼泪水。

  你们看――(我打出了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我觉得呀,这眼泪水,真像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这位同学,一定是认真读了课文才这么画的。(这位同学有些害羞起来。)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读。)

  师:这省略号,真像孟郊母亲的眼泪水啊,你们从省略号里读出了什么?或者,从这眼泪水里读懂了什么呀?

  生:这省略号写的可能是,孩子这次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真挂念他呀!

  生:孩子出远门了,我一个人在家,再也看不到他,真寂寞啊!

  生:孟郊出门在外,如果路上碰到坏人可怎么办呀!

  师:孟郊的母亲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啊。

  生:孟郊一个人到远方去,不知道能不能吃饱,会不会感冒。

  生:冬天到了,孩子会不会照顾自己呀,我好难过啊,你要早点儿回来啊!

  师:是啊,这一串省略号真像小朋友画的这一串泪水,可孟郊的母亲把这些都没说出来,也没流下眼泪,她一定把她的关心,都缝进衣服里去了。我们一起再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反思: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随手涂鸦”成了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不仅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对话氛围,还及时地捕捉到这一时机,使之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品读课文服务,营造了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对话的高潮。在这时,学生们思维的差异,独特的体验,都是激发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价值观念的良好契机,如果白白浪费这一机会,任由这一生成契机从眼前溜走,那么这节课中学生交流和讨论的机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课堂上这道美丽的生成风景,是学生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另一角度和渠道。

  生成的风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

  生成的契机一旦出现,教师就应该紧紧把握,如果利用不当,可能会事倍功半。所以,此时,我们要用智慧艺术地来处理,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显然,案例中这位学生的做法给教学预设来了一段小小的插曲,如何将这插插曲与主旋律结合成浑然一体,不使它变成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呢?教师将这插曲拿出来,摆在课堂上,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生成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将学生带入教材,使两者的心灵交融,又要善于把学生从教材中带出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3.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点、艺术风格及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到法国,那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国度。法国的建筑尤其出名。能说出法国出名建筑的请举手。(投影出示几幅建筑图片,如巴黎卢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可见,建筑是科学,建筑是艺术,建筑还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要跟随作者吉祖英来了解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法国的凡尔赛宫。(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重点写的是什么?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重点写凡尔赛宫的建造时间、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

  三、学习课文

  1.同学们,请你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是美的殿堂,更是一座艺术的宝库。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向老师和同学们解说凡尔赛宫。

  2.走进凡尔赛宫。

  生一,介绍第1、2自然段。(先个别练说,再指名说)

  同学们,在我们面前的是驰名世界的、被称为人类艺术明珠的法国凡尔赛宫,它坐落在……主要建于路易十四时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宫殿建筑气势磅礴……正宫……宫顶……宫殿外壁上端……如果想看到凡尔赛宫更为美丽的景致,就请跟随下一位导游一起走进凡尔赛宫。

  师:走进凡尔赛宫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介绍时注意了什么?(板书:方位、艺术价值,外部:建造时间、面积、特色)(要注意抓住重点,准确生动、表达流畅、声音响亮)

  凡尔赛宫里面的景致怎样呢?请下一位导游为我们介绍。

  生二,介绍第3自然段。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凡尔赛宫的内部,这里有大殿小厅500多间,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现在,我们来到了由皇家大画家……的镜廊,这是凡尔赛宫的一大名胜,它全长……凡尔赛宫内部的陈设和装潢那么富有艺术魅力。其实它的外部景物同样充满艺术魅力。不信,请随下一位导游进入法兰西式大花园。

  (1)师问: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内部:陈设、装潢)

  (2)作者为何要重点介绍镜廊?

  (3)这一段的第一句在这节中起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接下来,我们继续观赏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有请下一位导游带我们去游览。

  生三,介绍第4自然段。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

  (1)这一节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由远及近)

  3.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板书:历史逸事)指名朗读。

  4.文章的.第6、7自然段介绍了什么?齐读第6、7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的?

