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

时间:2022-01-14 11:20:2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兰河传》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

  《呼兰河传》是民国女作家萧红所著。它正如著名作家茅盾所说:“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以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和口气,写成了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小说。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讲胡家的团圆媳妇。团圆媳妇是个童养媳,才十二岁。她的婆婆很会持家,对家里的家禽家畜很是爱惜,对鸡鸭猪狗都舍不得打,怕打了猪不长肉,怕打了鸡不生蛋。。。。。。唯独对小团圆媳妇,却毫不留情,每天打八场骂三场,还美其名曰:不打成不了好人。结果,打出病来,也不去大夫那儿治病,迷信地东家要个偏方,西家讨个秘方,把团圆媳妇放热水里热昏,再用冷水浇醒。如此这般折腾了许多次,活生生地把这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折磨致死,人财两空。

  从这个故事里,我不仅读到了一个生活在公婆打骂下的童养媳悲惨的命运,更认识到那个时代女子低下的地位。书里说到,当地男人打妻子的时候,都会理直气壮地说道:“娘娘(庙会上的子孙娘娘)还得害怕老爷(子孙娘娘的丈夫)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可见,男人打妻子,婆婆打媳妇在那个年代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连明媒正娶的女子都难逃脱被打骂的命运,更何况一个地位卑微,甚至可以说半是媳妇,半是佣人的童养媳。

  其实,即使小团圆媳妇没有被折磨死,她也会和那个年代大部分女子一样,默默地为别人走完一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何去何从。被三从四德绑架了人生观的女孩子,一生只知道完成三件事:出嫁,生子,持家。她们的一生,仅仅是服从,仅仅是一个附属品:从父,从夫,从子。即使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也往往没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名字。她们的姓就是她们的标识。父姓上冠以夫姓,便伴随她们的一生,直至刻在墓碑上,留下一点她们曾经来过的痕迹。 从“xx氏”,我们无从得知她是谁,有着怎样的音容笑貌,只能看到两个家族的联姻。她们代表的不是自己,只是一个代号,一个附属品,一个婚姻证明。在时代的限制下,她们只知道自己是某某的女儿,是某某的妻子,是某某的母亲。她们并不知道她们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我”—— 作为一个“人”的真正自我。 正因为没有自我意识,她们不知道自身的尊严,当然也无法认识自身的价值,只能在打骂歧视下,或痛苦或麻木地走到人生尽头。书中还提到,有些媳妇不堪忍受婆家的暴力或冷遇,回娘家诉苦,可是母亲却告诉她这是“命”。 这些年纪轻轻的女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悲哀甚至痛苦的“命”。有些人实在不堪忍受,只能轻生以求解脱。所以,生在那个时代的小团圆媳妇,她的命运注定是一场悲剧。

  我特别关注这个章节,还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到今年年底,我也是十二岁。 幸运的.是,我生在一个民主而开明的时代: 男女社会地位平等,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拥有自由的意志,怀有独特的梦想,所以我拥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我认为这样才是正确的。人生而平等。既不应该有地位,职业的歧视,也不应该有性别的歧视。在我们周围,优秀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各领风骚;我们放眼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精英各有千秋。性别,本不存在“谁比谁优秀”或“谁比谁差”的问题。无论男女,作为“人”,不仅有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更需要为自己负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 同样十二岁的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大千世界里行万里路,在梦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在梦想着诺贝尔的荣耀。我深深地同情同龄的小团圆媳妇,为她叹息,为她流泪,也为自己庆幸命运的恩宠。

  千年前,《木兰辞》 用委婉诙谐的方式向男性世界宣告:“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千年后,我们迎来了男女平等的环境。既然有幸降生在这个时代,作为一名女生,我会更加自信自强,展现自己的风采,发掘自己的潜能,追逐自己的梦想,努力活出自主的人生!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着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这样一幅绚烂温暖的晚霞图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最初打动我的地方。萧红的确是一位善于描写的高手,她总是会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来为自己的童年“绘画”,绘出一幅幅虽并不生动甚至有些单调但纯净、真实、自然而富有回忆的画面。寒冷的被冻结的东北大地,萧条的并不算热闹的呼兰城,带给居民福利带给孩子们乐趣的泥坑子,小吃摊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动着的车马牛羊;烂漫多姿的火烧云,天空中飘着的燕子、蝴蝶,菜园里结着的大黄瓜大倭瓜;祖父教的.唐诗,“我”家荒凉的大院子,忠诚的大黄狗,喷香的苞米;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娘娘庙大会……

