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时间:2022-02-22 16:39:43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

  一、导入

  在新疆那块遥远的土地上,有一群隐士。他们的身份可能是一名裁缝,可能是一名猎人,也可能是一名农夫,他们昂扬地出行,悄悄地写书,于是成为了“住居新疆”丛书的某一个作者。刘亮程就是这众多中隐士的一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看看刘亮程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呢?他又写出了怎样的作品?

  二、走进作者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这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自20xx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散文集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同学们,我们已经对刘亮程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来和他见个面。(投影图片:荒凉的大漠中刘亮程独自站在蓝天下)

  看,这大漠中蓝天下站立着的男子汉就是刘亮程,他脚下坚实的土地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大漠上特有的广漠天空给了他深邃的思想。(投影图片:刘亮程以一个破旧的小屋为背景的照片)

  看他身后的背景,这是他的家园,那样的质朴而真实。他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并走向我们的。

  三、读书要读出什么?

  (一)读懂作者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四个问题来阅读全文:

  1、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什么?

  故乡的具体事物:草,土墙,房子(破墙圈、朝南的门洞和窗口、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破瓦片、一小块泥皮······

  故乡的生活经历: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

  2、作者为什么要寻找证据呢?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这种需要证明的心理正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怀旧(回归)情节。

  3、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什么?

  “谁会证明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仅凭留在过去的具体事物,一个人的内心生存依然无法见证,而是要靠脑中的记忆和情感。)

  以往的生活———生命存在的痕迹

  内心的生存———丰富的精神生活

  4、作者苦苦寻觅的结果是什么?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经是别人的村庄。”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是否也和一粒尘土一样归于沉寂。”

  ————过去生活痕迹的消失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内心生存的虚无

  (二)读出自己——留下生命阅读的证据

  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录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好地方。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2

  感知课文: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学习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

  2.文章富含哲理,仔细品味,理解课文。

  [预习]

  40分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20分)

  打夯()一缕()瘸腿()抹杀()转弯抹角()

  抹布()拆毁()烟垢()门框()悄无声息()

  圈棚()烙印()省亲()执拗()迄今为止()

  粗糙()恍惚()咀嚼()嘹亮()舐犊情深()

  2、近义词辨析(8分)

  冲刷领略等待沉寂

  冲洗领受等候沉默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内容(12分)

  刘亮程,生于1962年,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_____________”。内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是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巩固测评](6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5分)

  A浩渺桎梏皓月当空明察秋毫B澄澈田塍称心如意游目骋怀

  C嗜好狭隘苦心孤诣浮粪四溢D渗浸觐见噤若寒蝉加官晋爵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5分)

  A功夫工夫留恋流连忘返B苍茫仓皇苍海桑田苍翠欲滴

  C嘹亮燎原瞭望潦草D骨骸弹劾言简意赅垓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5分)

  (1)即使墙皮全掉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______不到的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

  (2)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_____的东西告别。

  (3)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____得一干二尽。

  A、冲刷熟悉脱落B、冲洗熟悉脱落

  C、冲洗熟知脱落D、冲刷熟知脱离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5分)

  A、世界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B、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会事倍功半。

  C、生命需要证据,当一个人的家园废失,那他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上了漫长的虚无之途,家园成了他一生魂牵梦萦而却无法回归的精神之所。

  D、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3

  一、导语

  故乡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某个处所,它跟经度纬度无关,跟土地肥瘠无关,跟贫富无关,……它只跟人的心灵相关,是远离之后难于割舍的眷恋,是五步一回头的伤感,是对韶华不再生命流逝的慨叹,是追怀往事的怅惘。

  ---情感意义

  故乡只跟人的精神相关,它是一个人的根,是心灵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栖居之地。

  ----哲学意义

  有一位作家这样阐释:

  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处”确认了“故乡”。

  ——他就是刘亮程

  简介刘亮程经历

  在新疆沙漠边有一个叫黄沙梁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树木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一切都在不慌不忙中接近一种自然生存。刘亮程,就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三十八年。读书,种地,当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他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这村子。20xx年,他也因为这样的文字在全国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随之,他去了县城;接着,去了省城……

  刘亮程说:“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象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象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

  “我中断了这种生活,我跑到了别处,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这篇《今生今世的证据》

  二、过程

  1、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他在回望(寻觅)什么?