  (一是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二是外围环境优美,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三是建筑历史悠久,有许多动人的历史逸事;四是在历史上曾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今日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2.本文在介绍凡尔赛宫时,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先总说其艺术价值,再具体说明艺术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最后归纳)

  3.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句子加以说明。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五、课外拓展

  运用文章的写作方法介绍一下我们的校园。

  【希腊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祭祀诸神之庙,以祭祀雅典娜为主,又称“雅典娜巴特农神庙”。

  它建于公元前447—438年,是伯里克利当政时代重建卫城山工程中的重点项目。神庙位于雅典老城区卫城山的中心,坐落在山上的最高点。它外形呈长方形,长228英尺,宽101英尺,由46根多立克式环形立柱构成柱廊。神庙的主体为两个大厅,两旁各倚一座有6根多立克圆柱的门厅。东边的门厅向内殿,殿内原来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女神,但是,这一杰作在公元5世纪失踪。中楣饰带是由92块白色大理石装饰而成的,上面有描述希腊神话的浮雕。东西庙顶的山墙上也有精美的浮雕。

  巴特农神庙被认为是多立克式建筑艺术的极品,有“希腊国宝”之称。

  【吴哥古迹】 1861年,法国博物学家亨利莫奥在向导的陪同下,前往柬埔寨金边北部的密林中采集蝴蝶标本。

  亨利莫奥一再催促向导向密林深处进发。结果,他们发现了一个宽10千米的雄伟的建筑群。建筑群由一组组宏伟的石构建筑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组成。

  这些大大小小600多座各式建筑物,散布在40多平方千米的森林之中。

  这个发现震动了世界。

  经过考证,人们发现这个在密林中沉睡的雄伟的建筑群原来就是公元9世纪到15世纪柬埔寨历史上的吴哥王朝的国都。

  吴哥在柬埔寨暹粒省境内,距首都金边240千米。吴哥南临大湖,北枕群山,土地肥沃,人烟稠密,是理想的建都地方。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是吴哥王朝最兴盛的时代,人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吴哥古迹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令人奇怪的是,这么一个辉煌的古都为什么被遗弃在丛林间而没有在史册上留下痕迹呢?专家们猜测有四种可能:一是全城传染瘟疫死得一个不剩;二是全城发生饥荒,人们只得弃城而逃;三是外族侵略,屠城后又弃城;四是都城内两派政治势力发生内讧,互相残杀,最后胜利的一方又在死尸堆里感染了瘟疫。这四种可能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吴哥城从此荒芜,宏伟壮丽的建筑物为浩瀚的林海所湮没,直到19世纪才被人们发现。

  吴哥古迹连同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图被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观”。

  【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位于北京城的北部,街东与雍和宫大街相通,西口连着安定门内大街。

  这条街至少有570余年的历史了。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修建了皇城、太庙和天、地、日、月等坛之后,当然没有忘记在北城根儿大兴土木——建立孔庙和太学。于是,国子监街也就由此诞生了。

  国子监街还有一个名字叫成贤街,这三个字工工整整地雕刻在街的东西两头的两座巍峨的牌楼上。牌楼为砖木结构,朱红漆的楼柱。辉煌,不敢说;庄严,足够得上。

  从街东口往里漫步,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与外面喧闹的世界迥然不同的景象:幽静、深邃。道边参天的古树,让你领略到老北京街道的那种古朴的韵味儿。打个比方吧,喝罢咖啡、扎啤、可乐,若是这时面前又摆上一碗冰镇的、加了桂花的信远斋老字号的酸梅汤,我想是没有人不动心的。

  往街的深处继续前行,路边出现几组高大的石碑。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写着两行大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原来这是有名的“下马石碑”,它标志着孔庙、太学的禁地到了。据说,出于对孔圣人的敬仰,甚至连皇帝御驾至此,也要下辇或下舆来步行呢。

  国子监街是条文化色彩浓郁的街。就拿街中的孔庙来说,大殿内除陈列有全套祭孔仪仗外,还悬挂着13件无价之宝——明清12位帝王和民国的黎元洪总统手书的13块赞扬孔子懿德的匾额。其中有康熙帝御笔亲书的“万世师表”四字匾,后来被悬在殿外屋檐下最醒目之处。与孔庙相邻的太学的大院内,有一座碑林,它和曲阜的孔家碑林不同,碑上镌刻着的不是逝者的铭文,而是密密麻麻、数以万计的明清两代中了进士的国子监的太学生的大名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似乎每一条街都将变得日益繁华、喧闹起来。然而,我唯独希望这条国子监街还是保持原貌,越静越好。原因很简单:就像人活一世总要有点值得留恋的往事一样,就像潮涨潮落总要留下几片记述海之歌的贝壳一样,我们总要给后人留下点用以追溯历史、求本逐源的东西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3.能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述。

  4.认读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背诵古诗《游子吟》。

  5.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知识点梳理

  多义字据词定义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导入课题,激发交际兴趣

  二、回忆感人事例,同桌交际

  三、全班交际

  1.各组代表轮流上台,展示综合性学习收集的物品,并介绍物品后面所蕴藏的感人故事。

  2.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

  3.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习作

  一、拓展思路,激发习作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二、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三、延伸课外

  1.同学们,我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

  2.让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我们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做上“星级评价”。

  我的发现

  1.自读两组句子。

  a.读句子,注意加点的字,想想它们的意思。 b.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a.指名说说“光”和“抽”在不同句子中不同的意思。 b.联想发现:你还发现了哪些字也有这个特点?