  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兰河城的一街一道还是大自然的亲切馈赠还是延续百年的传统习俗,都把读者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满满的都是对儿时的回忆。我们在感受作者笔下呼兰河城带给她童年回忆的同时,也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但都是大同小异的。不管是如作者一样的单调平淡,还是如你我一样的充满趣味和欢乐,都是让人难以忘却的。那时的我们不富有,但我们真的很快乐。无论将来我们身处何境,年华几何,童年都会是我们第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童年固然是美好的,回忆起来也多是甜蜜的。但《呼兰河传》带给读者的远不止这多彩的风土画,还有它所吟唱的凄婉的歌谣。它所讲述的故事称不上曲折离奇,也更谈不上优美动人,它只是娓娓道出了生活在这座小城里的几家几个人的生活和遭遇。但正是这些平淡无奇的小城市里人的经历和他们的命运却让人沉思,发人深省。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两个人: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3

  早听妈妈说过,读完《呼兰河传》就像看了一部悲剧结尾的电视剧一样让人难以释怀,总想找人说说,总想找人分担分担。

  暑假来临之际,我就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这本书。文章一开始就写“严冬封锁了大地”,在这样的季节里,地皮冻裂了,人手冻裂了,就连小狗也冻得整夜整夜地叫,最直接的景物描写,一下就带我走进了寒冷的呼兰河小城,在这个小城里生活着一群平凡而又无知的人,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他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一年四季他们老老实实地接受苦难加注在身上的考验,风霜雨地,受的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尽管每个人的人生都在禁受着一年四季的考验,但至少也该有奋斗和抗争吧,又怎么可能逆来顺受呢?可见呼兰河小城它就是一座没有思想和精神的死城,即使天上的太阳有时显得特别大,那也是没有温暖的。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依然是祖父和祖父的园子,祖父就像那仅剩的一缕阳光,温暖着作者幼小的心灵,在这个园子里,作者就像那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成长;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世界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世界,而是宽广的;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笑声不知有多大,自己都会感到震耳了。在这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即便是作者后来有悲凉凄苦的人生,但这些美好的回忆依然温暖着她,支撑着她。

  小说最让我心情低沉的是小团圆媳妇之死,作者虽没有具体写她挨打的过程,可是那“不分昼夜,一直哭很久……”可见她禁受了怎样的摧残和毒打。到后来不哭了,愚昧而又迷信的婆家人左次右番地请胡仙,跳大神,闹神闹鬼,周围的'人也说长道短,说死说活的,只到把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整死。小说中另一个让我佩服的人物就是冯歪嘴子,他是个敢于追求又敢于抗争的勇敢者,当不幸降临,他失去了最爱的妻子还要抚养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左邻右舍都说他这回可非完不可时,他却照常地活在世界上,照常地负起他那份责任。他就像是注入呼兰河小城的一股新鲜血液,让人振奋,让人改变,让人不向命运低头。

  “从前那后花园的,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物是人非,人去楼空,好一派荒凉凄惨的景象。这让我想去李清照词中的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记忆中那无人过问的往事已积满了灰尘,尽管回忆充满了苦涩,但也充满了温暖,所以作者忘却不了,难以忘记。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4

  今天上午开始整理读书笔记,又重新翻开这本书,仍旧忍不住想从随便什么地方开始读下去,一直再读完。而且见了谁,都想说起这本书。我想对于我,这样子的话,对于我就是一本我喜欢的好书。

  萧红,生于黑龙江呼兰河县,31岁的时候就病逝了。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些许人生的温暖,寂寞孤寂的童年形成了她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犟的性格。

  我终于觉得这本《呼兰河传》不再单是萧红对于自己童年生活的一段回忆了。呼兰河城的刻板守旧,母亲的冷漠,父亲的暴戾,爷爷的关爱,小团圆媳妇的死,磨坊的冯歪嘴子的苦难,有二伯的古怪,“我”家的荒凉寂寞……