  他在回望(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

  2、什么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提示:在第二节最后有一句“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中的“这些”暗示我们是指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故乡的那一段生活。

  3、为什么故乡的人事物就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在《乡土情结》中曾有这样的话:故乡是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证据啊”。

  4、他为什么要寻觅“今生今世证据”?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第三节)

  (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追问:为什么“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第四节开头“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读这一节,想想他怀疑什么?

  5、我们生活当中,你有没有寻找过过去生活的证据?

  原因:人喜欢怀旧。

  6、人为什么喜欢怀旧?

  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的怀疑。

  7、他有没有找到今生今世的证据?

  这个问题是解读文本的第5,6节。先让学生读

  8、没有了“今生今世的证据”,结果会怎样?

  (文本的第9节)

  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他的“回家”,只能是走向“虚无”。

  9、总结:曾经的生活会需要证明

  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

  家园废失,人走向虚无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明显不同。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是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总之,刘亮程在追寻故乡对于人生的意义。

  我们的肉体可以跟随时间身不由己地进入现代,而精神和心灵却有它自己的栖居年代。心灵总是落后与古老的。我们之所以相信和着乃心灵,正是由于它的落后与古老。现代生活只是一段躯体生活,当它成为“过去”时,心灵才可能缓缓地到达这里。

  留下生命阅读的证据

  11、结束语

  人确实无法选择生活,却可以选择记忆……已经消逝的人、事和物,我们可以凭借记忆把它们重新唤回,用文字符号向它们招魂,把它们从过去的时光中带回到眼前,变为活生生的、当下的存在,重新建构我们与这些人、事和物的关系。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具体的家园和精神家园是今生今世的证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评点,加强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促进师生以及生生交流,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研读,以评点促进交流,深入理解课文,深刻体会作者“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问答法、评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有一位作家这样阐释故乡: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处”确认了“故乡”。他就是刘亮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随他寻找一番《今生今世的证据》。

  2:作者介绍

  ①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②自20xx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多家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长篇小说《虚土》。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同学们应该都预习过课文,那么读了这么一篇文章,你们有怎么样的初步感受?

  注1:难懂、哲理化强

  注2:《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所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显得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本文则越过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如何,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2)本文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关键词“证据”在文中指什么?

  提示:文章第二段和第六段末尾关键句

  注:①第二段“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具体指草、土墙、房子、破墙圈、铁钉等(物质层面,学生找并归纳特点)

  ②第六段“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它们在这很明显指代的是物质层面的证据,那么内心生存指的是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

  ③物化的证据证明不了一个人的内心生存,所以它更多地就是靠物转化为记忆,升华为精神层面的证据来证明我们的精神生活。

  (3)采取首尾速读法,寻找每一段的关键句

  注1:本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每一段都贯穿着知道或不知道的字眼或意味(下面请同学们采取首尾速读法,寻找每一段的关键句)

  注2:首尾速读法—一般来讲,文章段落中心在开头或结尾

  注3:中心句子(提示圈划,生齐读第三段,最后一段)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5

  故乡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某个处所,它跟经度纬度无关,跟土地肥瘠无关,跟贫富无关,

  ……它只跟人的心灵相关,是远离之后难于割舍的眷恋,是五步一回头的伤感,

  是对韶华不再生命流逝的慨叹,是追怀往事的怅惘。

  ---情感意义

  故乡只跟人的精神相关,它是一个人的根,是心灵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栖居之地。

  ---哲学意义

  有一位作家这样阐释:

  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

  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处”确认了“故乡”。

  ——他就是刘亮程

  简介刘亮程经历

  在新疆沙漠边有一个叫黄沙梁的村子,这个村子里,

  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树木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一切都在不慌不忙中接近一种自然生存。刘亮程,就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三十八年。

  读书,种地,当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他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这村子。20xx年,他也因为这样的文字在全国一鸣惊人,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

  随之,他去了县城;接着,去了省城……

  刘亮程说:“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象又回到了那里,

  回到那种生存中,好象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

  “我中断了这种生活,我跑到了别处,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这篇《今生今世的证据》

  二、过程

  1、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他在回望(寻觅)什么?

