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

时间:2022-06-13 15:52:49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

  • 相关推荐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1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18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三、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一) 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 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公式。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向周边的居民宣传有关禁毒知识,做禁毒宣传的小能手。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合作探究,拓展引申。

  6、给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爱心,因材施教,分层次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六、课时安排

  1、 小数乘法 (8课时)

  2、 小数除法(11课时)

  3、 观察物体(3课时)

  4、 简易方程 (16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 (3课时)

  (2)解简易方程 (12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量一量找规律 (2课时)

  5、多边形的面积(9课时)

  量一量 (1课时)

  6、 统计与可能性(4课时)

  铺一铺 (1课时)

  7、数学广角(3课时)

  8、 总复习(4课时)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19页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

  2、能被2、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按照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着重强调;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对于本节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说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1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判断下列各数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

  72567951890111120373

  2、58115207210451008

  有因数3的数:()

  有因数2和3的数:()

  有因数3和5的数:()

  有因数2、3和5的数:()

  让学生说说怎么找的。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44页主题图、例1、第45页“做一做”及相关练习,第49页“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借助猜测、实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准备:

  课件、节目卡片、抽奖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活经验

  (一)游戏1:猜猜硬币在哪只手里。

  1、教师将枚硬币握在手中,并在背后交换位置,让学生猜一猜硬币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

  2、教师打开没有硬币的手,再让学生猜一猜硬币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为什么?

  (二)游戏2:猜猜抛出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1、教师将这枚硬币抛出,让学生说出可能是哪个面朝上,要求说出所有可能。

  2、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个面朝上。

  3、教师揭示结果。

  (三)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4

  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最大的面。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5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6

  第2课时相遇问题

  年月日编号: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7

  设计说明

  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突出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把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得到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2、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先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的活动来验证猜想。让学生在反复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师交待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体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会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或动手操作等方法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师交代学习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学会什么。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开

  提出活动要求: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

  1、教师做示范并指导学生操作。

  第一:必须沿着棱剪;第二:正方体的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剪得好的正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交流剪出的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4、全班交流:观察黑板上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同一个正方体,剪法不同得到的展开图也不同,共有11种不同的展开图。(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活动二折叠

  提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把同桌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1、同桌各自交换展开图,动手折一折。

  2、找规律。(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师:观察这11种展开图,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预设

  生1:有6种中间是4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1个正方形,形状不同。

  生2:有3种中间是3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和1个正方形。

  生3:有1种中间是2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正方形。

  生4:有1种两行各有3个正方形的。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8

  设计说明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时内容的特点,我紧紧围绕体积的意义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设计测量方案,再进行实际测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须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有刻度的量杯、两个长方体容器、水、石块、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复习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答案,并说出计算过程)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提问:(课件出示石块的图片)它和上面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形状不规则)你能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因为石块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2)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像石块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设计意图:先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心里有关体积的知识,再出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创设积极的心理状态。

  自主探究,实验感悟

  1、启发引导。

  (1)什么是石块的体积?(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

  (2)出示长方体容器、水、量杯等测量工具。

  师: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想办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

  2、设计测量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然后交流)

  3、汇报测量方案。

  学生汇报时教师要适时追问:把石块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增加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

  设计意图:实验前,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产生自己的想法后,再交流。在交流、讨论、思考中明确测量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后面的实验打下基础,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4、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案,动手测量、计算出该石块的体积。

  (1)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①实验前:明确测量方案及组员分工。

  ②实验时:轻声交流,测量数据要科学、准确,填好报告单。

  ③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填写报告单。

  (3)交流汇报,实验演示。

  5、归纳实验方法。

  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里放一定量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再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计算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二: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三:把石块放入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往里面倒水,石块完全浸没后,再把石块取出,计算出下降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四:把石块先放入容器中,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面刚刚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取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用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9

  设计说明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本节课所学习的“用坐标图确定物体的位置”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提升,是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描述位置,旨在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2.引导探究,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进行理解、发现、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动物园转了一圈,大家都准确地找到了各个场馆的位置。请说说你们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们首先要确定好要参观的场馆,然后利用场馆分布图以现在的位置为观测点,确定方向(或角度),再根据距离就能准确找到要去的场馆了。

  师:回答得真好。乐乐去大鸣山游玩时迷失了方向,他想找到大本营的位置,你能帮他找到大本营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作铺垫。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大鸣山风景区的平面图。

  (1)认真观察平面图,找一找,标出乐乐现在的位置(大鸣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思考问题:要救出乐乐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生1:需要知道搜救原点是大鸣山,还要知道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方向上。

  生2:我认为不仅要知道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上,还要知道大鸣山和大本营之间的距离。

  师:你们同意哪一种说法呢?

  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能更准确地找到乐乐的位置。

  (3)想一想,画一画,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方向上,并测量出距离。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

  生展示成果,师小结:大本营在大鸣山北偏东45°方向,距离大鸣山大约560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了确定两地具体位置的方法和步骤。

  2.下图是数学迷画的,你能看懂吗?说一说大本营的位置。

  师:观察数学迷画的图,说一说与自己所画的有什么异同?说一说大本营的位置。

  (小组交流、讨论异同点,并说出大本营的具体位置)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多样性、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教材68页1题,然后小组交流。

  2.完成教材68页2题。(进一步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及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3.完成教材68页3题。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以后我们出去游玩时要注意什么事项?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二)

  画坐标图的步骤:

  (1)确定观测点;

  (2)从观测点引出横坐标和纵坐标,并把观测点和被观测点连起来;

  (3)标出连线与横坐标或纵坐标的夹角;

  (4)标出连线的长度。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以及整理和复习。教材在编排时通过晨练、编制中国结、买羽毛球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出有关小数除法的一系列问题。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试商的方法都与整数除法有关,因此教材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多处以加强提示的方式展示学生探究的过程。

  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既可使学生学习借助计算工具探索数学规律,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重、难点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的理解,整数除法和商不变的性质等知识基础对学生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弄懂,那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也就水到渠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难点是不知道商的小数点要点在哪,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联系商不变的性质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数学思考:在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在学习小数除法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在小数除法简单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原理。

  教学难点: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小数点倒置的确定。

  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课时

  2、一个数除以小数……………………3课时

  3、商的近似数…………………………1课时

  4、循环小数……………………………1课时

  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课时

  6、解决问题……………………………2课时

  7、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六一”快到了,老师给大家送来了礼物!(出示百宝箱)大家想要吗?可是这上面有锁,而且是一个密码锁,打不开,怎么办?