  一切好像尽是热闹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呼兰河城每天都像规定好的.一样,生病了就应该到“李永春”药店,再不管事也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个城里的民众就是这样过下来的;大泥坑再给人制造诸多的不便,也从未有人想要填平它;生病很厉害就应该跳大神;团圆媳妇太健康太大方就是不正常……一切好像必须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样子,不能有丝毫的改变,也不允许有,似乎也从未有人想要去改变。生活就这样陈旧地走下去,小城的人一年一年地这样允许自己迂腐固执下去,竟总是认为自己善良美好的人们却是有着这样不被人看见的丑恶。

  或许这些人性的丑恶至今还存在着。在某一个寂寞而繁华的小城固执地生存。

  在热闹繁华看尽的人生,这样饱尝寂寞孤独的女子才有这样一双灵澈的眼睛,洞察掩藏在光明背后的黑暗的人性的愚昧。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5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自传,他是著名作家萧红写的。

  萧红出生在一个寂寞的小镇,这个小镇的名字叫做呼兰河,在萧红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盛举】想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这些都是呼兰河城的祖先祖祖辈辈代代流传下来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作者萧红也在这本书里讲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童趣,如·‘拿铲子把谷穗割掉,留下了一大堆的狗尾草,使外祖父哭笑不得;院子里的玫瑰花绽放时,萧红又将撒发的香味的玫瑰花掺入外祖父的帽子里,当时,外祖父并不实情 ,又让大家·哈哈大笑。每次读到这,别提我了,我都笑得前埔后仰了。

  每当翻开这本呼兰河传,我总会沉静在这欢乐时光,呼兰河传里的好词好句又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 得到了不少东西,懂得了不少学问。

  当然这本书里也珍藏着很多打动我的语句,如,老胡家有了小团圆媳妇,但没过了多久,小团圆媳妇就过世了 ,小团圆媳妇的孩子出世的时候,不到五分钟也能去了,但他的爸爸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生的希望,这一举动,不仅打动了呼兰河城里的君民 ,也打动了我。

  最令我伤心的是尾声,从这一个个字里,又回忆起了我儿时的故事。

  啊,我爱这本书,更爱读这本书。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6

  “东家西舍的也都说冯歪嘴子这回可非完不可了。那些好看热闹的人,都在准备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

  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的'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也应该这样做。

  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7

  在我4年级时,我们学到了好多有关作家萧红的文章,老师给我们说,萧红有一个作品是写他小时候的事情,让我们有时间去看一看这本书,书名是《呼兰河传》。在这个寒假我去书店买来这本书,带着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个午后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

  ——摘自《呼兰河传》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这样的不知做过了多少次,就像老太太永久讲着"上山打老虎"这一个故事给孩子们听似的,哪怕是已经听过了五百遍,也还是在那里回回拍手,回回叫好。

  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地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像第一次演似的。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8

  年青的女子,莫名其妙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命,于是往往演出悲剧来,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古语说,“女子上不了战场。”其实不对的,这井多么深,平白的你问一个男子,问他这井敢跳不敢跳,怕他也不敢的。而一个年青的女子竟敢了,上战场不一定死,也许回来闹个一官半职的。可是跳井就很难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了。

  那么节妇坊上为什么没写着赞美女子跳井跳得勇敢的`赞词?那是修节妇坊的人故意给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里也有一个女人。他怕是写上了,将来他打他女人的时候,他的女人也去跳井。女人也跳下井,留下来一大群孩子可怎么办?于是一律不写。只写,温文尔雅,孝顺公婆……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9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录,关于故乡,关于童年。如萧红所说,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而有娓娓道来的叙述;没有缠绵悱恻的情节,而有充满童真的想象;没有长篇大论的说理,而有细致入微的描写;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而有朴素情感的流露。读来感觉像偶尔听到的老人之间聊起家常,琐碎而又生动;又像看了一部画质极好的儿童动画,每一帧都是那么鲜活而富有色彩。起初,作者花了不小的篇幅介绍着呼兰河的街道及街道上的一切,无所谓手法和构思,就那么一一铺排开来,好像长镜头缓缓地推进。后来,作者介绍着后园及后园的一切、家人及周边的一切人,也无所谓手法和构思,就只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又好像短镜头根据需要随时切换。就在长短镜头的交替中,我们得以走进这段回忆。