  他在回望(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

  2、什么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提示:在第二节最后有一句“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中的“这些”暗示我们是指故乡的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故乡的那一段生活。

  3、为什么故乡的'人事物就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在《乡土情结》中曾有这样的话:故乡是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

  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

  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

  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证据啊”。

  4、他为什么要寻觅“今生今世证据”?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第三节)

  (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

  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追问:为什么“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这个问题指向第四节开头“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带领学生读这一节,想想他怀疑什么?

  5、我们生活当中,你有没有寻找过过去生活的证据?

  原因:人喜欢怀旧。

  6、人为什么喜欢怀旧?

  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

  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

  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

  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

  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的怀疑。

  7、他有没有找到今生今世的证据?

  这个问题是解读文本的第5,6节。先让学生读

  8、没有了“今生今世的证据”,结果会怎样?

  (文本的第9节)

  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

  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

  他的“回家”,只能是走向“虚无”。

  9、总结:曾经的生活会需要证明

  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

  家园废失,人走向虚无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明显不同。

  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

  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是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总之,刘亮程在追寻故乡对于人生的意义。

  我们的肉体可以跟随时间身不由己地进入现代,

  而精神和心灵却有它自己的栖居年代。心灵总是落后与古老的。

  我们之所以相信和着乃心灵,正是由于它的落后与古老。

  现代生活只是一段躯体生活,当它成为“过去”时,心灵才可能缓缓地到达这里。

  10、学生评点:

  留下生命阅读的证据

  11、结束语

  人确实无法选择生活,却可以选择记忆……

  已经消逝的人、事和物,我们可以凭借记忆把它们重新唤回,

  用文字符号向它们招魂,把它们从过去的时光中带回到眼前,

  变为活生生的、当下的存在,重新建构我们与这些人、事和物的关系。

  ——刘亮程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6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学习掌握文章赏析的方法

  2、 了解人对故乡情感如此深沉的原因,了解故乡对人的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学生对于人为什么要怀疑自己的过去,人有何证明自己的必要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弄懂,此当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2、掌握文章评点的方法,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方法

  研读法。与学生共同阅读课文,按照文章的行进顺序,朗读体会,理清作者的思路,感知作者的情感。

  教学思路

  由作者的生活经历引出本文的情感特点,抓住每一个能表达情感和作者思路的词语来分析感知。

  教学过程

  了解作者生平:

  刘亮程,1962后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刘亮程在农村生活多年、漂泊到农村,虽然生活境遇有很大的改观,但是他总是不能忘却他的农村生活,尤其在他的散文的创作中屡屡表达出他对农村生活的留恋。

  问题:作者的这种情感痕迹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中有没有存在?如果有的话,请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将自己对某一段或某一个词的体会写在书页的边上。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段落,然后说出自己写下的感知。

  明确:“还不懂得……”表达作者的懊悔之情;“随便”、“”等词语显示刘亮程在当时的轻率。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旧物人格化,实际上等同于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显示了作者对土地的真诚的态度,从而使文章的感情真挚动人。

  问题:作者为什么对这些旧日的东西深情如此?

  明确:(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问题:何谓证据?课文中作者所说是证据分别的哪些?结合课文来看作者要借助这些旧物来证明什么东西呢?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段落,注意朗读语气的加强,突出这段文字里作者的情绪。然后说出自己写下的感知。

  明确:(证明往日生活的痕迹,生命存在的依据。)

  问题:“你”有过类似的寻找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什么?学生具体谈谈他们自己在生命中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怀旧)

  问题:联系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和每个人自己的回忆来分析人为什么喜欢怀旧?

  联系刚才学生们自己的回忆和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看看人的回忆有一个什么共同点。然后以此为思考的切入点,来分析问题。

  明确:回忆的内容中有一个主人公“我”存在,每个人的回忆的内容中的主角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回忆都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

  人是能够感知时间无情的动物,明知旧日时光的一去不返,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能够证明我们存在过的东西是物,那是我们人类经历和情感依附的唯一证明,所以人怀旧的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过去生活和情感的留恋。为何故乡的明月是最亮的,为何故乡的山水是最美的?因为故乡是留有我们生活经历与情感的最多的地方。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写道:“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故乡比任何旅游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正是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经历过的,情感依附过的地方,所以我们始终念念不忘,而作为这些东西具象表现的物是我们直接抒情的对象。

  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们曾经生活的某个地方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旧物的消失,也就是我们情感依附物的消失,这必然会造成我们的情感无处可托,造成我们空虚感和漂泊感。

  问题:结合课文的'描写回答,作者找到他的生命证据了吗?

