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十篇

时间:2023-03-27 12:34:55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提出除法应用题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我们来开一列特别快列车来计算出他们得数吧﹗

  93 84 86 255 306

  183 59 44 62 78

  2、根据乘法写出两个除法算式。47=28

  68=48

  79=63

  3、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二七( ) 六九( )

  ( )八五十六 六八( )

  ( )八三十二 九九( )

  ( )九四十五 ( )七二十一

  二、合作探究

  1、谈话引入: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是啊,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

  请你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从图上你可以了解哪些数学信息?

  2、小组探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解决问题:

  a、他们做了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学生列式:568=

  用什么方法求商?你是怎样想的?

  要是挂成7行呢?

  b、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多少?

  c、带来了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独立完成,学生汇报。

  学生归纳概括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74= 82= 96=

  284= 162= 546=

  287= 168= 549=

  2、数学书练习题吹泡泡:

  (1)小八戒吹出了这么多的泡泡太美丽了,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泡泡上的'题目算出来吗?

  (2)开火车计算。

  3、小兔子过河:把同学分三大组,看哪个组的小兔子先到达对岸?先到达的奖励一颗星。

  4、小鸟回家:

  (1)学生独立计算

  (2)连线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5、拓展题:

  ( )( )=7

  ( )( )=8

  ( )( )=9

  四、课堂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熟练了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我们二年级(1)班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大家准备什么节目来庆祝呢?

  学生答:唱歌、跳舞……

  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

  教师:谁说得对呢?(学生无法回答)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我们班上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多?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少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

  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

  (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教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

  学生1:用画“?”的方法。

  学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较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填表、分析

  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

  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

  教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们班上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弹琴的人数最少。

  学生2:参加跳舞的同学比参加唱歌的同学少几人?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画“正”字能较清楚地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2:我觉得数据较多时更简便些。

  教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

  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

  教师:刚才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例3的信息)

  教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

  学生:把上午采的和下午采的蘑菇数加起来。

  教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

  四、独立运用,发展统计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做后交流。

  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我们还设立了得星榜,要比一比3个小组中,哪个小组得星最多,合作得最默契。先来玩第一个游戏,猜猜礼袋里装着什么?

  学生有的猜。。,有的猜。。。。。

  提问:一定是吗?(不一定)

  小结:也就是说,现在你们只能是猜测,可能会是。。。,也可能会是。。。。,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摸球游戏

  1.用一定来描述摸球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谈话:那么袋子里究竟是什么呢?

  指名学生上台并指导摸球:先搅几下,摸一个,拿出来。放进去。搅一搅,再摸一个,拿出来

  引导:怎么他每次摸到的都是红球呢?(生猜测:里面都是红球)同意他的猜测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请XXX把里袋拎出来)

  小结:对了,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袋子里装的都是红球,那我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是?(红)一定吗?(板书:一定)

  2。 谈话:你们也想来玩摸球游戏吗?好,请组长拿出袋子。不过,在摸球之前先讲清楚摸球规则:由组长先摸,摸前手在口袋里搅几下,然后任意摸出一个,并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球,再把球放入袋中并做好记录,依次传给其他组员摸,明白了吗?就让我们比一比哪组合作得最好?开始吧!

  (让学生分组摸球,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摸球情况: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一组摸到了什么球呢?(黄球和绿球)

  猜一猜,袋子里是什么颜色的球?(黄球和绿球)

  组长倒球验证,(师作出摸球的动作)轮到我摸了,我从这个袋里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黄,绿)一定吗?(不一定)那要怎么说?(可能是黄,也可能是绿)(板书:可能)

  提问:那能在这个袋子里摸到红球吗?为什么?(板书:不可能)

  3。小结:通过摸球游戏,我们发现如果袋子里都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如果袋子里有黄球和绿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绿球。但不可能是红球。

  三、实践拓展

  1.练一练。

  (1)(出示装有2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瞧,在这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黄球吗?那会怎样呢?