  师:密码是一个三位数,它既是一个偶数,又是5的倍数;位上的数是9的因数;十位上的数是最小的质数。你能打开密码锁吗?

  学生质疑:什么是质数。教师引入本节课内容,板书:质数和合数。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认识质数与合数。

  师:找因数--找出1到20的各个数的`因数,看一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找出之后进行分类。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数的因数有的只有1个,有的有2个,有的有3个,还有的有4个或更多。

  师: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分类,大家把分类结果填在表中。

  投影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找出1~20的因数后总结出特点,为下文概念的出示做准备,使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印象深刻】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再举出几个质数和合数的例子,举得完吗?说明了什么?(质数和合数都有无数个)

  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合数)是几?的呢?

  师:所以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课件出示: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为质数和合数以及1,共三类。

  2.制作质数表。

  投影出示例1。

  师: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呢?

  生1:可以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看哪些是质数。

  生2:先把2的倍数划去,但2除外,划掉的这些数都不是质数。然后划掉3的倍数,但3不划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完成100以内的质数表,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时,我们要抓住质数与合数的本质特点,从因数的个数入手进行判断。在对整数进行分类时,要明确分类标准,不能把质数和合数与奇数和偶数混淆。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2+0.12=7.2-0.2=3.5÷0.35=

  2.95+0.05=5-0.6=2.8÷0.14=

  8÷12.5=1.2+2.8-3.99=4×1.72=

  3.74+6.26=4.5×6=0.25×4÷0.2=

  2÷4=20×0.2=20.75-9.5=

  3.5×8×0.125=

  2.提问

  (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3.7-2.5+4.6=3.6×6÷0.9=

  (1)思考: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什么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2)学生试算后订正。

  3.7-2.5+4.6

  =1.2+4.6

  =5.8

  3.6×6+0.9

  =21.6÷0.9

  =24

  (3)小结运算顺序

  ①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①题中只含有第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题中只含有第二级运算,也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③谁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以上两题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学习例2:35.6-5×1.73=6.75+2.52÷1.2=

  (1)观察以上两题中含有几级运算?应先做哪步运算,后做哪步运算?

  (2)学生计算后订正。

  (3)小结。

  以上两题都是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应先做哪级运算,后做哪级运算?

  讨论得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①P37“做一做”;②3.6÷1.2+0.5×5。

  思考:①上题如果要先算1.2+0.5应怎么办?(加小括号。)

  ②如果要先算(1.2+0.5)×5应怎么办?(加中括号。)

  教师介绍:小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中括号“[]”是公元17世纪首次出现在英国的互里士的著作中。

  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呢?(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3.试做例3:3.6÷(1.2+0.5)×5=3.69÷[(1.2+0.5)×5]=

  (1)两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学生试做

  3.6÷(1.2+0.5)×5

  =3.6÷1.7×5

  3.6÷[(1.2+0.5)×5]

  =3.6÷[1.7×5]

  =3.6÷8.5

  计算中出现3.6÷1.7和3.6÷8.5除不尽时,教师讲解

  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要想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几位?(一般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继续计算后,订正

  3.6÷(1.2+0.5)×5

  =3.6÷1.7×5

  ≈2.12×5

  =10.6

  3.6÷[(1.2+0.5)×5]

  =3.6÷[1.7×5]

  =3.6÷8.5

  ≈0.42

  提问:为什么①题中第二步要用约等于号“≈”,而第三步却要用等号“=”。(因为在第二步计算时,3.6÷1.7除不尽,在第二步计算时,要取它的商的近似值2.12,所以在第二步要用“≈”连接;而第三步用2.12乘以5,得到的积10.6是准确的结果,应该用等号连接。)

  4.小结

  (1)什么情况用等于号?什么时候用约等于号?(当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于号;当取准确值时,用等号。)

  (2)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可以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3)有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反馈

  1.P38:做一做。

  2.P40:1①②,2①②。

  (1)说出运算顺序;

  (2)计算并且验算;

  (3)订正并小结验算方法。

  验算方法:①原式验算;②互逆验算;③交换验算。

  3.判断下面各题,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说明原因。

  (1)0.8-0.8×0.7=0();

  (2)1.6+1.4×2=6();

  (3)50-3.9+6.1=40();

  (4)20÷2.5×4=32();

  (5)9.6+0.4-9.6+0.4=0();

  (6)4.8×2÷4.8×2=1()。

  4.P40:4。先计算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5.课后作业:P40:1③④,2③④,3。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13

  学习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学习重难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学具准备:学具盒

  学习过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2、怎样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数一数

  1、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2、利用分割与平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多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五、小结:今天我们进行面积是多少实践活动,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15

  年月日编号:

  教学课题:邮票的张数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理解方程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的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解2x-x=3这样形式的方程

  难点:正确列方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五年级数学学期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8-23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24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04-25

数学教学学期总结02-28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15篇)11-26

【精选】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三篇03-05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15篇05-26

小学数学教案07-13

数学大和小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