  明确:这个问题可能在学生中形成两种答案:一、找到了。文中的证据为“如果没有它们,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二、没有找到。课文的证据有“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内心的生存和这些物的形式能不能证明内心的生存。

  分析:即使……也……的关联用法和“又”所包含的意思,说明这些旧物能够证明旧日生活,却并不能证明“一个人内心的生存”。

  问题:课文第7节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

  问题:既然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痕迹最终都会消失,那么一个人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是注定不可避免吗?仔细体会第8小节的含义。

  明确:我们对故乡的情感有时候不完全是表现在对物的留恋上,更多的时候是心中的感觉。只要心中保留有对旧日生命的情感,成为精神财富与思想的寄托,那么家园永远不会废失。这也是具体的家园不能够等同于精神的归宿的原因,具体的家园远不是精神的家园,家园只是精神归宿的一个代名词。

  问题:因此最后课文中作者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物质与精神上的家园俱失,人才会真正地无家可归。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7

  【理论支持】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要创设适切的阅读情境。建构主义特别重视“阅读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铺垫、预热、浸染。教学中要反复研读,学会运用评点的方法,深入地品味、理解文本。体味作家以朴素简单的文字表达了他对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和土地的感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以此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探究与活动体验,进一步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独特的立意,揣摩文章形象的语言。

  难点:品味作品独特的思想感情,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烟垢()骨骸()瘸腿()打夯()悄无声息()

  划痕()圈点()牲畜()畜牧()拐弯抹角()

  二、作者简介

  刘亮程,新疆沙湾县人,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著有长篇小说《虚土》,诗集《另一只眼睛》和《晒晒黄沙集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把人刮歪》《站在黄沙梁边上》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其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有《今生今世的证据》。

  三、文本解读

  我们的村庄——解读《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自20xx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一位蛰居穷乡僻壤多年,甘受寂寞,以智慧的火光执著耕耘在自己的家园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境界,它还在于,它也给我们读者带来了幸福的境界,一种独特的阅读新体验。苏教版必修一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以下简称《今》文)用一种崭新的笔法,独特的思维视角一下子就攫取了我们的心。在怀旧成了时代关键词的今天,我们被如潮的趋同一致的怀旧之文冲击得疲惫而麻木。刘亮程的《今》文使我们的心灵再度被激活,再次受伤,陷入怀念家园的思索之中。

  刘亮程写怀旧,用“今生今世的证据”来命题,超凡脱俗,显得突兀又合理性,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显示出理性的严肃和哲学的元素。它如重椎猛鼓震动了我们,使我们用别样的眼光重新审视过去和关注现在,关注我们身边日益流淌的平凡之物,蓦然理悟,它们是物化之我,我之今生缘法,它们沾染了我们生活。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8

  一、 教学目标:

  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通过评点理解课文。

  三、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假如今天我们全班同学跟你回你老家玩,你会怎么给我们介绍你的老家?你将怎样来证明你确确实实在这里生活过呢?首先申明,光说我们可不信哦。

  生介绍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他们确能让我们相信那是他们生活过的老家,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他们都有证据!

  师:对了,证据!因为他们都找到了能证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物质证据,是他们今生今世的证据。

  二 介绍作者

  (证实这个人存在的证据) 多媒体显示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现在新疆文联工作。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散文集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

  三. 我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离开家的时候,你会想家吗?你会怎么表达?

  师:很多人都会直接表达,高明者如老舍,想说而说不出来.(大爱无言),但今天作者却是没有过多的抒情,而是将感情深藏不露;没有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而是理智的探讨人与家乡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好好欣赏啦.

  四 生自读课文

  教师同时出示四个整体性的问题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证据是什么?

  2、为什么要留证据?

  3、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什么?(证据的意义)(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了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

  4、没有了这些证据会怎样?