  3、总结,拓展:我国的汉字大多一字多义,了解一字义的现象,对阅读、写作都大有好处。理解一字多义并不困难,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查字典,还可以向人请教。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自由读儿歌,不会的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2.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自由认读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识记生字的窍门。(大部分字为形声字,左形右声)

  读读背背:

  1.自由读古诗,有不认识的字主动请教别人。

  2.小组练习读,试着说说诗的大意,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练习背诵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小镇的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

  2、养成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在读中学会体会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在读书中体会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

  2、理解小镇早晨的恬静。

  教学难点:

  1、小镇的早晨为什么既是恬静的又是热闹的。

  2、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为什么还是美的。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二、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想一想再读。

  (2)读完后有什么不懂的,和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通过读书、讨论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大组讨论,汇报学习情况。质疑。

  4、你又读懂了什么?

  三、引导学习:

  1、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以下三块教学。

  2、学习课文第一段:

  个别读,引导评价,重点句指导读,录像入境,美读。

  体会小镇早晨的“恬静”。

  3、自由读,看一看小镇到底怎么热闹?

  想象:假如你是这个小镇上的人,现在你在干什么?

  情境表演:热闹。

  齐读课文第二段。

  4、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你能弄懂什么?

  汇报学习结果:你读懂了什么?

  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去干什么了?

  小结:他们这么紧张就是为了小镇早晨的恬静、小镇早晨的.热闹繁荣,更是为了小镇的将来更加美丽。

  指导朗读。

  5、说话:因为小镇的早晨是______的、_____的、_____的,所以我们说小镇的早晨真呀!

  读好这句话。

  四、本文小结:

  你能想象一下小镇的未来吗?

  将来你会为我们的小镇作些什么呢?

  五、课堂检测: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写出了小镇的。

  (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读一读或写出我们这个小镇美丽的景象。

  板书设计:

  恬静

  小镇的早晨 热闹 多美呀

  紧张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读“席”“句”“达”3个字。

  (2)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要求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席”:

  3、练习。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二、教学第六题——口语交际

  (一)、审题

  1、提示说话的话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面的要求。

  3、让学生明确本次说话练习的.两个要求:一是说说“我”是怎样接待王阿姨的,二是根据图意,把一段话补充完整。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第一幅图,启发学生弄清图上画的是什么。(***同事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小华请阿姨进屋)

  (2)出示第二幅图,老师启发:阿姨进屋后,小华是怎么做的?(小华请阿姨坐在沙发上)

  (3)出示第三幅图,老师启发:阿姨坐下后,小华又怎么做的?(小华给阿姨送上一杯茶和一张报纸)

  (4)出示第四幅图,教师启发:王阿姨会对小华说什么?(王阿姨夸奖小华真有礼貌)

  2、看图,让学生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3、指导把一段话说完整。老师要求根据图意,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

  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我请王阿姨进屋,王阿姨夸奖我是懂礼貌的孩子。

  指名补充后连起来读。

  (三)、练习

  1、同桌互相说。

  2、全班同学交流(扩大说的面),教师点拨。

  3、分角色上台表演。

  4、练习写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理解生词意思。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1.读熟课文。

  2.查字典理解“忧郁、犹豫、骤然、歧视”等词语。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感人的课文,第29课 掌声,请注意看老师写课题。

  二、检查词、句

  1.出示生词。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想重点来检查一下这几个词语。

  点击出示:犹豫、忧郁、刚调来

  谁来读? (个别读、齐读2遍。)

  2.理解词义。

  师:我们看到“犹豫、忧郁”这两个词语,它们的拼音相同,但声调是不同的。那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谁来说一说。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忧郁:一个人总不爱说话,整天闷闷不乐的,我们就说这个人很忧郁。

  师:这样看来,这两个词语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3.认识多音字“调”。

  “调”是我们这一课要学的一个多音字,它还读什么?谁来看着拼音给这个多音字组出词语。

  4.读难读的句子。

  出示句子:“因为他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这个句子里生字多,谁来读一读?

  5.认识多音字“落”。

  指出“落”在句子中读”lao”, 它也是本课要学的一个多音字。这个字还读什么?谁能看着拼音给这个多音字组词语。

  6.齐读句子。

  7.了解小儿麻痹症。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小儿麻痹症吗?