  关于平静

  这回忆,关于平静。小城并不大,只有两条街、一个十字街口,街上的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扎彩铺就可以满足日常所需。人们“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生不响的默默的办理。”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足,豆腐和麻花不是天天都能吃得起,要是偶尔遇到掉进泥坑淹死的猪,就能吃到便宜猪肉,就会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和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并不贫瘠,每年的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就是精神的`盛举。“他们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的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板的,无怨无尤的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这座城几乎没有时间和悲喜的痕迹,夜以继日地重复平静的往昔。

  关于温暖

  这回忆,关于温暖。这里有给了作者最多爱的人——祖父,这里有留下作者最多欢乐的地方——后园。在孩童口吻的生动叙述下,我们仿佛能看到后园的一草一木和四季气象,仿佛能听到欢声笑语和祖孙俩有爱的日常对答,也仿佛能嗅得到满园的花香、草香和泥土香。在一个小女孩一天都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依样学样,裁花、拔草、种菜、铲地、浇菜,但是捣乱比帮忙多的时候;在她给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浇水往天上泼,大叫下雨了、下雨了的时候;在她踢飞了祖父刚播下的种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杂草的时候.....很多个这样的时候,都会令我感到无比动容,越是了解萧红后来的颠沛流离,越是感动她曾经拥有的短暂温存。同时,我也总是会对号入座,换了时空与对象,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然后又开始疯狂地想起我和我的祖父、外祖父发生了怎样温暖的故事,然后不自觉的红了眼眶。萧红后来说起,“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到现在还过着流浪的生活。’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可是从祖父那里,我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关于悲凉

  这回忆,也关于悲凉。“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家里宽房大屋,童年仍算圆满,作者却不止一次地说到“我家是荒凉的”,是因为周围的人吧?租户们的心很小,因为采到雨天屋顶长出的蘑菇就高兴的不得了,他们的心又很大,眼看着房子逐渐倾倒,也能安然的在屋子里睡觉。漏粉的喜欢唱歌,拉磨的夜里通夜的打着梆子,养猪的常常聚在一起唱着秦腔、拉着胡琴,只是“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的愉悦,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虽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叹五更,但是并不是繁华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们看见了光明,或是希望这光明,这些都不是的。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小团圆媳妇被跳大神的活活送了命,冯歪嘴子的女人在诋毁和饥寒中死去,有二伯脾气怪,对人说怪话却对地上的砖头和天上的鸟说正经话......透过作者儿童的视角、懵懂的语言,就算写的是有趣的事和热闹的场面,也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他们活的艰难,艰难的让人心疼,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的某某。“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回忆越是鲜活,越是反衬现实凉薄。萧红形容“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恰如她的文字,越是生动,就越让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萧红才会意犹未尽地想起呼兰河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节日,每一个与自己有过关联的人,甚至蝴蝶、蚂蚱、蜻蜓,甚至黄瓜、倭瓜、樱桃。人们怀念过去的原因无非两种,一是时间不够久,二是现在不够好。《呼兰河传》是萧红1940年于香港创作的,此时已接近她生命的最后时光,距离她的童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是祖父死了,萧红的童年也随之结束了,此后,她经历了出逃、饥寒、战争、背叛,一直到孤单地在异乡等死。她终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爱,可惜求而不得。在生命的最后,她心有不甘,却只能凭着这回忆,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着自己的寂寞,一遍一遍与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

  茅盾说,萧红是以含泪的微笑回忆呼兰河这座寂寞的小城。他并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对于茅盾的这一评价,“并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这一点,读过以后深有体会。但我并不认为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叙事诗风土画或者歌谣,或者说,这些并不够。

  随季节消长的大泥坑及因此而有的便宜猪肉,夜一来就有的蛤蟆叫和虫叫,八月的女人浆衣服、拆被子、锤帮锤,早晚街巷叮叮当当的乱响……日子不温不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理应如此,卑琐而平凡。