  生讨论十分钟

  师:“今生今世的证据”有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木和铁钉等

  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亲自的经历--在较寂的村巷仓皇奔逃等等。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找寻证据?(用原文句子回答)

  生:“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师: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人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师:理解很到位。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还证明了什么?在哪一段表明的?

  生:第六段。 “内心的生存”,这里指曾经的丰富的精神生活

  师:“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谁来总结一下这个问题?

  生:作者用那么多的证据来证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的痕迹,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

  师:当证据消失了的时候,结果怎样?

  生:“踏踏实实地踏上虚无之途”。

  师:如何理解这句话?

  故乡既是具体的家、家园,更是家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因此这些打上人生印记的景物是人生的证据,是人的精神依托。当一切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既丧失了根深蒂固,又会失去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会长久地留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人只能在“虚无”之中。

  (显示)故乡≠家 故乡≠出生地 故乡≠旅游景区

  故乡是恒久的烙印,是精神家园,是精神的归宿地,是根。

  五 刚才我们整体分析了文章,了解思乡之情如何产生。下面我们来点评一下这篇文章,也可质疑。注意点评的角度和技巧。先请同学们分组交流。

  请同学们以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可高可低,可默读,要读出感觉,同时把自己的感觉写在旁边的对话栏中。

  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读书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大家最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大家要学会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就是要展开想像,进行质疑。在评点中要力求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作者与编者,都是如此。首先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活。

  (1)评点方法与过程(显示)

  A、画出评点的原文;

  B、从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评点。

  (2)第1段第二句的三个动作用“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珍惜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

  第2段“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些”指第一、第二节所写的原来家园的事物。因为“这些”都是证明我当年故乡的生活,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记。“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词。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与“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表达了深深的眷恋、懊悔与伤感。

  第3段一再强调“不知道”: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需要证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文中作者反复说自己走的时候“不懂得”“不知道”?

  意在强调对自己年轻时不懂得乡土之情的遗憾和懊悔,同时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第6段写曾经的生活不可见证。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几个“没有”的含义是说这些都可以证明,不能失掉“证据”。

  第7段“我的”成了“别人的”,暗含了对变化的无奈。隐含了故园不再的感伤。“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人为的痕迹(证明自己的生命、生存的证据)总会被时间吞噬。“漫长等待的是什么”,这个句子不好理解,但推断一下,应该是“证据”的消失,等待的是一个个证据的消失,复归于自然本来的面目。

  第8段生命的消失“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他们的生命意义何在?“我”的时光与曾经鲜活的成长历程,在生活环境变化之后,有无价值?意义何在?这是任何人很难回答的问题。

  这是作者最深刻、最有哲学意义的思考。

  第9段“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含义是: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去寻我的家园呢?我又怎么能找到我的家园呢?我对家乡的寻找不都成了徒劳。以寻找家乡未果的失落,反衬对家乡的难忘,根本上还是写难忘的是乡愁。无法排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依然是乡愁。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3)难点解读

  第六段:

  “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几个“没有”的含义是说这些都可以证明,不能失掉“证据”。

  第七段:“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这些墙会最终回到土坑里。

  --生命的证据会消失

  --人最终会回归故土

  --家园消失了,我们的心灵会走向虚无。

  第九段: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含义是: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去寻我的家园呢?我又怎么能找到我的家园呢?我对家乡的寻找不都成了徒劳。以寻找家乡未果的失落,反衬对家乡的难忘,根本上还是写难忘的是乡愁。无法排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依然是乡愁。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六、小结

  《今生今世的证据》越过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

  七、课外拓展性阅读及作业

  1、阅读刘亮程的散文,进一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精心构筑的精神氛围。

  2、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在你十几年的生活,哪些最值得你回忆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和同学做个交流。结合实际以“今生今世的证据”为题写一篇随笔,要有一定的真情实感。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9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以此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探究与活动体验,进一步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研读课文,在对话栏内写下自己对文中词、句、语段的理解和感受。