  (2)(出示有2个绿球和3个红球的.袋子)那从这个袋子里一定能摸出黄球吗?为什么?

  (3)(出示装有5个黄球的袋子)这个袋子呢?为什么?

  小结:让我们来看看现在各小组的得星情况,问:猜一猜哪组有可能夺得今天的最佳合作奖?那这一组一定会是今天的冠军吗?对!在比赛还没有结束前,我们每个小组都有可能获胜,大家可要继续努力啊 ! 2.装球游戏。

  谈话:前面我们玩了摸球游戏,接下来我们要来装球,根据老师出示的要求,请先在小组内讨论,应该放什么球,不应该放什么球。讨论好了请组长把小篮里的球装在透明袋里,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又好又快!

  安排3次装球活动,依次出示要求:

  (1)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该怎么放呢?(学生讨论,放球,师巡视)

  说说你是怎么放的?放3个5个都可以吗?

  师表扬,说的好,只要全部是绿球,那摸到的一定是绿球。

  (2)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绿球。该怎么放呢?(学生讨论,放球,师巡视)

  谁愿意来说一说?这么多放法都对吗?只要怎样?(不放绿球)

  交流: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球,应该怎样装?装球时是怎样想的?

  小结: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有很多种装法,可以装一种、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颜色的球,但是不能装绿色的球。

  (3)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绿球。

  (每次装球后,请组长把透明袋举起,展示本组装球情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装球,老师相机引导、鼓励)

  3。转盘摇奖活动

  1、猜测:(师出示红黄蓝三色转盘)观察转盘,有几种颜色?想一想,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会指在哪里?能肯定吗?那应该怎么说?(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着红色,可能会指着黄色,还可能会指着蓝色。)

  2、体验:是不是真的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刚才装球最快的那一小组的小朋友上来,请你们轮流拔动转盘试试看,

  4.联系生活。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游戏中的各种情况,那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也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下面请小朋友们举例说说!

  小结: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冠军是哪一组?那下次他们也一定是冠军吗?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四、总结谈话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你学得开心吗?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2、回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再调查一下,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或一定会发生,一星期后举行一个交流会,比比谁讲得多讲得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 127+28 0.37+1.6 8816

  3.37+6.63 8.40.7 0.1258 1.02-0.43

  1.25+ 1 16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B:2640(2403)

  C:(2640-240)(2403)

  (3)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

  A:13.6(6.84)B:13.6(6.84)4

  C:(13.6+6.8)(6.84)

  (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路0.8千米,实际多少天能够铺完这段路?

  A:3.2150.8B:3.2 15(3.2-0.8)

  C:3.2 15(3.2+0.8)

  (5)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用7天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A:14710-14B:14107-14

  C:14-14107D:14-1471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班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认识了乘法并且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分析

  实验或教研主题

  各单元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一、 认识除法

  目的: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重点:让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二、 口诀求商

  目的:

  1、让学生参与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比较熟练的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除

  法;

  2、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

  学意识;能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认图形

  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四、 加和减

  目的: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五、 位置与方向

  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使学生能区分东、南、西、北的方位,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的三个方位。

  3、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并能在平面图上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六、 量长度

  目的: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线段的长度;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的重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会恰当地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七、 乘和除(一)

  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推导7、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8的乘法口诀合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8的乘法口诀;

  2、使学生初步学会乘法和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3、使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学会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简单的解释,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八、 时、分、秒

  目的:

  1、让学生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能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1秒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认识几时几分。

  难点:接近整时的时刻认识。

  九、 乘和除(二)

  目的: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这些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在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学会计算表内乘、除法范围内的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十、 观察物体

  目的: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所看到的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十一、统计与可能性

  目的: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

  2、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能用方块统计图表示问题的解决,能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十二、期末复习

  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7-9的乘法口诀,时、分、秒的认识等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7-9的乘法口诀以及用乘法口诀求商等计算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 学 措 施