  呼兰河城里的人信大神二神,拜娘娘庙,有为缠绵病榻的亲人请来的`大神,就有呼朋引伴翻墙头看跳大神的邻里。鼓声敲得有腔有调,赶上雨夜就格外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请神为了治病,却使街坊感慨兴叹,终夜不能已的也常有。不知是天上的神太忙,来不及庇佑这卑微的生命,还是这大神功力尚浅,不能通灵?“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第一次看到此处,觉得这样的感慨实在突兀莫名。

  萧红一生与贫困苦难为伴,悲剧紧贴她的肉身,对一个女人,她经历的实在太多,用她自己的话说,一生走的都是败路。萧红最后沦落于香港,病魔缠身,写回忆录,写呼兰河传。“老,老了也没有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经历了这一世的风雨,生于她,也未免沉重。迟子建的北极村是纯澈的明丽油画,大朵的葵花和梦里的家;萧红的呼兰河城是轻描淡写的水墨,生命走到如此,她已调不出许多色彩,只得用简单的灰白墨色涂出一片黯淡与寂寞。

  《呼兰河传》是一部很单纯的作品,没有太多复杂的人物性格与情节,像是在讲故事,而不是演剧本。生者如萧红,想必很难再用控诉与疾呼来一发胸中苦闷,所以呼兰河传尽管“好看”的很,却同样“难言”的很。就像一个虚弱的病人,回忆着有过生活,尽管想要努力微笑,却难掩哀伤。因为过去越是单纯,就衬得现实越发伤痕累累。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那么悲凉?”

  这又何尝不是她的人生一叹?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1

  读完了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心情是复杂的——有愉悦,有伤感,还有释然。正如茅盾在序言中所说,它不像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它更像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读着这部小说,仿佛看到萧红就站在我的面前不曾离去,如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娓娓道来她童年的趣事:呼兰河的人民是那样的善良,知足,过着一尘不变、与世无争的生活……随着笔调一转,萧红变得忧郁起来,我们看到的是她单调寂寞的童年,尽管祖父给了她很多慈祥的爱和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对于一个得不到家庭温暖和父母爱的孩子来说,她的内心是孤独的,也许这也是导致她日后在三次婚姻中屡遭失败的原因吧。

  呼兰河发生着一个个普通而残忍的故事,日复一日,萧红痛斥这人吃人的旧社会,痛斥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她对家乡人民愚昧、麻木、任其宰割的命运报以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对家乡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觉醒感到欣慰。

  萧红的命运是不幸的,虽然她的一生都在反抗旧的封建礼教,但她最终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

  我认为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是消极的,如同翠姨,她生活在新旧社会交织变迁的.时代,对于现实的不满只作内心默默的反抗,呼兰河转又是积极地,在大革命时期总有一些像萧红这样具有先知先觉的进步人士,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唤醒民众愚昧的良知,揭开他们被蒙蔽了双眼的面纱,也许萧红没有像赵一曼、秋瑾、石评梅那样对未来充满热情,投身革命,也许她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个人情感悲痛中,但是在那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那样寂寥悲痛的心境下,依然执笔完成这不朽的巨作,这就足以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读完这本小说,也深深感受到活在当下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对一些落后的农村依然被贫困愚昧困扰的现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黄昏时候的七月,火烧云刚刚落下去,街道上发着显微的白光,嘁嘁喳喳,把往日的寂静都冲散了,个个街道都活了起来,好像这城里发生了大火,人们都赶去救火的.样子。非常忙迫,踢踢踏踏的向前跑。先跑到了河沿的就蹲在那里,后跑到的,也就挤上去蹲在那里。

  大家一齐等候着,等候着月亮高起来,河灯就要从水上放下来了。

  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忽忽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的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3

  《呼兰河传》让我觉得的,是一种冬天的感觉,一切都是萧瑟的,正如作者反复用到的词:“荒凉”。

  完全是平易的语句与语调,好像都是不经意的。但是有一种东西扎人心肺。那就是呼兰城里人们的合理却又荒谬的`生活逻辑,人是没有价值的。人不如老母猪,不如小鸡仔,甚至不如一块豆腐。令我震颤的是这种逻辑的“合理性”:人又不像猪,打两下又不会掉斤两,因而动物是要好生伺候的,而人可以随意地打;打碎了一枚鸡蛋,一枚鸡蛋可以换三块豆腐,因而就等于踩碎了三块豆腐,三块豆腐值好多钱呢,因而一定是要好好地打一顿教训教训的。这种生活的逻辑你无法用哲学的人的主体性来反驳,对他们来说,那有什么用,能赔我猪肉来?能换我豆腐来?因为生活的逻辑,就是金钱的逻辑。