  1.第l、2段(第l段对鲁莽地推倒、砍掉、拆毁曾经拥有的事物的痛心,第2段字里行间对没有向那些熟悉的东西深情告别充满悔意。曾经拥有的事物、那些熟悉的东西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2.第6段“如果没有……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留存的过去的事物可以证实以往的生活,但仅有这些客观的事物,一个人的精神经历和情感世界依然没有见证。结合最后两段,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又有了一层新的含义:附着在曾经拥有的事物、那些熟悉的东西之上的记忆和情感。)

  3.倒数第2段(留存的旧物必然会消失。随着它们的消失,那些记忆中的往事、曾经的情感会不会消失?作者对此充满担忧。)

  4.最后一段(家园指留存的旧物,也指附着其上的记忆和情感。一个如果失去了物质的故乡,更如果失去了精神的.故乡,那他将永远失去精神的根基和慰藉。)

  三、学习课文后有没有想到如何精心构筑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灵魂领地”、“精神家园”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

  日记、用过的物品、老照片、故居、传家宝、爸妈用孩子的胎毛做的笔或印有孩子出生脚印的泥塑、重要纪念日的精彩录相等都可以作为人的“今生今世的证据”。

  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

  四、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建历史博物馆?

  教师可适时点拨: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今生今世的证据”。

  五、作业: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谈谈你对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古迹保护问题的看法。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0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反复研读,学会运用评点的方法,深入地品味、理解文本。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评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亮程,新疆沙湾人,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种过地,放过羊,坐过农机站管理员,劳动之余暇,写点文字。散文集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

  1、注意生字词

  2、注意朗读要求

  思考:本文与前面几篇文章立意有何不同?

  三、细读探究

  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证据是什么?

  2、为什么要留证据?

  3、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什么?

  四、精读品味,评点交流

  1、评点的要求

  2、教师示评

  3、学生自主评点

  4、学生交流、展示评点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完成能力测试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

  2.了解人对故乡情感如此深沉的原因,了解故乡对人的生命的意义。

  3.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1.了解作者生平。

  2.问题:作者的这种情感痕迹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中有没有存在?如果有的话,请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将自己对某一段或某一个词的体会写在书页的边上。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段落,然后说出自己写的感知。

  明确:“还不懂得……”表达作者的懊悔之情;“随便”等词语显示刘亮程在当时的轻率。

  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旧物人格化,实际上等同于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显示了作者对土地的真诚的态度,从而使文章的感情真挚动人。

  3.问题:作者为什么对这些旧目的东西深情如此?

  明确:(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4.问题:何谓证据?课文中作者所说的证据分别是哪些?结合课文来看作者要借助这些旧物来证明什么东西呢?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作者所说的生命证据的句子,注意加强朗读语气,突出这段文字里作者的情绪。然后说说自己写下的感受。

  明确:(证明往日生活的痕迹,生命存在的依据。)

  5.问题:“你”有过类似的寻找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什么?学生具体谈谈他们自己在生命中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怀旧。)

  6.问题:联系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和每个人自己的回忆来分析人为什么喜欢怀旧。

  联系刚才学生们自己的回忆和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看看人的回忆有一个什么共同点。然后以此为思考的切人点,来分析问题。

  明确:回忆的内容中有一个主人公“我”存在,每个人的回忆的内容中的主角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回忆都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人是能够感知时间无情的动物,明知旧日时光的一去不返,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能够证明我们存在过的东西是物,那是我们人类经历和情感依附的唯一证明,所以人怀旧的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过去生活和情感的留恋。为何故乡的明月是最亮的?为何故乡的山水是最美的?因为故乡是留有我们生活经历与情感的最多的地方。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写道:“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故乡比任何旅游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正是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经历过的,情感依附过的`地方,所以我们始终念念不忘,而作为这些东西具象表现的物是我们直接抒情的对象。

  7.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们曾经生活的某个地方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旧日物的消失,也就是我们情感依附物的消失,这必然会造成我们的情感无处可托,造成我们空虚感和漂泊感。

  8.问题:结合课文的描写回答,作者找到他的生命证据了吗?