  1、对于“认识除法”和“口诀求商”的教学:提供现实的数学活动素材;给予广阔的自主探索空间;组织多样的讨论交流活动;赋予数学的深层思考机会。

  2、对于“加和减”的教学: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入规则的学习;在主动的实践操作中发现规则;在多样化的算法比较中提升规则;在认知结构的构建中完善规则。

  3、对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认图形”的基本手段是折、减、拼;利用图形进行直观思考是“观察物体”的核心环节;理解量的实际意义是“量长度”的重要前提;描述和交流是“位置与方向”的有效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及练习十五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学生体会自然的美与数学的美的结合,体验学习的快乐。

  3通过活动、游戏和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4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可携带的大镜子一面,学生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写有反数字的卡片。

  激活兴趣,切入课题。

  教师:上节课我们在图形王国找到了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这节课继续认识对称,希望通过大家的认真观察,能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趣的对称现象,看看会有什么新收获,好,让我们和明明一起找一找吧!

  【教学过程说明:我利用学生对轴对称的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以及对称现象丰富的生活来源,在数学小精灵的引领下,学生明确课堂目标,兴趣盎然,迅速进入新课的探索情景。同时为学生知识的迁移主动建立连接。】

  提供素材,引导探究。

  1。感知对称现象的特征

  Q用课件出示图片1

  师: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里的景色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这是美丽的水乡,可以看到清清的河水,水上架着一座桥,水中还有两只小船。

  生:我啊,发现河上有座桥,水面上也有座这样的桥,而且是对称的。水面上的树和岸上的树一模一样,对称的,水面上这些景物都是岸上景物的倒影。

  师:这个现象你见过吗?

  生:见过,下过雨后,操场上有干净的积水,从旁边跑过我低头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

  2.鼓励肯定,人人参与学习。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听听明明是怎么说的。

  Q课件播放声音:你们说的对极了,平静的湖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一模一样,也是对称的。我有几张美丽的照片,你们愿意继续欣赏吗?

  生:(劲头十足)愿意。

  l提出观察要求。

  师:如果你发现了其中的对称现象,就轻轻的告诉同桌,并指给他看,好吗?

  l同桌合作学习。

  Q课件配音乐播放:桂林山水,雪山天池,镜子家居生活照片。

  【低年级学生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吸引,我在网上搜集了具有明显镜面对称现象的景物照片,学生在游历祖国东西南北,欣赏自然美的神韵时,同时也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大量的感知和生活的交融,激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积极探究。】

  ?学生认真的观察,互相交流在景物照片中找到的'对称现象。

  【教学过程说明:在同桌交流中,相互启发,增加信息的捕捉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体会快乐。】

  3.汇报探究结果。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的两边是对称的,另一半都是在水面和镜子里看到的。

  师:说得好,像这样,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镜子外和镜子中的景物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对称现象。

  l联系实际。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对称现象你还能找一找吗?

  1生:电脑开机等待时,从显示屏上可以看到自己的模样。

  2生:早起洗脸时,水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

  3生:过走廊时,玻璃窗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像。

  4生:太阳下,我和影子是这样的对称现象。

  师质疑:谁来判断这是不是对称现象?

  生:这不是对称现象,地面不像镜子,影子黑黑的,鼻子眼睛都看不到,和你不是一模一样的。

  【教学过程说明:在感知镜面对称特点后,回到生活再发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决问题。找一找让学生明确镜面对称的特点。在应用中培养用数学的能力,创设情景,满足学生的自尊。】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l用一用,动手做

  师:你们太棒了!我非常佩服大家的观察能力。你们愿意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明明解决难题吗?

  Q课件显示:半只蝴蝶。

  画外音:这是什么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们恢复完整呢?