  也正因为如此,更为令我恐怖的事情是:这种状况在似乎启蒙了的今天并未消失掉,甚至并不曾减弱。今天的人们依然用这种逻辑来生活,并且他们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看着院子里满地爬着的脏兮兮的顽童们,看着母亲们追打着因为将一口饭掉在地上的孩子,看着小街上一群一群的大妈大爷们毫不避讳地谈着张家长李家短……

  我不禁疑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究竟进步在哪里呢?我们与那呼兰城中的平民百姓们究竟有多少不同呢?“人是目的”,这句话在生活面前是不是永远苍白无力呢?浑浑噩噩地生,浑浑噩噩地死,这种状况要如何才能改变呢?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4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是著名文学家矛盾先生的评价。作者萧红在文中批评了人们封建传统的这种思想。虽然没有在文中直白的说出来,但作者却侧面讽刺了故乡人的愚昧和保守性格。文中作者萧红以孩童的形式向人们诠释了她的童年,一个既有欢乐又有悲伤的童年。

  文中主要写了祖父以及有二伯和团圆媳妇等等人物。作者以孩童的视角讲述了我和祖父之间的快乐生活,祖父对我的好与父亲的冷淡和母亲的恶言恶色进行了对比,更是突出了父母对我的冷漠与不重视。

  别人家的孩子都被父母当成掌上明珠,与别人家相比,萧红从小在父母那儿受到的只有冷漠与恶言恶色,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而她也只能在祖父那儿得到爱与自由。后花园就是我和祖父的小天地,有在那儿,萧红才能得到无限的快乐和自由以及满足。祖父对我的宽容,以及和我玩耍,一起背唐诗等等事情,都体现出祖父对我的慈爱与温情。

  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爱和蔼的祖父,作者萧红对祖父有着浓厚的感情,她笔下的祖父写的活灵活现好像就在身边一般。

  文中还写了一个主要人物:小团圆媳妇。这篇文章主要是谢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女被一群封建思想们活活致死的.故事。文中作者还是用孩童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也体现出来人们的愚昧无知和残忍。最终小团圆媳妇死了,有二伯和厨子却还是欢天喜地的样子,没有悲伤的神情。这也可以体现出人们封建思想之深厚。

  《呼兰河传》这本书体现了萧红对故乡·童年·祖父的怀念。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她是中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我在暑假中阅读了这本书,仿佛身临其境地经历了她儿童时期所遇到的事。可爱的她,看到外祖父在菜园里割草,她想帮忙,结果把韭菜当草割掉了,顽皮的她,在帮外祖父浇菜的时候,把水泼到天上,嘴里叫着:“下雨了!”那时的萧红是多么快乐,多么天真可爱啊!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有一次,我帮妈妈种地,结果差点把菜都给踩扁了!

  《呼兰河传》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特别是呼兰河4月18日娘娘庙大会发生的事情。娘娘庙大会那一天,女子和妇女参加的比较多。如果是还没有生小孩的妇女去的话,据说只要在子孙娘娘的雕像背后钉一个纽扣,给她在脚上绑一条带子,耳朵上挂一只耳环,给她戴上一副眼镜,然后把她旁边的泥娃娃给偷着抱走一个,来年都会生儿子哩,这可真有趣。像这样平常而又充满乐趣的小事很多,但我觉得都很精彩,都很有乐趣。

  书里有句话:经典文学是一盏盏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我觉得很有道理,就是因为有了这盏明灯,我认识了动物、植物,了解了天文、地理,大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还丰富了我的想象能力!就像《窃读记》里的小英子,就像以书为侣的尤安·艾肯,我也要向他们一样,在书里漫游,在书里成长,以书为友!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0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2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2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3-03

呼兰河传学生读书笔记01-06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2-1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12-0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12-0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11-21