  明确:这个问题可能在学生中形成两种答案:一、找到了。文中的证据为“如果没有它们,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二、没有找到。课文的证据有“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实际上,这是作者观点的层进式的表现——由一般意义上的家园过渡到精神的家园,开启了下文。要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体会到这一点。

  9.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内心的生存,这些物的形式能不能证明内心的生存。

  分析:“即使……也……”的关联用法和“又”所包含的意思,说明这些旧物能够证明旧日生活,却并不能证明“一个人内心的生存”。

  10.问题:课文第7节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

  11.问题:既然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痕迹最终都会消失,那么一个人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是注定不可避免吗?仔细体会第8小节的含义。

  明确:我们对故乡的情感有时候不完全是表现在对物的留恋上,更多的时候是心中的感觉。只要心中保留有对旧日生命的情感,成为精神财富与思想的寄托,那么家园永远不会废失。这也是具体的家园不能够等同于精神的归宿的原因,具体的家园远不是精神的家园,家园只是精神归宿的一个代名词。

  12.问题:因此最后课文中作者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人才会真正地无家可归。

  总结:本文告诉我们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如果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废失,人便会走向虚无,实际上,文章告诉了我们故乡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是对本专题《月是故乡明》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注: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通过评点理解课文。

  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因为要上《今生今世的证据》这篇课文,这几天我都在看刘亮程的文章。刘亮程是一位非常具有个人色彩的作家,他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在写着新疆沙漠边一个叫做“黄沙梁”的村子,他也因为这些文字,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读着,读着,我突然想起著名诗人韩东的一首诗,叫做《温柔的部分》(幻灯出示《温柔的部分》),也同样在思考着关于“人与故乡”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拓展阅读,进入情境

  1、请学生齐读《温柔的部分》,诗歌中说“这里永远怀有某种真实的悲哀”,“悲哀”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们读完了《今生今世的证据》就明白了。

  2、观看乡村生活图片。

  3、请学生谈对故乡含义的认识。

  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叶落归根[注: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懂得自己是一片叶子时,生命已经到了晚秋。年轻时你不会相信自己是一片叶子。你鸟儿一样远飞,云一样远游。你几乎忘掉故乡这棵大树。但死亡会让人想起最根本的东西。许多人都梦想死了以后埋回到故乡。

  我们汉民族没有宗教,死亡成了每个人单独面对的一件事情。这时候,故乡便是全部惟一的宗教。从古到今,回乡一直是中国人心灵史上的一大风景。

  (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故乡是恒久的烙印,是精神家园,是精神的归宿地,是根。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

  (1)文中“今生今世的证据”指的是什么呢?

  (2)作者认为以往的生活需要证明吗?为什么?

  3、评点

  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读书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大家最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大家要学会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就是要展开想像,进行质疑。在评点中要力求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作者与编者,都是如此。首先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活。

  (1)评点方法与过程

  a、画出评点的原文;

  b、从内容、情感、手法等方法进行评点。

  (2)示例:

  示例一、原文: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柏葱评点:第二句的三个动作用“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珍惜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

  (3)其它可能用到的评点。

  第1段第二句的三个动作用“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珍惜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

  第2段“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些”指第一、第二节所写的原来家园的事物。因为“这些”都是证明我当年故乡的生活,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记。“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词。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与“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表达了深深的眷恋、懊悔与伤感。

  第3段一再强调“不知道”: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

  “需要证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第6段写曾经的生活不可见证。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几个“没有”的含义是说这些都可以证明,不能失掉“证据”。

  第7段“我的”成了“别人的”,暗含了对变化的无奈。隐含了故园不再的感伤。“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人为的痕迹(证明自己的生命、生存的证据)总会被时间吞噬。“漫长等待的是什么”,这个句子不好理解,但推断一下,应该是“证据”的消失,等待的是一个个证据的消失,复归于自然本来的面目。

  第8段生命的消失“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他们的生命意义何在?“我”的时光与曾经鲜活的成长历程,在生活环境变化之后,有无价值?意义何在?这是任何人很难回答的问题。

  这是作者最深刻、最有哲学意义的思考。

  第9段“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含义是: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去寻我的家园呢?我又怎么能找到我的家园呢?我对家乡的寻找不都成了徒劳。以寻找家乡未果的失落,反衬对家乡的难忘,根本上还是写难忘的是乡愁。无法排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依然是乡愁。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4、难点解读

  第六段:

  “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几个“没有”的含义是说这些都可以证明,不能失掉“证据”。