  ?学生利用小镜子独立操作完成71页第4题,同座交流,汇报明确。

  师:用照镜子的办法就解决了明明的问题,镜子里的世界可真奇妙呀。

  l照一照,再发现

  师:课前我们照镜子,做观察,下面把你的活动和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说吧。

  课前活动

  自己设计一些活动,在家里照照镜子,和爸爸妈妈说一说,镜子里的你是怎样活动的。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抽出有特点的发言全班交流。

  师:丽丽在照镜子时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问题?

  生:咦,镜子里的我怎么是右手拿本左手拿笔?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中明确面对面的左右对称关系。

  师:哦,原来师这样,我们也来照一照,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拿物品照大镜子观察验证。加深感知镜对称的特点。

  l玩一玩,镜对称

  师:韵律操马上要比赛了,怎样才能让你做得更准确,漂亮?

  ?学生提建议。方法一请领操员做示范,方法二照镜子练习。指名学生面对镜子和领操员做韵律操,其余小朋友边唱节奏边观察它们上下前后左右的对称关系。

  师:通过这些照镜子的活动你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小结镜对称的特点明确:不仅一模一样。而且面对镜子做上下前后的动作一致,左右相反。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动脑筋发现了新知识,愿意用我们收获的知识做游戏吗?

  ?宣布活动要求,同伴间互为镜子里外的人再做照镜子的游戏,从不同的角度体验镜对称。音乐活动。

  【教学过程说明:活动再探究。我设计了两步:1、课前活动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由于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不必重复再现,小组交流可以检验和补充学生照镜子活动的观察结果。鼓励质疑问难,实践操作验证结论或解决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2、学生对学生,学生对镜子,韵律操活动再次提高观察兴趣,在游戏活动中为下面的练习铺平道路。玩中学。】

  l想一想,多探究

  1。认真观察,独立完成71页第5题,汇报说明它的对称关系,判断结果。

  2。每组四张写有反数字的卡片,同桌合作,进行看镜子写数字的游戏。在小组内交流结果。

  ?小组内活动交流并小结。

  小结

  师:时间过的可真快,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收获,分享知识,体验探究学习后的成功喜悦。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师:留心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看一看,说一说,你还有什么发现和问题,把它们写在数学日记上,告诉大家。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过程说明:一节课,并不能完全解决孩子心中的所有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培养问题意识,将探索学习潜移默化的进行到底。】

  【教学收获】

  镜面对称实际上是一个物理现象,但是作为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内容出现,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抽象、空洞,最关键的是教学要求的把握。我为了能较好的直观教学,让学生能全面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设计了做韵律操的环节,效果很好,学生马上发现面对面时的对称关系,在玩中探究了新知。在学生联系实际找对称时,一个学生提出了影子问题,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没有给予评价,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评价,在比较中,争论中,找到了不同。我心里真为他们感到高兴。通过这节课,我又一次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完美

  基督教

  医院

  三三两两

  师:你能想到什么?

  生1:我猜是十字架。

  生2:我想可能是。

  出示提示四

  生3:我猜是十。

  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

  师: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知错能改

  小巧

  学习用品

  计算工具

  生1:我猜是橡皮

  生2:我也认为是橡皮。

  出示了提示四后

  生3:计算器。

  表扬答对的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中的图片)

  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显示器)

  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

  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

  用完后呢?(OFF键,指出关机键)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那我们来试着瞧瞧。

  (课件出示 38 + 27 = 3018 = )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么输入的?

  (先输入3和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3和7和等号键,等于65。)

  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等号键)

  指出:算完后,我们可以口算或者笔算验算计算结果。

  4、用计算器计算试一试。

  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了,让我们再显身手,拿出计算器和学习工具。把得数写在练习纸上。

  (课件出示书上第101页的试一试)

  交流得数

  师:你有什么感受?(计算器计算的便捷,是我们的好帮手)

  重点讲解816 68 27 是怎样输入的 ?

  5、比一比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题目)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出色,我们来一次计算比赛如何?