  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又叫脊髓灰质炎。这种病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得了这种病,往往会留下终身残疾,腿脚萎缩,走路一瘸一拐的。英子就是其中不幸的一个孩子。

  三、接读课文,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1.接读课文。

  请5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课文中的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在这个故事里面都有哪些角色?(老师、英子、同学们)

  老师是怎样的?(刚调来的)

  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学生结合课文第一段中的句子谈理解)

  生:英子是一个文静的小姑娘。

  师:还有吗?

  生:英子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小姑娘。引导:你是从哪里知道出来的?

  生:我是从“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看出来的。

  表扬:这位同学多会读书,她能从课文的词句中读出自己的理解。真好!(老师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

  生:她是一个孤独的小姑娘。从哪里知道的? “早早地、又总是”

  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说英子不爱说话、孤独、寂寞,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它概括了英子的这些表现,哪个词?大家找一找!(忧郁)

  师:后来她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小姑娘,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结合课文第四段内容理解)

  生:“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师引导:还可以说她变得怎么样了?(活泼、开朗)

  四、重点探究,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此环节采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进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突破课文重点。)

  (一)渲染过渡

  开始,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掌声)

  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今天我们变一种方式来学习这两段课文。同学们先各自读课文,然后我们再来表演课文内容,你们觉得行吗?

  要想演好,首先要认真读书。下面就请大家用心读一读课文的2.3自然段,在自己认为要重点表演好的词句下面做一下标记。

  师:读好了吗?谁愿意演英子?

  (注:选一名同学当英子,同学们做英子的同学,老师当刚调来的老师)

  (二)试演:(第一次掌声部分)

  课件出示第一次掌声部分内容。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开个故事会,请同学们轮流上台讲一个故事,老师借此来了解一下大家。

  同学们一个一个地讲完了故事,下一个,轮到英子了。英子,该你了?(英子表演)

  (三)评议表演

  同学们对刚才的表演满意吗?谁来评价一下大家演得怎么样?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词句进评议)

  师:同学们,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英子。

  英子, 我看到你站起来的'时候眼圈红红的, 这是为什么?

  师:同学们, 你们的掌声想对英子说什么?

  生: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一定会讲好。

  生:英子,你不要自卑,我们会支持你。

  生:英子,你不要难过,我们不会笑话你。

  师:英子以前总是早来晚走,不愿意让同学们看她走路,今天她鼓起勇气走上讲台,

  英子,你是好样的,你勇敢地走上了讲台, 战胜了自己!英子, 听了同学们的掌声, 你为什么流泪了呢?

  (因为我没想到,同学们不但没有笑话我,还用掌声鼓励我,我非常激动。我一定要讲好。)

  (四)配乐表演(课件出示第三段课文)

  师:现在让我们完整地表演一遍这段课文,再现那感人的一幕。(表演略)

  英子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鼓掌。英子鞠躬后走下讲台)

  师:同学们,这一次掌声你又想对英子说什么呀?

  生:英子,你讲的故事太好了,太感动人了,以后欢迎你再为我们讲故事。)

  生:英子,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

  生:英子,你的声音真好听。

  师:英子,我看到你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感谢大家对我的表扬,我还要继续努力;谢谢大家的称赞,我以后也要加入到你们中间和你们一起快乐地学习、游戏。)

  (五)朗读课文第三段

  在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六)理解两次掌声

  我们看在这一段中,写到了大家的几次掌声?(两次)

  谁来读读这两句话?(一般) 谁能比他读的更好?(个别读、齐读)

  这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支持、鼓励;称赞、表扬)

  (七)对比两个“一摇一晃”

  师;在这一段中还有两句写英子走路姿势的句子。

  点击出示:

  1.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

  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的走下了讲台。

  师:大家看,这两句话中都有“一摇一晃”这个词语。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紧张、害怕;高兴、愉快)

  (八)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力量

  师:同学们,英子走路的姿势是无法改变的,但他的心情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以勇气和自信,使他从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姑娘逐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同学们,你们说,掌声是什么?(理解、尊重、支持、鼓励、赞扬、夸奖、关爱)

  同学们,就是大家的掌声,大家的鼓励,大家的称赞,使英子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九)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最后一段。

  (十)全文总结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平时,我们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9-27

小学语文教案12-02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01-24

【热】小学语文教案01-24

小学语文教案【热门】01-18

小学语文教案【荐】01-18

【精】小学语文教案01-18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01-19

小学语文教案【精】01-16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