  第七段:“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这些墙会最终回到土坑里。

  ——生命的证据会消失

  ——人最终会回归故土

  ——家园消失了,我们的心灵会走向虚无。

  第九段: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含义是: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去寻我的家园呢?我又怎么能找到我的家园呢?我对家乡的寻找不都成了徒劳。以寻找家乡未果的失落,反衬对家乡的难忘,根本上还是写难忘的是乡愁。无法排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依然是乡愁。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5、小结

  《今生今世的证据》越过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

  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太珍贵了。

  (刘亮程《村庄的事情》)

  三)课外拓展性阅读及作业

  1、阅读刘亮程的散文,进一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精心构筑的精神氛围。

  2、结合实际以“今生今世的证据”为题写一篇随笔,要有一定的真情实感。

  板书: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物质的存在曾经的生活

  内心的存在 精神的归宿

  戴小帅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3

  [学习目标]

  继续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与作者及想像中的读者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通过评点理解课文。

  [教学时间]:

  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简介作者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xx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风中的院门》:这是一本始终把人和村庄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散文集。作者刘亮程虽然才过而立之年,却经历了中国农村的世事沧桑。庄稼人,牲畜,田野,小麦和树林……在他的眼中化出化入,生死衰荣。他在《住多久才算是家》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自白:“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白白耗费在另一片土地上;在我年轻的时候、年壮的时候,曾有许多诱惑让我险些远走他乡。但我留住了自己,我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是没让自己从这片天空下消失。”于是我们不难发现,丰沃而贫困的土地就变成了感情,他的哲学。

  李锐: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

  韩少功:我多年来想写的一种文字、被刘亮程写出来了。

  南帆:这批散文内含了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甚至一种慢条斯里。多数作家写不出这样的散文,我们没有悠然地徘徊于生活外部的眼光。

  林贤治:关于乡土的散文,……集中于写一种哲学,一种心理文化,刘亮程是独步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刘亮程是一位题材与风格都很独特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通过对西北农村的细腻抒写,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对乡村、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对乡村日常生活意义的发掘,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反思。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第1小节是一个铺垫,是为了与下文作对比的,叙述一个人在没有懂得怜惜旧物时,对故土的轻慢之举。作品从一个人的迁徙开始。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珍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所以,文章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为“它没有用处了”。

  第2—8节可以看作一个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从各个角度,反复说明故乡对人生命的意义。故乡是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证据啊”。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最后一小节,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全文主题的升华,短短的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它设想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日常性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这实际上如《前方》一样,也是对现代人精神状况的况喻,想“回家”,却只能走向“虚无”。

  情感、意义,以至过去的生活,特别是“一个人内心的生存”,都是抽象的,无法把握的,它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物、具体的场景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觉的,它表明,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这就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

  三、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示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文章开篇实际是站在今天对昨天的假设。)

  ②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词。)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④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⑤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2、学生讨论、评点、交流。

  四、延伸拓展

  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太珍贵了。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历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处看着他们。

  ——(刘亮程《村庄的事情》)

  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叶落归根。懂得自己是一片叶子时,生命已经到了晚秋。年轻时你不会相信自己是一片叶子。你鸟儿一样远飞,云一样远游。你几乎忘掉故乡这棵大树。但死亡会让人想起最根本的东西。许多人都梦想死了以后埋回到故乡。一则是对故土最后的感激,人一生都在索取,只有死亡来临,才想到用自己的身体喂养故土。二则人在潜意识深层有“回去”的愿望。所谓轮回再生均以回去为前提。所有的宗教均针对死亡而建立。人们追随迷恋宗教是因为它给死亡安排了一个去处。一个人面对死亡太痛苦,确定一个信仰,一个“永生”的死亡方向,大家共同去面对它。这便是宗教的吸引力。我们汉民族没有宗教,死亡成了每个人单独面对的一件事情。这时候,故乡便是全部惟一的宗教。从古到今,回乡一直是中国人心灵史上的一大风景。

  ——(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五、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相关文章:

证据申请书03-20

法院证据提交申请书03-12

调取证据申请书03-17

调取证据申请书模板、范文07-24

调取证据申请书15篇03-24

调取证据申请书(15篇)03-28

《狼》教案06-27

《亡羊补牢》教案07-04

《荷花》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