  问:你为什么这么快?(因为有几题可以口算的)

  师:其它同学看出来了吗? 是哪几题呢?(25 4 128 8 6180625)

  小结:是啊,能口算的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解决实际问题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课件出示: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水12千克,按照一年365天计算,这个水龙头一年会 浪费( )千克的水。

  师:你知道一年要浪费多少水吗?(36512 =4380 千克)

  读完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说

  小结: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 探究规律,灵活运用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第3题。)

  师:想不想继续接受挑战?

  问:观察式子有什么特点?(都有一个相同的乘数)

  问:那么它们的积和乘数142857有什么关系呢,先计算,再交流。

  全班交流得:积都是由乘数142857里的数字组成。而且还有回文的特征。

  2、教学11111111111111=

  师:数字1也给大家带了一道难题,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

  学生计算

  师: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遇到了困难,是吗?

  指名说遇到的`困难。

  指出:显示器上显示了错误的标志,即使显示了一部分数字,也是不准确的。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呢?

  交流得出:找规律

  课件出示: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指名说得数,观察这些算式得出规律。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11111111111111=的积怎么填了吗?

  指名说。

  师:你有没有想说的 ? (计算器也有不足的地方,人脑更胜一筹)

  3、课件出示

  99=81

  9999=9801

  999999=998001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规律

  师:再让你用9写几个这样的等式,你会吗?

  展示两位学生的式子。

  小结:同学真棒,已经会用规律来解决问题了。

  四、了解计算工具的历史

  师:同学想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吗?

  课件出示图片和配音文字。

  师:了解了这些资料,你想说什么?

  学生发言。

  五、总结全课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最想对计算器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简便算法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板演

  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引导学生比较,由于这两种解法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教师明确: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教师提问:在这道题里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第二种算法后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因此,第二种算法简便.)

  教师明确: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写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比较简便.(板书课题:乘法的简便算法)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讨论:

  (1)这道连乘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2)怎样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这道连乘题如果依次计算,不容易口算得出结果.如果把后两个因数相乘,正好是10,再和第一个因数相乘,就可以很快地用口算算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质疑:

  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改成 ?

  3.练一练

  (二)出示例2:

  1.教师谈话:有时我们可以把刚才总结的规律反过来用,也就是一个数乘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2.组织学生讨论:

  口算不容易算出结果,我们可以把16改写成哪两个一位数相乘?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回答: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第二种方法把它改写成 或 哪种简便?(显然前者简便,因此我们采用前一种.)

  3.练一练

  订正时提问:

  (1)计算 时,为什么不改写成 ?

  (2)计算 时,为什么不改写成 ?

  教师明确:我们要有目的地把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使第一个一位数与被乘数相乘时得整十.

  三、巩固反馈

  1.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注意检查: 这题是否按原题直接依次计算,比较简便.

  2.同学们乘汽车去参观博物馆.每辆汽车坐45人,用3辆汽车送了2次才把所有的同学送走.去参观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3.商店运回1500千克水果糖,每10千克装一袋,每10袋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还知道哪些简算方法吗?

  五、课后作业

  1.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 2265 1523

  2552 1358 3545

  1154 2645 2546

  2.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1516 3514 2225 2415

  2512 1815 4514 5512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讨论会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多种乘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2.通过挑选较好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3.通过口述简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题目

  计算1625有多少种简便算法?哪种方法更好?

  讨论过程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2.每组选派代表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并口述简算过程.教师同时记录.

  3.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评价,选出比较简单的一(几)种方法.

  参考方法

  方法1:1625

  =(10+6)25

  =1025+625

  =250+150

  =400

  方法2:1625

  =(44)25

  =4(425)

  =4400

  =400

  方法3:1625

  =(164)(254)

  =4100

  =400

  方法4:1625

  =(44)(55)

  =(45)(45)

  =20xx

  =400

  方法5:1625

  =(20-4)25

  =20xx-425

  =500-100

  =400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8-15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29

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03-2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4-18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2-04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